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紡織業轉型升級的限制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長期以來,河南省紡織服裝業發展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然而,近年來由于國內外紡織品服裝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國內土地、能源、原材料、工資等要素價格的上升,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節能減排等因素的影響,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河南省紡織服裝業面臨嚴峻挑戰,加快轉型升級是河南省紡織服裝業的當務之急。加快轉型升級是河南省紡織服裝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當前,加快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對于解決河南省“三農”問題、增加就業和出口、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河南省紡織服裝業發展狀況
紡織服裝業是河南省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河南省紡織服裝業抓住機遇,深化改革開放,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生產經營獲得長足發展。目前已形成了棉紡織、化纖、針織、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機械器材等門類相對齊全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產業體系。河南省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和棉花種植大省,棉花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10%,產量占全國棉花產量的8%左右;河南省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麻類、蠶絲、羊毛生產基地;與此同時,河南省的棉紗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2%,位居中部第一;河南省的布產量也高達全國總產量的4.36%。[1]近年來,河南省更是發揮自身優勢,紡織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全省紗錠總數達1420萬枚,約占全國紗錠總數的14.2%,規模居全國第三位。2008年,河南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194戶,年生產紗250萬噸,在全國位居前列。2008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35億元,銷售收入達到1188億元;紗和化纖產量分別位居全國第3和第5位,其中針織紗線產量占全國的1/3,是我國最大的針織紗線生產基地;服裝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6.1%;以褲業為特色的鄭州服裝產業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以針織內衣為特色的安陽針織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新野、尉氏、新密、扶溝、虞城等一批特色園區初具規模。[2]目前,鄭州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女褲生產、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男褲生產基地之一,形成一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如夢舒雅、太可思、婭麗達、渡森、五朵云、紐倫、戈洛瑞絲、歐利?金盾等品牌,其中2010年,夢舒雅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結束了豫派服裝無知名品牌的歷史。在紡織品方面,河南紡織服裝業先后創出了“神馬”牌簾子布、“白鷺”牌粘膠纖維、“臥龍”牌、“白馬”牌棉紗和棉布、“昌泰”牌精梳紗線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馳名品牌的紡織品。通過品牌產品的帶動,紡織品市場占有率也在不斷提高,如神馬集團的工業絲、簾子布產能占據世界第一,新鄉白鷺的粘膠長絲生產規模占據世界第一,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37%。
2河南省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
目前在推進河南省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中,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如技術水平落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產業集聚程度不高等。河南省紡織服裝業實現轉型升級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1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河南省紡織服裝產品開發創新能力普遍不足,紡織服裝業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紡織服裝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國際經驗表明,企業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才具有競爭力,先進國家和地區紡織企業R&D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之間。[3]河南紡織服裝產業只有少數大企業擁有自身的研發機構和比較強的技術開發力量,全省約有90%紡織服裝企業尚未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不具備研發條件。企業真正投入于研發的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由于研發投入不足,新產品開發速度緩慢,尤其是新纖維的研發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發與國外同行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嚴重制約了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并導致許多企業長期采用低價競爭、薄利多銷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企業總體效益較低。另外,河南許多紡織服裝企業向來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設備,通過購買新設備和仿制新產品來獲取新技術。由于重引進、輕管理而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許多紡織服裝企業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工藝技術上長期處于仿造追隨狀態。新纖維的研發、中游的染整和后處理等環節較為薄弱,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功能性面料及高性能紡織機械的研發能力亟待提高。
2.2自主品牌和名牌缺乏
長期以來,河南紡織服裝產品以中低檔為主,缺乏知名品牌,尤其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許多企業只能走貼牌生產之路,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由于缺乏品牌,許多企業長期囿于以量取勝的同質化、粗放型發展方式。雖然河南紡織工業先后創出了“神馬”牌簾子布、“白鷺”牌粘膠纖維、“臥龍”牌、“白馬”牌棉紗和棉布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品牌的紡織品和夢舒雅、婭麗達、度森、太可思等服裝品牌,但與沿海紡織服裝業發達省份相比,名牌產品太少。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將成為制約河南省紡織服裝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3產業集群處于初級階段,集聚程度不高
目前,河南省紡織服裝業雖然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集群,但仍處于初級階段。從集群效應來看,集群化程度并不高。群內企業在業務上的關聯度并不強,在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大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為政,甚至是惡性競爭。[4]從所處的價值鏈體系看,整個集群僅僅處于生產制造這一價值鏈的低端,相當一部分是加工型的產業集群,產品檔次不高,產品雷同現象嚴重。另外,集群內的企業普遍缺乏創新能力。
2.4企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裝備水平落后
總體上看,河南省紡織服裝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特別是織布、毛巾織造、毛線、服裝加工、羊絨加工和羊毛衫加工等行業的企業,大多數都是民營中小企業,資本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產品品種受限制,產品研發能力幾乎沒有。由于紡織服裝企業資產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上民營企業的背景,使得這些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難度較大,企業擴大規模多依靠自身積累,慢慢發展,這大大制約了企業擴大經營規模。由于沒有太多的資金投放在新產品的開發、技術升級和更新設備上,紡織品服裝檔次普遍不高,經營以“低質跑量”為主,模仿、抄襲成為企業款式設計的主要途徑,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河南省紡織服裝企業裝備水平近年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與上海、江蘇、山東、浙江等紡織服裝業發達省份相比,紡織技術裝備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尤其是縣域紡織企業裝備水平更低。目前全省紡織服裝行業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水平與發達省份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棉紡織服裝業新型紡紗、先進緊密紡、自動絡筒等新型織機比例不高;傳統的服裝生產方式和落后的縫制、后處理設備仍在中、小型企業延續使用,服裝CAP/CAM輔助系統的使用比例還很小,導致河南紡織產品質量也相應落后于發達地區。
2.5經營水平較弱
河南省紡織服裝企業多為民營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由家族式作坊發展而來,技術、勞動力的素質偏低,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多為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缺乏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缺乏分撥、物流、銷售、售后服務、品牌推廣等一系列增值環節的運作能力。在經營上主要通過價格競爭和簡單的模仿進行市場競爭,造成企業投入不足,發展緩慢。很多民營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并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后,多數繼續沿用家庭作坊式管理,沒有向現代管理制度轉變。由于管理模式較為落后,很多民營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內部即使進行了某些改革,最終也會由于家族式管理引起問題而付諸東流,從而整體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進程。經營觀念和管理水平的落后,是河南省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進一步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3加快河南省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為消除河南省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加快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對策。
3.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導致河南省紡織服裝業處于國際價值鏈的低端。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紡織服裝企業是紡織服裝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只有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紡織服裝業自主創新體系,才能有效提升河南省紡織服裝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河南紡織服裝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大型紡織服裝企業由于財力相對雄厚,除了建立起技術開發中心和產品設計中心外,還應增加技術開發的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占紡織服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提高新產品產值占紡織服裝業總產值的比重;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和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一批能掌握紡織服裝業時代脈搏的設計人才;注意培養高級技工的培養工作,特別是提高生產一線關鍵工序技術人員的素質和水平。中小民營紡織服裝企業由于財力有限,政府應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多種形式中介技術機構,特別在中小企業較為地區,建立由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的區域性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有償技術服務,以滿足中小企業設計、技術、信息等方面的需要。[5]在技術創新模式上,由于目前河南省紡織服裝行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缺乏雄厚的資金,缺乏技術儲備和人才資源,難以進行獨立研發。因此,采用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是大多數民營紡織服裝企業的現實選擇。
3.2努力創建自主品牌
品牌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是塑造企業形象和知名度的基石,同樣的產品貼上不同的商標,價格就會差別很大。在產品同質化越來越高的今天,品牌對于企業顯得尤為重要。紡織服裝品牌缺失是河南省紡織服裝業的軟肋,因此,河南省紡織服裝企業要努力創建自主品牌。在創建品牌的過程中,要重點把握以下幾點:(1)確保紡織服裝產品質量。質量是創建企業品牌的關鍵。為此,紡織服裝企業要加快高級人才引進,逐步向國際技術標準靠攏,學習和借鑒國際知名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質量管理及品牌推廣等方面的經驗,提升產品質量。同時要強化質量觀念,嚴格質量標準,加強內部產品質量管理,堅決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的可信度。(2)加強品牌營銷力度。紡織服裝企業應積極參加各種紡織品服裝展覽會、展銷會、洽談會,運用各種媒體展示企業及其產品的良好形象,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高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同時加強與國內主要批發零售市場、超市等商業流通領域的合作。(3)注重售后服務質量。良好的售后服務是樹立紡織服裝企業形象,創建紡織服裝企業品牌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4)力爭得到政府的支持。品牌的創立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必須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應該鼓勵一批具有優勢的生產型企業向品牌運營商轉型,培育一批優勢品牌。[6]同時,要強化區域品牌建設,結合當地紡織服裝業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強化區域品牌集聚力,發揮大企業、大集團在區域品牌創建中的引領作用。
3.3加強紡織服裝業集群建設
產業集群是我國傳統紡織服裝業走集約化、專業化的重要形式,它是優化配置資源,合理運用產業要素的客觀要求,是實現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共享交通運輸、水電供應、信息通訊、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同業競爭和信息交流使得集群內各企業的學習意識和競爭能力不斷增強,獲得技術管理和創新的規模經濟優勢。許多地區就是靠走產業集群化道路帶動了當地紡織服裝業的蓬勃發展。當前,加快我省紡織服裝業集群的建設有利于我省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壯大。根據我省經濟發展和紡織服裝業產業集群的現狀,加快產業集群的發展,須采取以下對策:(1)加大紡織工業園區建設。紡織工業園區是紡織服裝業集群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為此政府應充分整合各類園區資源,對具有特色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園區加大扶持力度,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向園區集聚,提高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水平。(2)加大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的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爭創或嫁接世界名牌,提升產業區品位。(3)鼓勵中小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聯合協作,引導中小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建立起穩定的協作配套關系,進入大企業的產業鏈及國際、國內銷售網絡。[7](4)政府應加強對紡織服裝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引導作用,在技術改進、土地政策、城市規劃、政府補貼等方面給予產業集群適當的扶持。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要在技術支持、創業輔導、人員培訓、信息服務以及投融資、信用擔保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周全的服務,協調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紡織服裝業集群發展。目前縣域紡織工業已經成為我省紡織工業的主體。各市縣要根據各自優勢,揚長避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產業集聚區域,通過政策和規劃的合理引導,進一步形成產業集聚,真正以產業集聚提高競爭力。
3.4改進經營管理模式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創業時期有利于節約內部管理成本和提高經營效率,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仍停留在自家人管理的層面上,將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人才流失,從而影響企業中長期的發展。這是因為家族式管理具有其與生俱來的對外排斥性和對外部的不信任性,因此難以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機制。同時家族式管理難以形成廣泛的企業凝聚力和包容性很強的企業文化。因此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業亟須轉變自身的經營管理觀念,加強內部管理,規范生產經營,確定合理薪酬,迅速將家族式管理轉向現代化企業的管理模式,引進優秀的管理人,改善管理和用人機制,有效利用現有的資金設備,完善自身的經營管理體系。
3.5積極承接國內外紡織服裝業轉移
隨著沿海經濟快速發展,近年沿海土地、電力和勞動力成本等大幅上升,加之人民幣持續升值,沿海發達省份紡織服裝企業的競爭優勢在逐步削弱。因此,廣東、浙江、福建、上海、江蘇等沿海紡織服裝強省開始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同時,國外紡織服裝業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慮,向我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加速。河南位居中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產業基礎良好,資源、能源豐富,擁有龐大熟練的紡織服裝業人員;河南也是我國東西經濟過渡地帶,是沿海經濟向西部轉移的重要著力點,具有承接紡織服裝業轉移的明顯優勢。河南應抓住這次產業轉移機遇,依靠這些優勢,積極主動引進沿海、國外高端龍頭企業、名牌企業,通過大招商來促進紡織服裝業發展。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創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進沿海發達省份紡織服裝業向省內轉移。重點加強與國內外大型紡織服裝企業、物流企業、商貿企業合作,積極引進大品牌、大企業和大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為承接紡織服裝業轉移創造良好條件。
3.6大力發展生態紡織品
近年來,發達國家對于紡織品的綠色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國人的環保意識和對自身安全保護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采用環保工藝、使用綠色面料生產的紡織品服裝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為適應世界紡織品服裝的消費潮流和紡織品發展趨勢,河南省紡織服裝企業重視環境的保護工作,加快發展綠色紡織業,不斷開發具有綠色環保功能的生態紡織產品。提高環保技術和相關產品標準,積極采取清潔生產工藝開發生產對環境有益的產品,對產品設計、生產、使用到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全過程進行控制,并對現有不符合標準的產品進行改良。加大對染整、化纖等行業的廢水、廢氣污染治理力度,做到穩定達標排放。[8]同時對于在染色、整理過程中產生的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以及廢棄紡織品對環境的危害問題,可采取回收再加工處理。制定相應的標準限制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和減少成品對人的危害,從產品設計、使用、廢棄物的處理全過程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切實發揮職能作用,出臺相應的生產與產品標準,積極倡導發展綠色產業,使生產綠色紡織品成為紡織服裝業的新增長點,使綠色紡織品真正走進消費者的生活中。
4結語
河南省是我國人口第一大省,有著廣闊的消費市場,區域、交通、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十分明顯;加之紡織服裝業作為河南省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有著一定的工業基礎和配套能力,現已成為我國中部地區紡織工業的重要省份。然而河南省紡織服裝業大而不強,與紡織服裝業發達省份相比,在勞動生產率、資金、技術、設備、信息、管理等方面與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優化河南省現有資源,加快轉型升級。2009年2月國務院《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和2011年1月中原經濟區的獲批,給河南省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河南省紡織服裝業應該抓住國家擴大內需,促進中部崛起,紡織服裝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有利契機,依靠國家給予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轉型升級。在轉型升級中,河南省紡織服裝業應緊緊抓住微笑曲線的兩端,著力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經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紡織服裝業在國內外市場中的地位,使河南省真正從紡織服裝大省向紡織服裝強省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