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文化與企業制度相契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原本已經成為地球村的世界聯系的更加緊密,無時無刻都有創新的發生,隨即被分享到世界各地,人們的思想、行為也隨之改變。作為柔性的文化和剛性的制度對企業的管理影響深遠。柔性的文化需要剛性的制度加以規范和固化,而剛性的制度則需要柔性的文化加以“人性化”。這種剛柔并濟的管理才能使企業整體向上,使摸不著的企業文化落地,才能打造出有著優秀文化的制度化企業,才能讓企業跟得上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的前進步伐。
【關鍵詞】
經濟;企業文化;企業制度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共享”已經成為時下人們最普遍的共識,“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經驗共享”等等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的鋼鐵企業在蕭條的市場環境下也無法避免的要借助互聯網謀求生機,再也無法保持唯我獨尊的高傲,必須彎下腰身向馬云學習,這勢必要引起思想上的革新,文化上的共鳴,制度上的保障才能確保企業不被時代的列車所遺忘。制度是為了維護正常的工作、勞動、學習、生活的秩序,保證國家各項政策的順利執行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訂,具有法規性或指導性與約束力,是一種調整和規范的規則體系,是濃縮的、固化了的社會關系。任何一種制度都是以滿足一定的社會生活需要為目的而產生的。制度的功能很多,本文所關注的制度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的傳遞功能。
社會文化主要依靠一定的社會制度來進行傳遞。社會制度一方面把人類過去創造的文化保存下來,不斷傳承,另一方面社會制度又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化,用新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例如,社會化的過程就是通過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把社會文化傳遞給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使每個成員都成為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員。同時社會化的過程也使每個人通過社會制度感知并接受社會文化,使社會文化得以繼承。社會文化就是在這種傳遞—固化—傳遞的過程中得到繼承、發展和交流的。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對臺灣的文化影響。雖然日本對臺灣結束了長達50年形式上的殖民統治,但是日本對臺灣的文化影響從未停止過。尤其是臺灣的年輕人,雖然說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但是他們的衣、食、住、行、樂無不充斥著日本文化的影子,甚至連東京的一條狗不幸掉到下水井里都能引起臺灣輿論的一絲波瀾。都說文化殖民是不見血的侵略,那么眾多的親日臺灣人就是最好的證明。文化的作用可見一斑。那么以盈利為目的的集合文化——企業文化又如何呢?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實踐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自身特色的集體意識、行為準則等方面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現代社會人們不僅僅是關注產品的質量,而是越來越關注產品的一些附加價值,即服務。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除了普通的存、取、匯款等大眾業務外,為了吸引更多的儲戶,從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服務態度上大下工夫,最明顯的是非國有的商業銀行,例如,浦發銀行,除去各銀行金融產品的利息差異,很多人去那里辦業務只是為了舒心。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在同等條件下,企業的軟實力在市場競爭中就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世界范圍內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豐田的企業文化了。所以,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軟實力,已經越來越多的被中國的企業所重視。然而,如果只是單方面的對企業文化進行建設而不探討這個企業制度建設的話,那么,企業文化也只是美麗的空中樓閣。
因為企業文化的本質就是一種企業所明確倡導的、基于也常高于企業經營規則之上的思想和行為的道德規范,它與企業規章制度的定義“規范企業全體員工的行為和職業道德”不謀而合。企業的規章制度是企業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也有人把企業的規章制度稱為企業的制度文化。中國的很多企業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制度是制度,文化是文化。兩者處于割裂的狀態,企業的管理者好像也不認為這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永遠是宣傳的口號偉大而時髦,在天上飄,而員工的行為在地上爬,顯然一種“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的狀態,沒有規范、沒有制約。可見,沒有制度來做保障,企業文化只是一個時髦的文本,流于形式,沒有得到員工的認可并加以遵守和執行,很快就會消亡于無形。
人們在認識一種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時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的。把文化“裝進”制度里面,勢必會加速這種認識的過程,同時能夠及時糾正員工的思想行為偏差,明確的告訴員工哪些行為是企業反對的、需要遏制的,哪些是企業倡導的,需要發揚的,將這些清晰而深入的貫徹到企業的各項基礎管理業務之中。久而久之,員工養成了按制度辦事,使企業所倡導的行為規范成為自覺,那么此時,企業的文化便真正的落了地,也便成為了“事實上”的一流文化了。如果企業能夠實現制度化運作,那么企業的員工就會對其基本的、正確的、有意義的思想和行為接納和理解。因此,一個企業有了制度化的持久性后,可接受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對企業員工來說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而這正是企業文化所需要做的事情了。在這個創新無時無刻都在爆發的年代,伴隨著企業的思想革命、管理革命,作為企業軟實力的企業文化的重塑或整合就需要強有力的手段加以引導和實施,那么具有剛性特點的制度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所以作為柔性的文化和剛性的制度對企業的管理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柔性的文化需要剛性的制度加以規范和固化,而剛性的制度則需要柔性的文化加以“人性化”,兩者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必須讓企業的制度和企業的文化相契合,才能使企業從思想到行為徹底轉變,才能突破瓶頸在e時代的浪潮中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張國慶.《讓制度說話》.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1.
[2]滅美屠日.《大陸人看臺灣:日本的影響無處不在》.鐵血網.2010.10
作者:徐沖 單位:包鋼(集團)公司集團管理部企業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