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教程與社會生活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宋珺單位:晉州市桃園鎮紀莊學校
李四光、華羅庚、陳景潤、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科學家是教育培育出的杰出精英,他們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教育的對象是大眾,我們不能把人人教育成精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教育提高每個人的生活質量。也就是說,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教育毫無意義。看看我們的現實教育,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遠,在現在的農村,能夠讀到高中畢業的不足一半,能夠讀大學那就更少了,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上悄然興起。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讀大學可能一輩子貧窮,讀大學立刻就貧窮!”這說明什么?當人們通過教育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質量時,教育將逐漸失去她的魅力。
美國思想家杜威認為“,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教育就是為生活服務的。一個小學生畢業了,馬路也過不了,連一件生活用品也不會買;一個中學生畢業了,連一個電燈都不會安裝,連最基本的逃生技巧、安全常識也不懂;我們的大學生畢業了,找不到工作,融入不了社會……等等現象說明什么,我們的教育出問題了,她不能為社會生活服務了。
培養尖端人才固然重要,但教會孩子們生活更重要。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目標該進行調整了,做難題,學高深知識,培育高科技人才,那應該是高等教育的職責,我們的基礎教育職責應該是教會孩子們生活,教會孩子們做人。考試是指揮棒,上面怎樣考,教師怎樣教,因為成績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我們的教師不得已把工作的重點放到純粹的知識講授上,強迫學生做大量的難題,厭學之氣已在孩子們心中悄然形成,師生對立悄然形成。
好成績才能得到老師和家長好評,孩子們從小就變得自私自利,沒有合作意識。這嚴重偏離了教育根本意義存在,錯過了引導學生優良品質形成以及社交能力發展的良好時機。
我們的孩子踏入大學,本應該為了獲取好的工作而努力學習的時候,由于在中學時代早已產生厭學心理,再加上大學教師不再強迫學習,況且好多學子認為考上了好大學好專業就等于找到了好工作的錯誤認識,導致大學里學子混天的諸多不該有的現象。近段時間大學生找工作難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學教育脫離社會生活的不爭事實導致了部分人對教育失望,這是讀書無用論悄然興起的主要原因。
社會生活是教育的源頭,教育就應該回歸社會生活。教育只有扎根生活,為提高生活質量服務,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生活與教育是對孿生姐妹:生活是人類存在的方式,有人類便有了教育,教育歸根結底是為了發明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對于生命的意義在于創新,她有可能使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使我們的社會生活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