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機制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機制是高校共青團為了實現實踐育人的教育目標,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的系統化的工作方式、制度和管理模式。貴州民族大學團委大膽開拓、勇于創新,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活動機制建設上仍需不斷改進。
1建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機制的重要性
深化社會實踐活動,構建有效的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機制,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育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全方位創新人才的必然需要。如何使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更具實效性,如何建立和維持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如何保證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如何實現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長遠目標,都需要建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機制。只有建立切實可行的活動機制,才能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
2貴州民族大學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文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貴州民族大學共青團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一是對校團委工作人員和各學院團務工作負責人進行訪談,訪談人次共18次;二是對校學生會、社團聯、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全體學生干部和美術學院、民族與社會發展學院的部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7份,回收率達95.7%。主要涉及到二、三、四年級的學生。
2.1學生參與面不夠,積極性不高調查結果顯示,只有67.2%的學生干部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經歷。學生干部相對于普通學生來說,其鍛煉的平臺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要比普通學生多,但卻不是100%的學生干部有社會實踐經歷,可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參與面不夠,積極性也不高。
2.2活動經費投入不足通過訪談了解到,學校每年下撥給校團委的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為3.5萬元,經費開支包括“三下鄉”活動、與企業、社區、學校共建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幫扶大學生就業、創業等社會實踐活動。經費開支項目多,但資金投入卻嚴重不足。
2.3活動基地建設環節相對薄弱通過調查發現,有53%的學生干部認為在開展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時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較困難。也就是說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缺乏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數量少且結構單一,無法滿足類型多樣的實踐活動需要。
2.4活動缺乏教師的必要指導大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除了團務工作者或政治輔導員進行活動督促和管理外,鮮有任課老師和專業老師參與其中并給予前期輔導和專業指導,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3對建立貴州民族大學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機制的探討
3.1建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動員機制
3.1.1建立方式多樣的宣傳機制校團委應充分利用網站、廣播站、微博、微信、QQ群、飛信等多種新媒體方式和召開動員會、座談會、分享會、表彰會等會議方式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新聞報道,并將典型案例、心得體會、經驗收獲、作用意義進行大力宣傳,提高學生的知曉率,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傳遞社會實踐活動的正能量。
3.1.2建立多層次的動員機制學校和學院應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多層次動員。一是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集體、學生各類社團協會和黨校、團校的作用,調動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骨干、學生志愿者參與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二是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動員廣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廣大學生的參與意識。此外,應動員廣大學生利用返鄉回家的機會在家鄉進行社會調查、課題調研、“春暉行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趨于常態化。
3.2建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多元化機制
3.2.1建立品牌機制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不能拘泥于“三下鄉”和物質扶貧等傳統活動,應該開拓視野,與時俱進,打造活動品牌,建立品牌機制。例如,華南理工大學團委聯合招生辦公室舉辦“宣傳華工,感恩母校”社會實踐活動。活動組織優秀學生返回其畢業高中學校,利用學校辦學成果等宣傳資料,通過PPT展示、召開座談會、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宣傳華工優勢,展示華工碩果,擴大該校的招生影響力。又如該校團委與校友辦聯合舉辦“感悟夢想,訪談校友”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采訪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杰出校友,展現其積極拼搏、成長成才的奮斗歷程和對母校的深厚感情,激勵廣大師生員工奮發圖強,積極投身于學校建設和自身發展。這些案例啟示我們,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一定要立足實際,充分利用各種有利資源,逐步探索、創新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打造活動品牌,使活動更具現實意義。
3.2.2建立專業特色機制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應與大學生專業特長相結合,以專業和課題為支撐,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目的深入實踐進行探索,建立實踐活動的專業特色機制。貴州民族大學的學科專業眾多,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興趣愛好,合理設計實踐內容和形式。如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可組建“民族文化調查與傳承”實踐團隊赴少數民族地方開展了解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現狀,保護及傳承地方少數民族文化調研活動;外國語學院可以組建“教育幫扶青少年”實踐團隊,赴地方小學或中學開展英語教師教學經驗交流座談、學生課業輔導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活動內容,又能使教學課堂延伸至社會,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對提高大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3.3建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激勵機制在高校實踐育人的目標要求下,學校應實行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學分制”考核制度,將其作為必修或選修課,明確其任務要求,規定學時學分,要求學生利用每年寒暑假時間和課余時間以團體或個人的形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完成規定學時和要求。對以團體形式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由輔導員和指導老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課程任務要求完成情況對其進行考核;對以個人形式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上交社會實踐心得體會,并在《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上進行登記蓋章,由輔導員給予相應的分數,不及格不計入學分。校團委應成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機構,建立科學可行的激勵機制,對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表現突出、成績優異的學生要進行表彰和獎勵,并在學生中立典型、樹模范。尤其是要設立創新獎,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內容和形式上進行開拓創新。同時,還可以向有關工作單位推薦優秀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分子,幫助學生拓寬就業渠道
3.4建立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的保障機制
3.4.1建立實踐基地長期穩定機制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礎。近年來,校團委為建立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如加強與地方企業共建合作,在貴州荔波漳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但從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愿意去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學校、公益活動場所和社區街道開展社會實踐或實習占很大比例,校團委、學院的基層團組織和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學工部等相關職能部門應采取措施加強與之溝通聯系,尋找合作雙贏的契合點,廣泛聯系和建立實踐基地,并確保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再者,政府應引導和鼓勵全社會共同關心大學生的成長和培養,努力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造就社會環境,盡可能避免社會實踐單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夠支持和重視的局面。
3.4.2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在共青團社會實踐活動經費使用緊張的情況下,除了向學校說明情況,申請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外,還應通過活動冠名、學生提供有償服務等方式拉贊助,找外援,廣泛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與企業、社區、個體等進行兩兩合作,不能只是等、靠、要,要為活動經費采取“開源”措施。
作者:羅敏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