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黨員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黨員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高校學生黨建的實效性取決于大學生黨員參加社會實踐的程度。因此,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方式與內容以及程度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質量產生重要影響。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在開展方式和實踐內容方面的實際效果,增強社會實踐在實踐育人方面的實效性,筆者對北京五所院校學生黨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展開了調研。本次調研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兩種研究方法,通過問卷和訪談兩種形式進行。調查采取問卷填寫的形式進行抽樣調查,為了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選取了五所學校(其中三所文科學校和兩所理科學校)作為主要觀測點。累計共發放問卷發放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3份,有效回收率為97.7%。本次選取樣本為大二以上的學生黨員、發展對象和入黨積極分子等;其中,訪談學生62人。文理科的學生分配比例基本平衡,理工科學生151人,文科類學生142人。實證分析圍繞三個部分展開,一是黨員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成效,二是黨員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開展遇到的問題,三是黨員社會實踐活動的提升實效性的建議和對策。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黨員(含預備黨員)共192人,占被調查樣本的66%,共青團員85人,占被調查樣本的29%,群眾16人,占5%。其中參與調查的本科生255人,占被調查樣本的87%。此次樣本的選取基本達到了此次調查的出發點。
一、高校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
1.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取得的成果。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黨員參加社會實踐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學生黨員經過社會實踐的洗禮,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實事求是、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精神都有明顯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普遍增強。87%的人認為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的提升。86%的人認可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87%的人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根據調查結果,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任務目標都能較好的實現,大學生黨員在服務社會、加強思想教育、實現自我價值、提高團隊意識、塑造崇高品格、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道路、提高交流能力、意志磨練、了解世情、國情和黨情等方面都得到了增強和提升。二是學生黨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度較高。79%的同學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道路的認同。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黨員對國情、世情和黨情增加了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這與黨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宗旨高度符合。三是學生黨員服務社會的能力有所提升。學生黨員在社會實踐中提升了服務社會的能力,服務社會的意識也有所增強。學生黨員參加社會實踐是加強與群眾的聯系,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樹立用所學專業知識報效祖國的信念,有了這種信念的支持,他們會立志學好專業知識,更好地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黨員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學生黨員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一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多數學生黨員不太了解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和目的,以紅色“1+1”活動為例,非常了解的只占23%,53%的同學只是了解一些,還有24%的同學非常不了解。這一數據從側面反映了黨員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以及組織部門的宣傳動員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活動地點和次數等方面還需和共建單位進一步深化合作。在調查樣本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1-2次的占46%,2-5次的占22%,6次以上的占4%,從未參加的占28%。從不參加的人數比例與對此項活動完全不了解的比例相當,這部分人對黨員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還明顯不足,需要做好充分的宣傳動員。二是活動的專業性、思想性、實效性不強。多數支部為共建支部提供環境衛生的服務,缺少技術含量,沒有給共建支部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要增加科技含量的發揮大學生專業特長和個人優勢的服務,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服務意識。力爭與共建支部的需求相吻合。切實解決農民在技術上、信息處理方面的難題,促進高校紅色“1+1”可持續發展。三是活動內容與形式需要創新。影響活動的實效性的主要原因的觀測點中,影響實效性的原因分別為:“共建活動形式套路陳舊不能推陳出新創新能力欠佳”、“共建活動參與人數和活動覆蓋面較窄”、“不能將專業背景與活動進行有效融合”、“沒有做好需求調查”。選取樣本中只有28人認為活動本身沒有明顯不足。說明紅色“1+1”活動的實效性的加強取決于內容和形式的創新,要想突破影響高校紅色“1+1”活動發展的瓶頸,關鍵還在于在內容上將專業與實踐相結合,推陳出勤,避免低水平重復。綜上所述,高校學生黨員參加社會實踐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開拓了思路,拓寬了教育途徑,密切了黨與群眾的關系,提升了學生黨員的整體素質和支部的凝聚力,為共建單位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黨員社會實踐活動還存在一些問題,還有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的地方,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黨員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1.做好思想動員,強化主體意識。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黨員在活動之前并不十分了解活動的主旨,因而活動啟動前的宣傳動員和需求調研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順利開展活動的前提條件。但是只明確活動主題還不夠,沒有主體的積極參與也不能順利實現活動的目的。因此,在做好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好思想動員、調動學生黨員的積極性、激發每一個學生黨員主體意識,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學生黨員參與的程度直接影響活動的實際效果。學生黨員的主體性體現在活動的策劃、組織、活動地點的選取、主題的確定等各個環節。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黨員提供了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社會的機會。學生黨員在社會實踐中與群眾廣泛接觸和交流,可以從無數鮮活的典型事例中得到啟發和教育,從而有助于他們脫離“書生氣”,加快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過渡。
2.明確活動主題,提升專業服務能力。調查顯示,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比較單一,社會實踐活動的專業性不強,缺少科技含量,沒有真正發揮高校和大學生的技術優勢和專業優勢,社會實踐的水平總體在比較低的階段徘徊。加強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科技含量必須鼓勵大學生黨員從參觀到參與,將所學專業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發揮高校作為技術搖籃和人才基地的作用,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技術支持。高校作為社會實踐的組織者,可以將專業性作為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活動的指揮棒,將項目管理模式引進黨員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設立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對科技下鄉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對服務性的共建可提供一般項目的支持。
3.實踐基地化,促進可持續性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對促進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了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選派優秀教師和輔導員分別擔任專業導師和思想導師,實現學生工作和專業教育相融合。共建基地也要指定具體部門負責接受、安排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必要的條件,并從制度上給予保證,將企業、農村、社區等接受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部門給予政策上的傾斜。黨員活動基地建設要加強分類指導,根據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和畢業生黨員不同群體,制定不同主題的社會實踐內容,社會實踐的要求和目的也相應調整,黨員社會實踐基地可以有助于黨員、積極分子深入地、持續地、連貫地開展活動,形成黨員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
4.協同創新,打造實踐育人共同體。高校可以通過與當地企業、社區和新農村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地方元素。通過實踐育人共同體,鼓勵大學生黨員投身地方的經濟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廖琪麗 吳巧慧 孟秀霞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自動化學院黨委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自動化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