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操類項目技術性偏離及整合應用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訪談法以及調查法對健美操與“四操”(自由體操、藝術體操、啦啦操和民族健身操)之間的技術性偏離及整合進行分析和應用研究,找出操類項目技術之間的共性技術動作。研究發現健美操與“四操”之間存在運動技能正遷移情況,在今后教學、理論知識講解以及套路編排中可進行運用,為今后的教學與訓練提供了“一技多用”的發散思維模式,同時能有效區別不同項目的技術特點,找出相關項目之間的技術性分離并進行整合歸類。
關鍵詞:操類項目;技術偏離及整合;運動技能遷移
在體育運動難美性項群操類項目領域中,自由體操和藝術體操、健美操、啦啦操、民族健身操有共同的技能遷移。操類項目體現于技能的正遷移,項目之間有橫向遷移及縱向遷移[1]。健美操、藝術體操和體操不可分割,其中牽涉的肢體動作,難度動作等均有緊密聯系;而啦啦操吸取了體操、藝術體操和健美操中的精華,體現在上肢肢體控制上,以花球的形式展示出其特點。大部分操類項目展示身體姿態、內容緊密相連,部分肢體動作和難度動作相同,但又呈現不同狀態。民族健身操借鑒健美操的編排方法,肢體動作展示并融合了本民族特色,形成了另一種少數民族傳統類操化項目。本文就健美操與自由體操、藝術體操、健美操、啦啦操和民族健身操的技術性偏離及整合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旨在找出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并優化教學效果提供一定的實踐理論。
1運動技能遷移的內涵
健美操中相類似或相關類技術掌握前后都是彼此相連的,掌握已有的技能是理解和掌握新的技能的前提,新技能是已掌握技能的延伸、發展和創新。新的操類技能的學習順利與否取決于對已有技能的熟練掌握和應用程度,這就是所謂的運動技能遷移[1]。運動技能遷移一般指的是先前學習過的運動技能,對目前正在學習的新技能的影響,積極影響為正向遷移,消極影響則為負向遷移,中性影響為零遷移,即先前學習過的運動技能對當前所學技能無影響[1]。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學會運動技能,需要對眾多的、不同類型的運動技能進行梳理,找出各操類項目的相似動作,項目之間的偏離方向趨勢,并做好歸類整理及整合,促進學生掌握技能時產生正向遷移,以便更好地掌握該項目的教學技能。健美操專修學生學習健美操新動作的過程是遷移現象不斷發生的過程。在健美操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綜合及歸類等都是學生個體主動性的智力活動過程,這個過程在健美操領域即為動作創編。和新動作類似的內容是學生對新的健美操動作形成認知的突破口,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的健美操動作結構。同時能發揮個人主動性,也是學生掌握和學習技能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
2操類項目的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的應用研究
對于有類似或相關動作產生的技能遷移,可把操類項目中技術類動作進行分化、偏離以及重組,能對教學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給健美操專業學生快速掌握操類項目提供一定的幫助。
2.1健美操與自由體操的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
2.1.1二者的相關知識健美操與自由體操同屬于技能主導類難美性項群運動項目,都屬于在競賽中主要依據運動員完成動作的難度、完成度和藝術性來進行評分的同性項目。健美操是以音樂指導動作為靈魂,通過身體練習為手段、有氧運動為基礎,達到增進身心健康、塑造形體和娛樂目的的一項難美性項群體育運動。健美操和自由體操均有競技和大眾兩種類別。在競技層次上,健美操有4類難度動作,包括動力性支撐、靜力性支撐、跳與躍、平衡與柔韌類,在規定的7×7m2(單人)或者10×10m2(混雙以上)木板場地上進行成套比賽,包括操化動作、難度動作、過渡與連接動作、托舉、配合等進行展示,并在音樂伴奏下表現連續、復雜、高強度成套動作。單人時間為1′30″正負5″;混雙以上為1′45″正負5″。競技健美操起源于傳統的有氧健身運動,成套動作必須通過連續的動作組合,展示運動員的柔韌性和力量、7種步伐的多樣性操化動作組合、結合難度動作完成成套動作的競技能力;而自由體操在12×12m2的地毯上(下鋪海綿塊)進行比賽,成套動作結構包括最多5個技巧動作及至少3個舞蹈動作,有難度動作疊加連接,屬于男女項目上場展示,沒有混雙比賽的運動單項。自由體操強調高難動作及連接串的使用明顯增加,難度發展和連接主要以后空翻類動作為主,前空翻類動作在近幾年比賽中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另外強調在規定的場地和時間內完成成套動作。男子自由體操的時間限制是70″,女子是90″,女子比賽可以有配樂。在大眾層次上,健美操注重大眾健身,是鍛煉時間長且低強度的運動,是以運動減肥、塑造形體、培養氣質為目的的運動項目。而自由體操具有鍛煉身體平衡,塑造形體等功能。是通過滾翻類動作培養身體的空間感知覺和平衡感知覺、應激與適應能力的運動項目。
2.1.2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健美操與自由體操在技術性上存在一定的偏離。比如:C184給納180°成俯撐和A1.106屈體跳轉體180°(髖角<90°)至俯撐姿勢是同一個動作。具體描述為由站立開始,一腿向前擺動使整個身體騰空并平行于地面,騰空后同時雙腳并攏,直體轉身180°后手腳同時落地成俯撐姿態結束;D195無支撐依柳辛[2]和B2.206鷂子翻身轉體360°經手不觸地站立劈叉姿勢[3-4](見圖1和圖2);以及C624跨跳轉體180°和B1.201向前劈叉跳轉體180°等。在以上列舉的兩個動作中,最終的運動結果是一樣的,其在本質上相同,不同的是起勢位置和落地結束肢體的姿態不同,這一塊領域出現了技術性偏離。健美操側重核心軀干的穩定性、力量保持性以及頭-肩-四肢-軀干-臀-腳跟-腳尖的直線型用力方式,以免操化動作或者過渡動作的連接出現整體運動形式的突兀性。而自由體操中的難度動作有一定的預擺,即加速性動作,使自己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加速度,完成難度動作。在保持核心軀干的穩定性后,頭-肩-四肢-軀干-臀-腳跟-腳尖用力方式不一定是直線方式,可以是直線、曲線和拋物線方式的混合體,因而在落地的時候非常講究落地后的穩定性。項目之間的難度動作一旦變換了方向、姿態、次數、空間或者產生難度動作疊加等就意味著分值的增加,在類似的動作中可以進行整合類教學,比如D195無支撐依柳辛,可以加手或重復2次,改變最后結束姿勢,在分值上均有變化,如無支撐依柳辛成縱劈腿加了0.1的分值,依柳辛(加手)為0.4分值,因此分值表現為依柳辛(0.4分)-依柳辛成縱劈腿(0.5分)-依柳辛成垂直劈腿(0.6)-依柳辛成無支撐劈腿(0.7),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相關學科內容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相同項目之間的知識,在相關領域可進行運用,加大相關動作在創編動作及套路時的采用頻率。另外還掌握了難度動作的做法并分析不同項目之間用力方式的差別,軸轉方式,空間位置的用力方式和空間感知覺感應下的上下肢和軀干的用力方式,做好二者技術性偏離及相關類整合歸納動作。
2.2健美操與藝術體操的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
2.2.1二者的相關知識藝術體操與健美操同屬于技能主導類難美性項群運動項目。藝術體操是一項在音樂伴奏下,以徒手或手持輕器械進行練習、以自然性、韻律性、柔美性和精準性為基礎的體育運動。藝術體操難度動作包括身體難度、身體動作組(跳、平衡、轉體、柔韌/波浪)和其他組(移動、小跳、單足跳、擺動、繞環、旋轉、節奏步),其中其他組對連接動作有效。另外它也是在規定的地毯內(下鋪海綿磚)進行比賽,有嚴格的時間和場地限制。競技健美操的大型比賽如錦標賽以上層次都沒有器械的比賽,但在大眾健美操賽事上有比如踏板、啞鈴等的器械比賽。藝術體操強調創編的獨創性,身體動作組與器械結合才能成為難度動作,強調器械拋接的精準性,穩定性和創新性。
2.2.2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健美操與藝術體操在技術性上存在一定的偏離。比如:科薩克跳、前波浪、單足轉體360°等難度動作。在健美操競技領域,難度動作的站立、地面及空中有嚴格要求。站立面時要有正確的身體形態、腳尖形態,如對雙腳的并攏、開腳的度數、轉體的角度、手臂動作的控制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地面時要有正確的身體形態,如手掌需要完全撐住地面,腳的形態控制,胸到地面的距離,腿到地面的距離高于水平線等。騰空時腿不得低于水平面,兩腿彎曲或發力不夠導致缺乏幅度,手臂動作缺乏控制以及空中的不正確身體形態,轉體不完全等做了嚴格的規定以及評分標準。而在藝術體操領域中,跳步要有一定的高度,空中姿勢固定并且準確,動作姿勢幅度大并結合一個器械的熟練性;平衡具有足尖或單膝完成,保持明顯的、足夠長時間的停頓;姿勢固定并且準確,在難度過程中,自由腿或支撐腿無移動并結合一個器械熟練性動作;轉體要具有足尖完成,腳跟立高,從轉體開始直至結束的整個過程中,身體姿勢固定并且準確,動作幅度大并結合一個器械熟練性動作;柔韌和波浪難度必須用單腳、雙腳或身體的另一部分支撐來完成動作,姿勢準確固定且動作幅度大并結合一個器械熟練性動作。總而言之,健美操的難度動作不需要利用器械來體現,而藝術體操的難度動作是與器械緊密相連的,且器械與身體的有機結合是身體難度的體觀,因而出現了技術性方向有變化,產生了技術性偏離。在大眾層次上看,健美操和藝術體操所側重不一樣,健美操的動作表現具有“健、力、美”的特征,包含著較高的藝術因素,不僅健身效果好,美育功能也比較突出,同時有踏板、健身球、繩子以及扇子等器械,但不一定需要與器械相結合才產生難度動作,此時的器械只是輔助物或者是身體的延長線;而藝術體操的動作表現側重點是“柔美、自然、韻律”,自然和韻律性為基礎,以優美性為特征的有節奏的運動,融體操、舞蹈為一體,合理地運用器械體現藝術的高雅和女子的柔美,在這里器械是身體的延長線。健美操偏于力、減脂和塑型,藝術體操偏于柔、優美和塑形,二者的大部分動作可以通用,但二者又是很具有特色的技術性分離;同時,在競技層次上,部分難度動作可進行共用。二者的整合動作較多,比如波浪,知道二者的技術性分離之后,對動作的掌握也比較容易。波浪有手臂波浪和軀干波浪,軀干有前后波浪、側波浪、胸腹波浪以及全身螺旋波浪。波浪在健美操流行操課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技術比重,同時波浪又是藝術體操的經典動作之一,在自由體操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在同類項目中進行類似動作整合歸類至關重要,通一而知三,容易掌握技術動作,從而豐富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2.3健美操與啦啦操的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
2.3.1二者的相關知識健美操與啦啦操同屬于技能主導類難美性項群運動項目。啦啦操英文原名cheerleading,起源于美國NBA聯賽,它是一項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普及性極強的體育運動項目。啦啦操是指在音樂的襯托下,通過運動員完成高超的啦啦隊特殊運動技巧結合各種舞蹈動作,集中體現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團隊精神,并追求最高團體榮譽感的一項體育運動[5]。目前分為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其中的舞蹈啦啦操又分為花球舞蹈啦啦操、街舞舞蹈啦啦操、爵士舞舞蹈啦啦操和自由舞蹈啦啦操等四類。
2.3.2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健美操與啦啦操在技術性上存在一定的偏離。健美操四類難度動作,包括動力性支撐、靜力性支撐、跳與躍、平衡與柔韌類;啦啦操中的技巧有跳躍、翻騰、托舉、拋接、金字塔組合等難度動作,舞蹈啦啦操成套套路中難度分為3類,即轉體類、跳躍類、平衡與柔韌類。啦啦操運動自2000年在我國開展至今,其競賽規則是在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的領導和組織下,在充分參照國際啦啦操組織編寫的規則基礎上,結合我國啦啦操運動開展的實際情況,由啦啦操專家團隊編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競賽規則。因此在啦啦操的難度動作中可以見到體操難度動作的元素,同時也可見健美操和藝術體操的部分難度動作元素[7]。從花球啦啦操來看,里面的32個基本手位與健美操的上肢動作近乎一致,區別在于站立式面前體位的運用和控制,比如高V(highv)在健美操和體操的上肢中叫側上舉;上H(touchdown)在健美操和體操領域叫上舉,兩臂夾耳,拳心向內。在技巧翻騰難度表中,比如前滾翻、側手翻、后軟翻、屈體跳、轉體360°等在健美操、體操和藝術體操中通用。在技巧托舉難度表中有尖子和塔座,而健美操領域只有造型配合,雖然也有尖子和塔座,但不作為獨立的打分項,只作為成套動作創編中不可缺少的一類托舉。它們在技巧啦啦操中占有很大的技術比重,尤其是尖子的專業技能以及塔座的拋接技術能力,尖子在站立姿態完成的過程中,所完成的托舉難度有具體的實施做法和評分標準。例如:劈叉(肩位)0.6分,做法是底座人數為1~2個,采用肩位時,尖子做的劈叉動作;前搬腿(高位)1.0,做法是底座人數為1~2個,采用高位時,尖子做前搬腿動作。在拋接和金字塔兩塊難度動作中,與健美操的相關知識涉獵不大,不存在技術性偏離。在舞蹈啦啦操難度動作中如依柳辛、變身跳、團身跳、巴塞轉體,縱劈腿抱腿轉360°,屈體分腿跳,開普、阿提秋轉體360°等等在體操、健美操、藝術體操的難度動作中同樣都有,可做到“一物多用”。這些難度技術里面與健美操的技術性偏離不大,但舞蹈啦啦操的技術用力方式有技術性偏離。健美操的操化動作用力方式是以遠離軀干位置為核心的上下肢的大肌肉群帶動小肌肉群傳遞力到指尖或腳尖并制動的輸送方式,1/2拍起動,1/2制動,以加速度的形式把力量傳遞到指尖或腳尖并進行突停達到制動效果;以靠近軀干位置為核心的主要以胸部為發力源進行1/2拍起動,1/2制動,以加速度的形式把力量傳遞到指尖或腳尖并進行制動,做的過程中保持健美操的頭部-背部-臀部核心軀干穩定并呈直線型下垂方式,重心上升,移動平穩并保持膝關節的彈性屬于微彈(大眾健美操注重明顯的彈性屈伸);而花球舞蹈啦啦操中的技術特征主要體現為肢體動作通過短暫加速、制動定位來實現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動作完成干凈利落,在運動過程中重心穩定,移動平穩,身體控制精確、位置準確并通過動作的強度和快速發力突出運動舞蹈的特征;街舞舞蹈啦啦操主要體現為肢體多關節動作短暫加速、制動定位來實現特有的力度感,動作完成干凈利落,身體控制精確、位置準確并通過動作的松弛有度來突出運動舞蹈的特征;爵士舞蹈啦啦操動作技術特征主要體現為肢體動作由內向外的延伸感,通過延伸制動實現爵士舞蹈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通過動作的松弛有度來突出運動舞蹈的特征。因此,在健美操和啦啦操的教學中找出不同的技術分離和整合歸類動作相當重要。在健美操的流行操課中就有街舞和爵士等舞種,在相關的教學中可以做到相通,按照運動技能的正遷移規律,學一而會三,掌握二者的用力方式及技巧。比如啦啦操的32個手位就可以與健美操的上肢手位進行整合教學;健美操流行操課中的街舞、爵士舞、肚皮舞等,掌握了技術之后也可以與舞蹈啦啦操相關套路進行整合教學;難度動作也可以整合教學,比如科薩克跳,搬腿平衡,巴塞轉體等。對健美操與體操、藝術體操和啦啦操難度動作,可以通過其中共同難度找到該技術“一物多用”的思維模式(見表1)。健美操難度動作動力性力量包括俯臥撐類、文森俯臥撐、全旋、托馬斯、開普等;靜力性力量包括分腿/直角支撐、水平肘撐、水平支撐等;跳與躍類動作包括垂直跳、給納、塔瑪諾、屈腿分腿跳/躍、屈體跳、跨跳、橫/縱劈腿、交換腿跳、剪式變身跳等;平衡與柔韌類動作包括轉體類、平衡/高踢腿、劈腿/依柳辛。
2.4健美操與民族健身操的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
2.4.1二者相關知識健美操屬于體育類運動項目,而民族健身操是屬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難美性表演項目,發展時間較短,技術標準和裁判規則仍處于摸索之中。民族健身操著重以民族舞蹈原生態動作和民族素材等為創作元素,以音樂為指導動作的靈魂,在操化的基礎上,通過身體練習,達到塑造形體、增進身心健康、娛樂身心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氧運動[7]。在最新的裁判規則里,對民族健身操提出了要求。在民族健身操中必須首先滿足先有民族動作才能有操化動作,其次是動作優美、連貫、整齊、熟練,第三是少數民族操化特點突出,有力度、音樂流暢、節奏感強,與動作和諧一致,觀賞性強;最后是創編的成套動作向體育靠攏則為民族健身操,向藝術靠攏則為民族健身舞。
2.4.2技術性偏離及整合研究健美操與民族健身操在技術性上存在一定的偏離,主要體現在民族健身操的民族舞蹈動作的用力方式上,比如瑤族的“胯動”所延伸出來的操類動作,它的用力方式與健美操的用力方式不一樣,主要表現胯部帶動腰腹胸進行運動,是以腰胯為主動發力源,膝關節特有的顫動技術;傣族“屈伸動律”而形成手、腳、身體“三道彎”的造型特點,主要以小關節活動為主,動作柔中帶剛,強調使用內力,多采用“踮步”“起伏步”等;彝族撒伲的“阿細跳月”和“大三弦”為主的舞蹈動作,通過民族舞蹈操擬化創編成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健身操。所有的民族健身操中均可看到有健美操操化動作的身影,因為在創編成套過程中,民族舞蹈與健美操的上肢或下肢融合比較明顯,科學合理并符合健身規律的編排。
3結語
在操類項目中分析了自由體操、健美操、藝術體操、啦啦操和民族健身操,可找出各個運動項目的技術性偏離以及各項目之間橫向或縱向的整合歸類,我們應加倍重視運動技能正遷移的作用,尋找其發生和發展的規律,防止各項目間的相互干擾,提高教學效率;合理的安排教學順序和內容,有效地加大基本功的練習和相關知識的整合教學,了解各項目之間的技術性分離,積極探索和優化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使“一技多用”發散思維模式,即一項技術在不同領域都能共用的思維模式在教學、訓練以及套路編排中能夠得到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唐榮紅.體育技能遷移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9):59-60.
[2]國際體操聯合會(FIG).2009-2012健美操評分規則[S].2008.
[3]國際體操聯合會(FIG).2009-2010藝術體操評分規則[S].2008.
[4]國際體操聯合會(FIG).2009年版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2009.
[5]馬鴻韜.啦啦操運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6]寸亞玲.云南民族健身操[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2-3,10-11.
作者:劉云 單位:文山學院 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