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從雙碳目標認知到碳資產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碳排放;“雙碳”目標;碳資產管理;碳經濟;鄉村振興;碳數據
安全中國提出“30•60”的“雙碳”目標,這一承諾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是生活生產方式、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系統性的變革,是技術創新、投資理念和配套制度的變革。一方面發展必然帶來碳排放,另一方面時間短、任務重,有效實施并非容易的事。因此,需要深入思考在制訂“雙碳”目標和行動方案的前提下,資產視角下的運營和結合鄉村振興的創新投資模式。
一、碳排放是資產而不是成本企業的管理者
如果把碳排放當成政治任務和負擔,企圖通過管控來完成自上而下的任務分解,那么這里有兩個誤區:第一,碳減排對企業而言不是簡單的增加減排技術或關停產能,而是系統化地實施碳管理。第二,碳中和是零碳過程,是抵消的過程,需要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展的角度來系統化地思考。作為企業管理者要躬身入局、學習和實踐,不能用“知識儲備不足”來搪塞,必須深刻認識碳排放不是企業的成本,而是可以通過運營形成的有效資產,改變的不僅僅是能源結構,也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許多私營部門已經開始思考并設立專職的崗位從事碳交易、碳市場分析和研究,系統化地考慮碳資產管理。作為國之重器的國有企業,不應把碳排放作為任務,需要通過有效的資產運營展開系統化布局。特別是管理者的思維需要及時跟上,一方面理解和學習“雙碳”目標的意義和推進方法;另一方面用碳資產管理模式體系化地設計、建設和運營。理解碳排放是資產并非成本的理念,建議學習一下埃隆•馬斯克如何通過碳減排推動特斯拉市值的經典操作。碳資產管理需要的是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可行的落地路徑、專業化的推進機構和創新的商業模式。
二、迭代減排技術不是單純的節能改造
企業在推進碳減排過程中,非常容易把節能改造變成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和落地手段。研究表明,2019年中國8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兩大行業:發電、工業和工業排廢。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有較大比例的工業排放,另一方面能源對于中國發展的重要性,意味著其是中國能源結構轉變為短期和中期內脫碳進程的最重要決定因素。首先,需要重視節能減排,但節能減排不等同于碳減排,包括筆者所在企業的部分人也想當然地認為只要采取節能技術和改造就能完成碳減排任務,然而這只能增加企業成本,不具備可循環性。通過分析能源結構的改變才是目前的核心,研究表明,未來中國能源結構將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力、清潔氫能和碳捕集。其次,節能改造只是減少碳排放中的一項任務,但要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需要碳價格高于100~150美元/噸的清潔技術才能實現凈零排放。最后,需要提高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效率,尤其是傳統工藝流程的碳回收和減少固廢的碳排放,通過低碳行為中和社會、企業、個人活動等帶來的碳排放。
三、不要過于強調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的金融效果而忽視對脫貧地區產業振興的意義
從筆者的調研來看,由于中國林業政策和環保要求,森林富裕地區不一定是碳匯富裕地區,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快速形成森林碳匯的開發。一方面,一般這些地區沒有開發和管理能力,也沒有合適人才;另一方面,碳匯的開發不僅是技術成本、資金成本,也是時間成本。許多投資機構和傳統產業的控排企業對此望而生畏。碳減排本身是社會性的,碳匯管理對許多森林富裕但相對貧窮的地區是公益性+產業性的,特別是碳中和不僅僅是減排技術的疊加,而是社會、企業、個人活動等零碳過程,目前在積極探索的碳普惠模式和市場,包括類似碳中和市場能夠起到相當的“共同富裕+碳中和”的效果。同時需要考慮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結合當地稟賦和“雙碳”目標,在森林富裕的相對貧困縣通過“雙碳”目標的實施設計,為當地留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當地的年輕人也會愿意長期服務當地企業,如寶武碳業與寧洱縣推動的“雙碳振興”實施計劃,一方面打通碳消費到碳供給,另一方面通過“雙碳”牽引結合地方稟賦,真正從產業振興的角度與幫扶地區共同建設可持續發展產業。
四、創新投資模式不是原有金融管控模式概念化復制
許多投資機構和基金非常想進入這個風口,一方面希望通過簡單交流獲得投資標的而非仔細研究;另一方面以所謂的投資回報為理由,需要某種意義上的背書(如ESG等)。碳交易的標的物本質是具備金融屬性的,屬于稀缺資源,其未來的價格和收益是可以預期的;同時考量國內外的碳排放價格差本身就有獲利的可能。通過研究歐盟委員會的《歐洲綠色新政》,筆者認識到未來可能采取的碳排放權退坡機制和碳邊境調節機制對中國碳交易模式和價格預期的影響。中國的CCER在2017年暫停后一直沒有開放,其中的不確定性使企業和投資機構駐足不前,同樣也必須考慮由于能源結構改變帶來的化石能源資產縮水引起的違約風險。但投資本身是風險和收益的平衡,過于糾纏于紙面上的流程、標的物的形式和資本收益或許不是“雙碳”政策所期望的,所以“最聰明的金融人士”應該深刻理解并勇敢創新,不僅關注投融資本身的變化,更關注產融結合具備ESG特征的投融資模式,并且從產業生態維度設計出碳資產的對沖機制。基于此理念,寶武碳業與寧洱縣正積極探索碳匯管理的新模式。
五、通過數字化管理避免人工核查管理成本和造假,建立碳數據安全管控體系
“雙碳”目標的實現基于數據的真實和合規,無論是碳核查、碳減排,還是碳交易,最重要的是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可維護性,特別是碳排放權、碳吸收權是依據符合ISO的規范和標準要求,在政府不斷迭代的政策中人為設計出來的,所以專業的核查、監管和認證是核心要素。同時,科學地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針對性地迭代碳減排技術,對于碳交易更是重中之重。無論是碳排放權還是CCER,均需要以數據為基礎的監管、交易和預測,因此數字化技術(如IoT、AI及大數據、區塊鏈、5G等)可以幫助控排企業、減排企業,以及監管機構和交易市場實現碳數據的全生命期管理。碳管理本質是基于標準和流程的數據管理,因此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數據治理、數據安全結合信息物理系統實現全過程的數據管控是值得探索和應該建立標準的。從碳排放量的核查流程來看,控排企業需要自行或聘用專業的咨詢服務公司完成自己的碳排放數據盤查,并形成地方或國家口徑的正式排放報告。然后,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會聘用第三方機構核查報告;核查無誤后,對控排企業發放配額。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如果控排企業當年拿到的配額不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就需要從碳市場購入配額;反之,可銷售盈余的配額。在這一過程中,考慮測量碳排放本身成本較高,因此采取以參數(排放因子)核算的方法,從技術角度講,有5%以內的偏差難以避免,但在政策標準不一和缺失、監管不嚴格和非連續的情況下,就可能出現人為操作的空間。前一段時間在各地碳排放數據核查過程中,筆者發現了多起數據質量有問題的案例,如某高新材料公司通過篡改報告時間從而降低其碳排放量,實現減少配額缺口的企圖。更令人擔憂的是,除了偽造、篡改碳排放數據,碳排放數據的監測和監管邊界模糊、數據偏差普遍存在,數據質量亟待提高。為此需要探索集合工業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數據管理手段和可視化平臺,結合5G技術完成可持續的碳核查,建立碳家底管理,通過碳足跡建設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過程監管,如寶武碳業5G+“碳印象”SaaS碳資產管控平臺。碳匯管理企業也有同樣的問題,碳匯開發的流程包括開發、監測、報告、認證、簽發,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可持續性、可追溯性,企業需要建立碳數據管理能力。建立統一的碳數據管理平臺,利用IoT技術(包括5G、傳感器技術等)獲取關鍵工藝點的碳數據并實施全周期的管理,從數據發現問題,優化流程、管理和工藝;同時從數據提供碳交易的基礎和預測模型,減少管理和運營成本。對政府而言,需要幫助中小企業建立碳管理的數字化平臺,減少中小企業的成本負擔,而數字化企業也需要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新模式,如上海化工寶數字科技與易碳科技聯合開發的碳管理平臺,通過SaaS化服務模式幫助中小企實現“雙碳”目標。筆者前一段時間和幾個“大廠”溝通,發現他們還是從自身的利益和技術出發,而不是從碳中和的整體價值鏈出發,集合形成自身的數據服務能力。“雙碳”目標的達成必然帶來投資機遇和社會結構的變革,建立所謂的“碳資產管理”新體系,結合筆者前一段的認知和實踐,必須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第一,系統化規劃。無論是控排企業還是減排企業,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中小企業,需要理解“雙碳”目標,系統化規劃自身的路徑、實施方案。
第二,從戰略角度監管,從實操角度落地。碳排放、碳匯未來一段時間資源短期價格可能持續高漲,需要確保企業和社會活動是規范和合理的;同時企業畢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需要可行的手段和配套政策推動落地。
第三,可持續的運營模式。碳排放不是負擔而是有效的資產,從投資的視角獲得遠期收益,從成本的視角做到減排管理。
第四,數字化管理工具。從碳核查、碳減排到碳交易都離不開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可持續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從數據發現、控制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防止企業為短期經濟利益鋌而走險,實現有效的事前監管。因此數據核心的全流程管理,從數據發現問題,不斷迭代,修正流程和政策管理邊界是關鍵。第五,理解“碳經濟”,有步驟地融入其中。研究表明,到2030年,清潔能源在我國的總投資機會高達16萬億美元,清潔技術可以推動每年1萬~2萬億美元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并在全球范圍內創造1500萬~2000萬個工作崗位。首先,需要避免一窩蜂,從筆者的調研來看,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布局和架構,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如碳排放技術崗位)或是碳交易分析師,如索通發展已開始布局碳管理的模式。其次,面對工業流程和工藝特點,研究和迭代減排技術,如寶武碳業正在研究基于煤化工特點的甲醇制備技術。我國的碳排放具有獨特性,不僅規模龐大,而且行業構成與其他國家差異較大,需要我們付出數十年的艱苦努力,推動經濟和能源生態系統的轉型。2020年中國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0%以上,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不僅獨樹一幟,而且成為全球脫碳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作者:陳江寧 夏葦 劉晟銘 劉慧君 單位:寶武碳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寶武集團鄉村振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