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探討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方式,對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闡述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進行了創新研究,以期促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搭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
[關鍵詞]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運行機制;管理機制;創新
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環境下,各種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都在進行著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但資源管理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提供的服務也呈現分散多頭的特點,數字資源建設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疊浪費,在利用和共享公共文化資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1]。因此對于現存的各類公共文化機構來說,迫切需要整合其數字文化資源,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集成這些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提供給公眾一站式的服務。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實質上就是要融合、充實或類聚不同類別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使新形成的數字資源和服務體系效能更高[2]。對于這樣一個體系來說,合理的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構建意義尤其重大。
1整合的必要性和存在問題分析
1.1整合的必要性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目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分析資源整合對公共文化機構自身的影響以及面向用戶分析資源整合產生的影響。對于文化機構來說,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資源在公眾中的整體認知度得到提高,封閉形象得以改變,奠定其社會職能發揮的基礎。通過機構間合作可以建立公共文化機構之間的聯系,促進館藏資源的共享以及先進管理理念的借鑒,有利于服務質量的共同提升[3]。隨著用戶獲取資源途徑的多樣化發展,用戶也開始對資源獲取方式更加關注,整合資源不僅能使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還使用戶對資源保存機構的訪問頻率得以提升。
1.2整合方式目前在資源整合方面主要涉及以下方式:首先是資源建設,在公共文化機構中,資源建設是服務的基礎所在,能對資源整合的成效產生直接影響,有助于館藏體系的完善;其次是資源組織,用戶要求對數字資源的重新組織,并在組織資源的過程中使資源的利用價值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在整合資源之前要明確組織目標[4];第三是資源的獲取,這是資源整合的最終目的,目前文化機構之間是孤立的,用戶在資源使用過程中要登錄和切換不同的界面,資源整合之后能提供一個統一的入口給用戶,而且把不相干或冗余的資源排除出去;最后是資源的保存和服務,長期保存數字資源的有效方式就是文獻資源的獲取和對數據控制的實現,同時發揮各機構的優勢,提供相關知識服務。
1.3存在問題在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有3類問題:首先是資源整合中的合作問題,不同的公共文化機構其資源建設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和教育背景也有所不同,導致合作中的交流障礙[5];其次是元數據標準問題,不同的文化機構在建設本機構的資源時,描述體系不是完全相同的,元數據標準存在較大的差異,在一個平面上進行資源的整合,有必要對元數據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最后是知識產權問題,資源的整合不僅是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和共享,還要對資源擁有者的合法權利進行保護。
2整合的需求分析
2.1目的多樣化信息行為取決于信息資源的需求,對社會公眾來說,只有對文化資源信息有實際意義上的需求才會有下一步的信息獲取行為。有研究顯示,面對相同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面向對象不同,那么資源獲取的目的通常也會不同。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獲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相應的技能或知識,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發展:對學生而言,是為了完成作業或滿足自身的喜好;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是為了進行教育或學術研究。也就是說,用戶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獲取是為了滿足娛樂性信息需求還是任務性信息需求,這對發展中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來說,其數量、類型以及更新頻率都面臨著更高的要求。
2.2資源平臺種類多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各類公共文化機構也順應時展,對自己的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提供數字文化服務給用戶,并且在各自的平臺中都發展得較為迅速[6]。這使得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取和提供方式都有所改變,逐步實現實體文化機構與用戶間的分離,在降低時間成本的同時使用戶的信息獲取率得到提高。面對多個資源平臺,用戶更希望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單個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已經跟不上用戶的信息需求變化。
2.3“一站式”平臺待整合我國現在已經有一些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工程,與單個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相比,這些整合之后的數字資源網站具有更加龐大的資源存量,能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數字文化需求[7]。但由于管理體制等原因,并不能把所有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都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去,而更多的用戶認為有必要構建一個把所有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都整合到一起的一站式平臺,用戶可以通過該平臺實現跨庫瀏覽、點播、搜索以及咨詢與互動等。
3整合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3.1政府主導,多機構參與在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政府機構是主體,其引導和支撐作用不可取代。首先,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和整合過程中,政府機構不僅提供了政策依據,還提供了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并且還會根據資源整合規模的變化以及用戶實際需求的改變,調整相關政策;其次,對于一些公共文化機構比如圖書館、檔案館以及博物館等,其合作對象通常為政府機構,可以組織起來在機構之間共同開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管理合作的核心就是政府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進程的順利進行提供引導和保障。以政府為主導,多個公共文化機構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如圖1所示。
3.2成立跨機構專門性組織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過程中,成立一個跨機構的專門性組織是指在提供數字文化資源的不同領域的機構之間,成立一個跨領域的機構或部門,對公共文化機構的合作事項進行專項負責和協調。從性質上來說,這個跨機構的部門是政府組織的一份子,其具體職能是行政管理,在上文提到的政府主導、多機構參與的管理模式中起主要核心作用的是政府機構,能直接組織和領導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過程,但缺乏一個“承辦人”,還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下屬機構開展管理和協調工作。在跨機構專門性組織管理模式中,無論政府參與與否,這個跨機構的管理機構都能在其行政職能的指揮下起到管理的作用,提供一個共建共享的平臺,保障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項目的順利進行。
3.3成員組織,局部管理還有一種模式是在提供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機構成員之間進行的局部管理模式,該模式多是由機構成員自發組織的,基于各自的實際需求,以資源互補為出發點達成合作意向,目標為更好地為公眾提供數字資源服務。這種數字資源整合模式如圖2所示,這種模式的領導機構并不明確,其主導一般為其中的某個合作單位,負責與其他成員單位間的協調,參與該模式的成員單位要在其主導下完成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以意大利的一個數字資源整合項目為例,“波羅尼亞在線”是由高校(波羅尼亞大學)、圖書館(薩拉伯爾薩圖書館和阿奇吉納西歐圖書館等)、文化協會(波羅尼亞文化協會)及其他一些公共文化機構合作推出的,主要是整合城市的地理信息和歷史信息,具體內容是波羅尼亞地區歷史、文化以及各個方面的真實反映。該項目在加強各文化機構間合作的同時還使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得到認同。
4整合運行機制創新研究
4.1服務模式在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時,我們可以參考和借鑒國外成功的整合模式經驗,并根據我國國情以及本地特點,構建符合本地實際的公共數字文化整合模式。首先,由政府主導,嚴格遵循一定的原則,把監管和授權等制度建立起來;其次,政府并不直接介入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過程,由各文化機構自發形成需求,必須政府出面干預的,由政府向專業團隊提出委托;第三,不管是政府委托的公共文化機構還是行業自發組織構成的文化機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信息的交流,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和維護業內人士合法權益而存在的,所以在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有必要建立相關的評估和管理體制;最后,在資源整合模式的管理方面,政府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導作用,但還要建立起相應的激勵機制,把公共文化機構的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
4.2制度研究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公共性”是最大的特性,目前我國的公共文化機構和建設存在城鄉以及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社會結構和經濟體制導致了各文化機構之間發展的不均等。相對來說,城市的資金和財力較為充足,鄉鎮以及偏遠地區由于財力限制,公共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文化體制建設等問題對公共文化事業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我們可以盡量從制度上、根源上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首先,要改進管理,加強薄弱機構的設施建設,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加大公共文化網絡建設;其次,從資金投入上入手,設立專項資金,保障基層文化的資源建設;第三,建立各機構之間的聯動機制,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最后,完善人才培養政策,培養一批了解各機構數字資源的專業性人才,對整合平臺建設進行設計及完善。
4.3財政機制在公共文化方面,我國的相關財政機制尚未完善,相對來說,對經濟建設重視較多,對公共文化建設的經費較少,從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認為我國的公共財政體制尚不完善,公共文化機構的財政支持體制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再加上滯后的行政體制改革以及不斷增加的行政費用支出,就導致使用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上的費用嚴重不足。從一些成功的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出,在進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時,要把以政府為主、多方投入輔助的方式轉向全社會對公共文化資源發展建設加強關注乃至共同參與上去。政府可以出臺各項政策引導有意向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還有一些資源重復或閑置的公共文化資源,通過資源的整合可以把其潛在的服務功能挖掘出來,同時還應對一些有志于整合公共資源的志愿者力量進行鼓勵,加快資源的整合進度。
4.4共建共享機制在傳統的公共文化資源中,由于不均衡的資源配置導致了公共資源的利用率也較低,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公共文化資源可以借助共享實現資源的均等化發展。尤其是“十二五”規劃以來,網絡逐漸實現了城鄉全覆蓋,文化共享工程也在逐漸推進。通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教育、藝術等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的整合,借助數字電視、3G、4G以及IPTV等模式,利用云計算以及多網融合等新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在資源整合的共建共享方面,我國現在逐漸有了比較成熟的技術,也在不斷完善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應在數字資源庫的構建、先進技術平臺的設計和打造以及培養專業性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使得整合后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能切實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丁勇.江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5):54-55.
[2]高福安,等.基本服務科學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模式研究[J].現代傳播,2011(10):12-16.
[3]林怡.整合文化資源構建文化服務體系[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129-131
[4]齊勇鋒,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1):64-72.
[5]劉家真.我國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資源整合初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3):35-37.
[6]陳順.基于云計算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福建省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5):66-70.
[7]陳黃焱,鄭智明.基于云計算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研究與應用——以福建省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采編發管理平臺建設為例[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4):59-61.
作者:王亮亮 彭玥 單位:黑龍江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