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化企業管理營銷戰略創新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企業已經在管理過程中關注營銷戰略管理創新,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尤其目前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更是對企業管理中的營銷戰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對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進行創新性思考。以現代化企業為研究對象,圍繞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確定營銷戰略管理創新角度,從而推動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措施的落實,幫助現代化企業迎接市場競爭,不斷擴大經營范圍,展開現代化企業發展新篇章。
【關鍵詞】現代化;企業管理;營銷戰略;創新管理
一、引言
信息化與全球化對企業的營銷戰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要不斷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時展步伐為依托,吸收學習成熟的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方法,并將學習成果落實到自身企業發展管理過程中。因此,注重對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對企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企業觀念的管理創新
企業想要擺脫傳統企業管理現狀,就需要從創新營銷戰略管理理念開始做起。營銷戰略管理中營銷戰略理念是企業營銷戰略計劃的方向標,指引著現代化企業營銷戰略計劃的制定。創新營銷戰略管理理念,要將發展的眼光從國內轉向國外,而不是禁錮于國內市場。我國人口基數大,從而導致勞動力成本降低,生產的產品成本價格也很低,這就使得我國生產的產品在國際競爭過程中占有價格優勢。因此,創新營銷管理理念的第一步,就是將發展的眼光放置于全球,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某一地區。除此之外,在現代化企業在創新營銷戰略理念過程中,要格外關注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建立以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為目標的營銷戰略管理理念,進而摒棄只關注企業自身發展的傳統營銷戰略管理理念。企業的發展是與消費者消費行為緊密聯系的,消費者為了滿足自身實際需求而與企業發生交換、購買產品或服務的行為,而企業則從這一行為中獲得應有的利益。一旦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就會放棄交換或選擇其他企業。因此,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或利潤,必須要對消費者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也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留住消費者,提升企業自身知名度。從圖1可以看出,消費者需求來源有三個方面。其中,缺乏感是指消費者的現實情況與理想情況存在偏差,促使消費者產生缺乏感,這種感覺并不會使得消費者進行消費行為;目標物是指當消費者產生缺乏感之后,會遇到某種產品或服務能夠彌補這種偏差,從而產生進行消費行為的動機,但是高成本的產品或服務,仍然使得消費者望而卻步;能力則是當消費者進行消費行為成本較低時,就會發生實際消費行為。因此,當對消費者需求來源進行分析后,企業能夠更加明確自身營銷戰略管理理念的創新方向,也更加確定如何創新營銷戰略理念才能不斷推進企業現代化管理進程。
三、組織結構的管理創新
為了適應日益競爭的企業發展環境,企業應當靈活應用現代化企業管理知識,在組織形式、組織規模和組織結構等方面必須進行創新。傳統企業管理結構模式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競爭,現代化企業管理指出要想適應瞬息萬變市場環境,企業管理部門或相關組織之間要相互配合,實現扁平化式的企業管理組織結構發展模式。尤其是中小企業,其規模小、影響力小、競爭壓力大,兩個或多個企業組織結合在一起,形成聯合經營管理模式,將各個企業的發展優勢集中起來,從而降低管理成本,擴大影響范圍,提高各中小企業的實際利潤。企業組織管理結構創新之后,可以通過對企業組織結構創新期間的生產率和生產效益進行評價。企業在創新組織管理結構過程中,其創新效益模型為:PT=(TR+△Q2Q2)×100%(1)其中,TR是企業組結構創新后所創造的經濟效益的年平均增長率,Q2則是創新過程中生產產量,△Q2則是企業組織結構管理創新過程中生產產量的平均變化。企業可以根據PT的計算結構對企業組織結構創新效果進行評價。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表1中數據通過公式(1)的創新效益模型得出相應計算結果,進而通過計算結果對企業組織結構創新過程進行有效評價。企業通過上述創新效益模型,對自身企業組織管理結構創新效果進行評價,及時對企業組織結構創新過程進行調整,確保企業組織機構管理創新向成熟階段發展。另外,企業管理組織扁平化主要是就是減少企業管理層次,擴大企業各個管理部門的管理范圍。管理幅度增大,從金字塔型營銷組織結構向橢圓型營銷組織結構轉變。傳統營銷組織的管理層多,一個命令需要層層下達,當基層員工獲得營銷活動到實施營銷活動,其周期長,難以適應高速變化的市場情況。而創新型的營銷組織,能夠簡化營銷戰略活動設計到實際落實的步驟,縮短營銷戰略落實周期,大大提高了企業營銷活動開展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大的優惠、更好的產品等。創新后的企業組織結構如圖2所示。
四、整合資源的管理創新
企業管理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除產品與服務的競爭之外,更是資源與信息的競爭。企業能夠有效整合營銷資源,利用營銷信息,就能在企業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也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客戶資源,擴大企業品牌影響力。產品價值、產品外觀、產品質量、產品附帶服務等營銷資源,進行整合與調整,以此來適應市場競爭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滿足消費者新的消費要求。圖3中,不同的企業管理資源進行共同作用,使得企業產品的價格、質量、服務得到明顯提升,當企業的產品與服務等因素能夠得到消費者認可,企業品牌形象就得以樹立,為企業今后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企業中尤其是中小企業,必須要學會利用資源整合,將自身優勢管理資源與其他企業優勢管理資源進行結合或共享,提升企業自身管理資源質量,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經營管理資源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鏈中的各項管理資源,增強現代化企業管理產業鏈整體效果,充分發掘管理資源整合后的作用與價值,實現管理資源整合促進企業現代化管理的目標。
五、企業員工的創新性管理
目前,現代化企業管理中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即使企業擁有高品質產品與服務,但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會影響現代化企業的發展。為了滿足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要求,企業需要培養管理創新專業人才,提高企業營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和合理化。創新型管理人才培養可以從兩方面入。一方面加強對企業現有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與考核,提升其業務能力;另一方面則需要企業吸納新鮮血液,招募專業營銷創新管理人員加入企業發展過程,提高企業目前營銷戰略管理團隊的專業程度。具體來說,加強現有管理人員專業能力是最經濟、最便捷的提升企業營銷團隊專業性的方法之一。企業可以定期邀請國內外營銷戰略管理創新方面的專家、學者和成功人士,組織企業內部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學習營銷戰略管理創新專業知識。同時,對企業管理人員培訓學習成果進行測評,定期進行管理人員專業能力考核,并將考核成績與工資績效結合起來,以此來督促管理人員提升自身創新管理能力,為企業做出更大貢獻。創新型人員專業能力考核表如表2所示。表2是對企業創新型管理人員專業能力提升程度考核表,企業可以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公示在企業信息公示欄中。對于不能夠認真學習專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知識的員工,要適當進行懲罰,以此督促管理人員以積極地熱情投入到創新管理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去。同時,也要對專業能力提升明顯,提出優秀創新型管理方案并加以實施的員工進行獎金獎勵,這也是從側面鼓勵企業管理人員更加勤奮努力的工作,也是肯定企業員工自身價值的方式之一。
六、建立創新專門部門
專門部門的建立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營銷戰略管理創新工作,是對企業現代化管理中的營銷戰略管理創新進行評估和評價的部門。建立創新專門部門起源美國等發達國家,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關注創新專門部門的建立,并逐漸認識到創新專門部門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和美國一些企業就設立了這樣的創新專門部門(見表3)。表3中提及的企業,它們的創新專門部門都是由企業原來存在的幾個部門進行整合,并增加創新管理職能之后建立起來的。企業管理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既會面臨發展理論不斷發展的情況,還要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這時,企業可以有效整合與產品質量相關的部門,并賦予整合后的部門相關創新管理職能,建立創新專門部門,就能在企業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也意味著可以集中力量提升企業產品質量,擴大企業品牌影響力。此外,創新專門部門也要承擔起宣傳企業創新文化、培養員工創新信念的責任。在企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過程中,要培養員工積極地創新信念,讓企業的每一位員工都能夠加入到企業創新過程中,使每一位員工感受到尊重,將創新轉變為一種企業文化,轉變為員工的工作習慣。
七、結束語
通過以現代化企業為研究對象,對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營銷戰略創新方面提出新方向、新思路。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包括企業觀念的管理創新、組織結構的管理創新、整合資源的管理創新、企業員工的創新性管理、建立創新專門部門。對現代化企業管理中營銷戰略管理創新提出優化方式,加強了企業適應市場快速發展能力,提升企業在新形勢下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因此,企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重視營銷戰略管理創新工作,認識到目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中存在的缺陷,針對不足進行及時完善與創新,推動企業現代化管理進程,提高企業產品與服務質量,以此擴大企業產品銷售數量,樹立企業優質品牌形象,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
【參考文獻】
[1]蔡益,2016.對新經濟時代企業營銷戰略創新的分析[J].商場現代化(15):32-33.
[2]張吉廣,2000.論港口企業在綜合物流時代中應建立的現代營銷戰略[J].中國港口(7):40-42.
[3]唐力翔.企業市場營銷戰略創新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9):125-126.
[4]汲德群,2014.試論企業市場營銷戰略的創新及其對策[J].中國商貿(28):27-28.
作者:王思遠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