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下的物流集聚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
面對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帶來的機遇,優化常州物流產業集聚區,是常州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本文從常州物流產業集聚區發展現狀入手,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為常州物流產業集聚區優化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物流;集聚區;產業發展
常州處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三條邊中的兩條(寧杭線和滬寧線)的中心位置西南深入蘇浙皖的經濟腹地,向北聯通蘇北。近年來,常州的國民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對外的經濟活力也逐年增加,而這些都離不開物流產業的有力支撐。
一、常州物流集聚區發展現狀
(一)物流的社會總量持續平穩增長。2013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15849.8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12191.3億元,同比增長13.6%,占社會物流總額的76.9%;進口物流總額543.6億元,同比下降7.2%,占社會物流總額的3.4%;農產品物流總額66.9億元,同比增長12.8%,占社會物流總額的0.42%。全市物流業增加值為310.8億元,同比增長11.7%;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的15.8%。
(二)綜合交通體系設施持續完善。公路網密度全省領先,2013年底常州公路網密度202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二;二級以上公路占比接近30%,位列全省第三。“三縱四橫一環線”的高速公路網絡覆蓋所有10萬人口城鎮,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干線公路通達率100%,東大門交通基礎設施環境煥然一新,常金一體化步伐加快,農村公路通達程度和技術等級不斷提高。
(三)物流集聚區建設全面推進,集聚效應初顯成效。常州圍繞主要交通樞紐和產業集聚區,依靠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較為完善的配套服務,積極引導物流企業適度向城東、城南、城西、臨港四大物流板塊集聚發展,建成了常州亞邦物流基地、常州奔牛港物流中心、常州綜合物流園區等一批功能較為完善的綜合物流園區以及醫藥、汽車、農產品等專業物流園區,形成物流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平臺。物流園區的積極引導作用逐步顯現,特別是在物流企業退城入園的引導、城市用地結構的優化、城市交通擁堵的緩解等方面,物流業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逐步改善。
二、常州物流產業集聚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物流園區用地存在障礙。由于常州用地指標的限制,很多的園區沒有辦法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證》,從而增加了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難度。真正的物流服務商不是遭遇“沒有用地指標”就是要付出“商業用地”的慘痛代價,因而只能“蜷縮”在城鄉各地。
(二)物流主體供應數量的主體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截至2014年6月,在常州市已登記在冊的物流企業達三千余家,而實際從事物流業務的超過了兩萬家,平均運輸車輛為1.87輛。物流企業在市區范圍內的空間分布上異常分散。自備運營成為了不少大規模工商公司的主要運作形式,而常州市內全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形式的占到23.6%,工商企業又不愿意外包給一些“小、散、弱”的物流企業,這就導致不良循環的出現,形成了常州物流企業的發展瓶頸。
(三)物流基礎設施一體化運作水平比較低。常州物流的基礎設施線路發展快,節點的建設比較落后。常州市的公路、鐵路、水路、空運和管道的建設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但是相應的節點建設相對滯后,譬如:水港、物流園、物流中心、大型的倉儲設施等,特別是倉庫仍為普通的平方庫、樓房庫及開放式堆場等。這些就導致了物流的效率低,成本高。
(四)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低。物流的信息系統是開展物流服務和物流效率的重要保證。目前常州市各層次的物流信息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對信息化不夠重視的現象仍存在于很多企業中,在自建的網站和第三方網站上的信息比較少,更新不及時。盡管亞邦物流和常州武進保稅物流園內基本上實現了本物流園之間的信息共享,但各個物流園間還未真正實現互聯互通。所以常州的信息平臺和技術還有市場覆蓋等方面都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五)缺少專業型的物流人才。在未來幾年,市場對專業素養較高的物流人才需求不斷攀升。現如今物流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具體的物流人才可分為規劃咨詢物流、物流工程技術、外向型國際物流等,所以常州市物流專業型的人才缺少也大大影響全市物流業的發展。(六)物流管理體制的分散。現在的物流管理體制分散,對物流園的管理就出現了多頭管理的局面。與此同時物流業又是復合型產業,所涉及的行業和部門眾多。在常州物流產業的發展當中,體制的問題還是存在的,這就難以和社會發展規劃還有各地的經濟形成合力。
三、常州物流產業集聚區的優化對策
(一)合理利用資源,控制用地的規模。對物流需求進行科學預測并結合物流的現狀與實際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最終確定物流項目用地的規模大小。結合各物流企業的發展情況和因素,選擇合適的用地方式。與此同時,加大把關力度控制物流帶住宅地產的開發模式。
(二)健全常州市物流市場的監管制度,保障物流系統的良性發展。要想常州物流市場能夠發展更好就需要明確物流市場的主管,建立市場的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物流市場的準入制度。要對區域、市域和業務等領域都應要求其具備反應能力快、功能集成化、作業規范化和組織網絡化等特點。
(三)明確常州物流定位,構建升級路徑。要通過調研或其他方式明確常州市物流產業的真實需求。結合江蘇省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真實情況,明確常州市的定位和今后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方向。
(四)鼓勵主輔分離,發展第三方物流。著重打造“生產物流外包”,大量培養第三方物流企業,重視第二方物流的現代化發展。根據調查發現,工業制造業物流在社會物流總額中所占比重超過80%,但是在產品銷售物流企業的承擔僅僅只有16%,而據經驗表明,獨立的第三方企業占全社會的物流比例只有達50%以上才能真正形成。常州目前第三方物流仍處于起步階段,故國際著名的物流企業應被積極引進,充分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
(五)增強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完善物流網絡與節點。要繼續加快以高速公路為主的公路網建設,進一步完善鐵路樞紐,提高物流企業的運營能力。以物流園區為節點、配送中心為重點、倉儲網點的基礎建設、擴建和整合各節點和空間網的形成相配套。加強對物流業的監管和整治,使之更為安全。
(六)加快技術的進步,提高物流信息平臺的含金量。在物流運輸的過程中需要本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和資源,所以應建立健全物流公用信息平臺。還需要建設各專業物流的信息系統,著重建立電子數據的交換,建立航空港、水運港口、鐵路主樞紐的公共信息平臺,通過信息技術的整合和健全讓智能化、信息化來帶動常州市的轉型與升級。
(七)加強對現代化物流人才的培養,構建立體化人才儲備庫。發展物流產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養和儲備的形式很多:一是加強對物流人才的需求預測,制定科學的目標和規劃;二是要利用常州市相關高校資源,加強對物流人才的培養;三是積極引進既熟悉國際規則,又熟悉現代化管理的高層次物流型人才,發揮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常州市統計局.2014年常州市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2]吳競鴻,呂能芳.皖江城市帶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3~108
作者:沈立青 劉伯超 郭紅月 張義 單位:黑龍江牡丹江人;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