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誤的滑稽性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摘要:
作為一種偶然性的言語錯誤,口誤雖然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但卻往往具有意外、無心、現場、一次性等共同特點。對于不合邏輯的口誤,人們主要關注其表達形式錯誤;對于合乎邏輯的口誤,人們更關注其內容錯誤。口誤往往能產生滑稽的效果,產生滑稽的原因可分別從聽者和對象方面進行解釋。與口誤相類,仿擬有意改變已有的固定的習慣的表達方式,顯示出靈活、生動和自由。
關鍵詞:
口誤;滑稽性
心里明明想的是A,說出口的卻是B。這就是所謂口誤。如,“紅葉瘋了”“老板,要一份油漿豆條”等,就是心里想的是A,口里卻說成了B,造成了雖然意思明白但卻表達錯誤的現象。口誤是心口不一,但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說假話。口誤是無意中犯了錯,且能讓人馬上意識到的錯誤。
1口誤的范圍
口誤不同于一般知識性錯誤。知識性錯誤就是把錯誤的當正確的。如,當年臺灣“總統”陳水扁說臺灣一義工做的好事“罄竹難書”,這是把詞用錯了,遭到人們的批評。當時的臺灣“教育部部長”還辯解說,“罄竹難書”不就是形容多嘛!詩人余光中諷刺說:能不能用“徐娘半老”形容你媽媽漂亮呢?!這種情況屬于知識性錯誤,把錯誤的當正確的,遭到批評后還不以為然。又如,一位老師說,“電視里經常放一個藍之夢的廣告”“我一個侄子有5個派(ipad那個派),在家裝個由路器就能上網”,這是把“夢之藍”說成了“藍之夢”把“路由器”說成了“由路器”,是記錯了。相聲、小品往往有意制造口頭錯誤,產生滑稽效果。如趙本山的小品《火炬手》中有:今天,這里蓬蓽生輝,人山人海,海枯石爛。這里,人物以為是用了文雅的詞語,但結果卻是用詞不當。又如郭德綱與于謙的一個關于旅游的相聲,就全靠似是而非的口頭錯誤來制造笑聲,如:“《清明上墳圖》”“斯皮爾胳膊”“姥姥的澎湖灣”等。這些語誤既出乎意料,又有幾分情理。如,清明上墳,伯格顛倒就是胳膊,外婆就是姥姥。這些口頭錯誤已不完全是用詞不當。但這些語誤都不是口誤,因為它們都是言者作為正確的東西來表達的。又如:“把蘿卜切成肉丁”,這句話在不知不覺中犯了隱含邏輯問題的表達錯誤,當然也不是口誤。在趙麗蓉表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中,女主角把“司馬光砸缸”說成“司馬缸砸光”“司馬缸砸缸”“司馬光砸光”等,可以視為因缺乏知識性的了解,加上“光”“缸”諧音所導致的表述錯誤,不能視為“口誤”。口誤也不是因為發音不準、咬字不清而引起的誤解。如:有人因為方音影響,說出的“主任”一詞聽起來就很像“主人”一詞:“你們主人(主任)在嗎?”在《紅樓夢》第二十回“王熙鳳正言彈妒意林黛玉俏語謔嬌音”中有這么一段對話:“二人正說著,只見湘云走來,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們天天一處頑,我好容易來了,也不理我一理兒。’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愛說話,連個“二”哥哥也叫不出來,只是“愛”哥哥,“愛”哥哥的。回來趕圍棋兒,又該你鬧幺愛三四五了。’”史湘云把“二”的發音發得近乎“愛”,所以遭到林黛玉的打趣。這種咬字上的變調雖然也有趣,但不是口誤。口誤是把正確的說錯了,想說的與說出口的不一樣。口誤也不同于歧義、歧解或雙關。如:
1.(學校規定要穿校服,有的學生只穿校服上衣,班主任說:)“沒穿褲子的都給我站出來!”
2.(指著她的小提包,說:)“你這皮真不錯。”
上述例子會引起歧解,但對于說話的人來說是他認為正確的表達。歧解的效果,是可能將人引向錯誤理解的方向、放大其悖謬或不合時宜的方面,并與正確的方面發生對立沖突,從而產生滑稽效果。歧解是可以有意創造的修辭手法。如有位大才子現場用詩給一位老太太祝壽,第一句是“這個老太不是人!”讓人驚詫不已。第二句是“九天仙女下凡塵”,立即讓人轉嗔為喜。第三句是“生的兒子全是賊”,卻又令人驚詫。第四句“偷得蟠桃獻母親”,才讓人頓時放松、產生強烈的喜感。這首詩就是利用歧解來制造驚悚、讓人轉怒為喜的強烈效果。這種情況有可能與另一種情況相類:說錯了話,于是將錯就錯、順勢用合乎邏輯的方式來圓,如同拈連格[1]。但這種情況也不屬于口誤。
2口誤的原因及特點
口誤的原因比較多樣,常見的有:
2.1心不在焉
當一個人心里正想著李四的時候,他極有可能把眼前的張三喊成李四。這是一種言此而意彼或言彼而意此的口誤,也即,說的是此事,但想的是彼事,言意二者相互糾纏、發生混淆,言語的所指與言者的所指相脫離,于是發生替代或誤用。這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事情。又如:
1.(被老師留下來做作業,不會就抄別人的)交作業時竟然對老師說:“我抄完了。”(百度百科“口誤”)
2.(高中一老師姓江,長相酷似《大話西游》中的唐僧,某學生問問題,脫口而出:)“唐老師,這題……”(百度百科“口誤”)
3.(一老師通宵打麻將,見黑板沒擦,大怒:)“今天誰做莊啊?黑板都不擦。”(百度百科“口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口誤實際是內心被壓抑的潛意識的一時流露。這種說法當然也有一定道理,就如同他認為夢境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的達成一樣。在他看來,說夢話與口誤具有相同的性質和相同的心理根源。上述幾例都可以視為是因為受到潛意識的影響而導致的口誤。但似乎并非所有的口誤都具有這樣深刻、深奧的內在原因。
2.2心急口快
隨口說出或脫口而出,不假思索、無暇思索,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沒過腦子,于是造成口誤。比如體育解說,就要求解說員能夠反應迅速,馬上對當下發生的事情進行實時報道和說明。這種特定的環境就很容易發生口誤。人們搜集了體育解說員的一些“經典”口誤,如:“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葉釗穎的父親是原浙江省羽毛球隊的守門員”“各位觀眾,中秋節剛過,我給大家拜個晚年”,這些口誤都是因為把幾個意思拼接到一起、來不及細想就順口說出所造成的。又如:
1.(和別人爭執)“你以為我是吃米飯長大的?”(百度百科“口誤”)
2.“你胡說!我又不是不傻!”(百度百科“口誤”)這后兩例都是在情急之中把話說反了,但即便如此,意思還是明白的。
2.3精神緊張
情緒或心理緊張容易造成語不擇詞,特別容易將詞語表達成音近、義近的詞語。如
1.“我記得在我上初中時,有一課是關于北大荒的,老師讓我們念課文,有一句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我同桌朗讀課文時不小心口誤,念成了‘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被窩里。’”
2.“他堅守著暴風雪中的崗哨,手中緊緊握著一支鋼筆……”
3.“我有一特靦腆的男同學,去食堂打早飯,窗口里那伙計問他:要點兒什么?他低著頭說:我要……我要……一個包子和一個包子。那伙計盯了他半天,說:你要什么呢?再說一遍?我要一個包子和一個包子……哦不!一個包子和一個面包!”(上述例句見百度百科“口誤”)
4.《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城的散文集《急管繁弦》出版后,送了我一本。……那天碰到《人民日報》副刊的董宏君,我說,彭兄出了一本書,美!宏君說,叫什么?我忽然語塞,苦思良久脫口而出:《緊拉慢唱》!宏君問,是戲曲研究?我抓抓腦殼。(李迪《我們》,《中國藝術報》2016年3月23日)前三例是形近或音近造成了混淆,最后一例則是因義近而發生了替代。可見,情緒緊張容易產生這種混淆或替代。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平常狀態,也容易發生這種由形近或音近所導致的口誤。如:
1.“反正脖子擰不過大腿。”
2.(問一近視的同學眼鏡多少度)“400W。”
3.“把電熱毯開到保鮮那一檔。”(上述例句見劉甜《一首“周截棍”的“雙杰倫”》,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4期。)
2.4當下情境的干擾
《韓非子》中有一個典故:“郢人有遺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這位楚國人隨手把隨口說出的話寫到信中,這是筆誤。與之相類,受他人語言影響、誘導,不知不覺接過別人說過的話,就形成口誤:
1.“有收鴨毛的,在街上叫‘收鴨毛咧’。一次和熟人聊天。說到熟人感冒了,后大聲吼了一句‘收感冒咧’。”(百度百科“口誤”)
2.———我臉上長了好幾個包!———要多吃點兒包,不,香蕉。上述兩例是說話者受情境或對方話語影響,把別人話語中的關鍵成分順勢用到自己的話語中了。
2.5諧音混淆
1.“同事很嗲的對她老公喊到:老公,你來剝這根蔥嘛……不知道是太興奮了還是怎么的,結果說成了:老蔥……你來剝這根公嘛……”(百度百科“口誤”)在這例口誤中,“公”“蔥”諧音,如果前面說成了“公”,后面就不會錯;如果前面說成了“蔥”,后面就極易說成“公”。
2.“《俄狄浦斯》《安提戈涅》的故事發生在迪拜(特拜)
”特拜(或忒拜)是古希臘城邦,迪拜是現代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首都,但因諧音,就將特拜說成了迪拜。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口誤,茲不贅述。不管是什么原因,口誤都是一種出乎偶然的表達錯誤,其主要特點有:首先是出人意料。表達者力圖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聽眾則期待聽到正確的表達,所以一旦出現口誤就不免讓人感到意外。二是現場性。由表達者現場說出,聽者當下即知。這里,聽眾足以迅速做出正誤判斷,故而聽眾的反應是現場的,而不是延時、異地的。言者的口誤是面向聽眾的,聽眾的反應也是面向言者的,是當下即成。三是無心的。口誤是不由自主的表達錯誤。表達者并沒有制造口誤的動機,他只想正確地表達,而口誤正與其目的相反。這是與那種有意制造的噱頭不同。正如柏格森所說:“一個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地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滑稽是無意識的。他仿佛是反戴了齊吉斯(公元前7世紀小亞細亞呂底亞的一個牧童,后來當了國王。相傳他有一個金環,戴上以后別人就看不見他。———譯注)的金環,結果大家看得見他,而他卻看不見自己。”[2]口誤者有時能當場覺察到自己的錯誤,但更多的時候并不能馬上發現自己的錯誤。四是一次性的。口誤往往不可重復,這是因為表達者的目的是正確的表達,而不是為了制造口誤;他不會一錯再錯。口誤往往引起笑。在這里,正確“原型”的在場,聽者對錯誤的當下意識,是這種笑果產生的前提。這也表明,人們是在用笑聲、在歡樂中與錯誤告別。表達者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口誤,就會馬上予以改正,不會有意去重復自己的錯誤,畢竟被人嘲笑多少會有些難堪。“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可笑,馬上就會設法改正,至少是設法在表面上改正。”[3]笑在這里具有糾錯的作用。這當然是對正確的“原型”的一種強化。五是新奇陌生的。因為是錯誤的、打破常規的、難得一見的,所以,口誤是出人意料的,也往往是新奇陌生的。口誤的產生是有原因的,而且造成口誤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言者與聽者對于口誤的原因并不太關注,而主要關心的是口誤本身,即表達錯誤或錯誤表達。如果本身無傷大雅,加上口誤的上述特點,口誤就往往能產生滑稽的效果。
3口誤的類型
口誤不同于純粹的語無倫次。語無倫次不可理解,而口誤往往是可以理解的。在具體語境中,聽者明白說話的人想說什么,而且也因此能立即判斷出說話人的口誤。這是口誤奇妙的地方。口誤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錯誤表達、說了錯話,就是形式上、邏輯上出了問題;一種是表達錯誤、說錯了話,就是在內容上、語意上出了問題。
3.1不合邏輯的口誤,如
1.“大豬喂嬸啊?”
2.“點一首周節棍的《雙杰倫》。”
3.“把垃圾打開,窗戶扔出去!”
4.“———您貴姓?”“———免姓貴王。”
5.“老虎不發貓,你當我是病危呀!”
6.“你這樣吃豆豆,能不長奶油嗎!”
7.“刮雨下風”“上瀉下吐”“陽違陰奉”
8.“你們這是死貓碰到瞎耗子!”
9.“新來的雪糕,熱乎的!”
10.“小時候有勞動課,一般都是除草,所以到了前一天放學時候老師就得提醒我們帶鋤頭,第2天上勞動課了準備出發,老師便于管理就問了一句:‘有多少人帶了啊?帶了手的把鋤頭舉起來!’”(上述例句見百度百科“口誤”)
11.“吃完飯再看吧,不然腦子消化不良。”
錯誤明顯,且能馬上判斷,多半屬于情急之中沒有細想或來不及細想就脫口而出的口誤。這類口誤多為語序的顛倒、諧音的混淆或語義表達上的矛盾。這類語句不合邏輯、不合情理,產生明顯的謬誤。對于這種口誤,聽者所聽出、所發現、所關注的是其表達方式的錯誤。還好,因為屬于常識性內容,在語境中人們還是能夠理解其想表達的意思。這樣的口誤往往能產生滑稽效果、引人發笑的。這種笑,往往是因為不協所造成的。這種不協是雙重的,即:形式與內容的不協,字面與意思之間形成反差,出現乖謬;口誤與語境的不協,本來是很嚴肅的語境,卻出現了與這個語境不相符的東西。這種笑的作用也是雙重的,即:是對錯誤的嘲笑;這種笑也一時消解了語境的嚴肅,而且,越是嚴肅的語境,越能產生這種滑稽的笑。
3.2合乎邏輯的口誤如
1.“有沒有人找電話打我?”
2.“你的標準話說得真普通!”
3.(竇文濤)“朋友們,您見過黃河嗎?您知道它是我們的母親河嗎?下面,請聽《長江之歌》!”
4.(畢福劍)“下一個節目,《我們一家都是人》(《我們都是一家人》)。”(上述例句見百度百科“口誤”)
5.“寬衣解帶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6.“達•芬奇的微笑”
這些口誤從字面上看是說得通的,不違背邏輯,但違背情理,而且這種違背是出乎意料的,大大超出人們的期待與習慣,于是滑稽笑果油然而生。當然,有的口誤還需放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判斷為口誤。如,“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如果離開了語境,我們就難說它是一句口誤,因為從字面來看,它是完全通順的,沒有任何問題。但當妻子對開車的丈夫這么說的時候,它就是一句口誤。原來,這里的“地獄”,指的是“地庫”,即地下車庫。這是坐車的對開車的說的話。這種口誤離不開語境,而且,脫口而出,當下即成。除了具有前一類口誤所具有的不協之外,這類口誤的有趣之處,在于字面意思與實際意思之間的關聯與對立,即張力。張力某種程度上成了字面意思、實際意思之外的另一種“意思”,可稱之為“意味”。與不合邏輯的口誤不能產生正確的表達形式相比,合乎邏輯的口誤仍然產生了看起來正確的表達形式,這個看起來正確的表達形式又具有生成一定意思的能力,于是這個意思就與其本義發生反差與沖突:您見過黃河嗎———請聽《長江之歌》,崗哨———鋼筆,雪糕———熱乎,我們一家———都是人……在這里被勉強組合起來,形成貌似合理但卻存在內在矛盾的表達。鋼筆———鋼槍,二者形近,但意味反差很大。達•芬奇的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結構相近,但意味卻是迥然不同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神秘的似笑非笑,而達•芬奇的形象,我們常見的是他那幅大胡子老頭形象的自畫像,二者有天壤之別。前面所說的“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口誤,詞面所表述的是一件很嚴肅、很重大的事情,但實際所表達的不過是駕車下到地下車庫。詞面與本義之間既形成了嚴重的不協,也產生了內在的張力。反差越大,張力越大,滑稽效果就越強。精彩的口誤往往是妙手偶得,不可多得。與口誤相類的有筆誤。因為疏忽而寫了錯別字,就是筆誤。純粹的錯別字沒有什么可笑的。倒是那種說得通但又有些違背情理的筆誤,容易產生滑稽效果。如潘長江、蔡明的小品《網購奇遇》中的句子:“你有什么問題隨時吻(問)我”“你能活(貨)到付款嗎?”雖然打(說)錯了,但又說得通,說得通但又有些違背情理,于是讓人覺得可笑。這種筆誤,是因為打字用的輸入法是拼音輸入法,用這種輸入法打字很容易產生諧音式的筆誤。這種筆誤與語音相關,但其張力卻來自文字的字面義與語境的矛盾沖突。
4口誤滑稽效果的兩種解釋
口誤所引起的笑,往往是滑稽的笑。這種滑稽的笑,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康德的解釋,一種是柏格森的解釋。康德用“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解釋滑稽現象,柏格森用“機械性”解釋滑稽現象,康德的解釋是立足于聽眾(主體),柏格森的解釋是立足于對象(客體)。如前所述,口誤具有出人意料、當場、無心等特點,是臨時發生的偶然的表達錯誤,符合康德所謂“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里必須有某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4]的說法。“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是很多喜劇作品常用的手法。對于相聲、小品,人們所期待的是“包袱”,期待的是經過一番鋪墊之后的出人意料的笑點。相聲、小品中的表達錯誤不是真正的口誤,因為這里的角色認為自己的表達是正確的。口誤是表達者知道正確的表達但一時卻說出了錯誤的話語。與相聲、小品不同,人們對于一般日常的話語所期待的是正確的表達,也即符合表達者的意思的表達。口誤顯然背離了他的表達意愿,而聽者卻一般大體明白其意思并迅速判斷其錯誤,于是造成期待的落空———本來是期待正確的表達,不料出現的是錯誤的表達。這使口誤產生笑的效果。這種“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情況與相聲、小品不同。柏格森認為滑稽的原因是機械性。機械性可以解釋很多滑稽現象,如電影《勝利大逃亡》中的臨近結尾一幕:英國傘兵、油漆匠、樂隊指揮、嬤嬤等人坐在一輛卡車上,后面是德軍的摩托車在追。卡車上的逃亡者們扔車上的南瓜砸向車后的德國追兵。油漆匠只顧抱過南瓜就往下扔,結果忙碌中也抱住樂隊指揮的禿頭當做南瓜要往下扔。這個抱頭動作就是抱瓜動作的連續重復,體現了所謂的機械性。最典型夸張的滑稽性機械性,莫過于卓別林在《摩登時代》里所塑造的那位在流水線上擰螺絲的小工人,他在流水線上擰螺絲擰成了機械性行為,還拿著扳手到處擰,甚至把人們的鼻子也當作螺絲來擰。在說到語言的滑稽時,柏格森說:“由于僵硬或者慣性的關系,我們說了不想說的話,做了不想做的事,這是滑稽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心不在焉’從根本上來說是可笑的。”[5]“為了使這句話成為滑稽,只消明白顯示出說這話的人的不假思索的機械性就行了。”[6]總之,柏格森雖然沒有專門論述口誤的滑稽性,但按照他一以貫之的觀點,口誤也當是因為其機械性而產生滑稽效果。口誤確實具有“心不在焉”的特點,如前所述,是在沒有經過認真、仔細考慮的情況下所犯的順口說出的錯誤。在他看來,“思想也是活的東西。表達思想的語言應該同樣也是活的東西。由此可以設想,如果一句話被擰了過來而仍舊保持一個意義(指倒置的手法———引者),或者如果它能毫無差別地表達兩組互不相關的意思(指雙關的手法———引者),或者如果這句話是由于把一個概念移到它本來沒有的色彩而得來的(指移置的手法———引者),那么這句話就是滑稽的。”[7]口誤中也存在柏格森所謂倒置、移置等現象,如前面所說的詞序顛倒造成倒置、形近音近混淆造成移置等。但對這些現象的滑稽性一言以蔽之曰機械性(或僵硬、慣性、心不在焉),卻似乎有些勉強。因為機械性、僵硬、慣性,應該說往往是可以預料的,而口誤的一大特點卻恰恰是不可預料;而且,在口誤中既有順從慣性(如說順了嘴)的情況,也有違反慣性的情況(如詞序顛倒)。這些情況表明,柏格森用機械論解釋口誤的滑稽性(雖然它在解釋其他機械性生命行為時是頗為有效的),似乎不如康德的說法那么簡捷合理。
5并非口誤(筆誤)的仿擬
口誤往往出現在熟悉、習慣的表達方式上。熟悉、習慣的表達方式突然出現了錯訛,就令人感到意外。這就是說,口誤對熟悉的、習慣的說法進行了改變,瞬間制造了表達的“陌生化”。口誤因為突破了熟悉、習慣、耳熟能詳的表達方式,所以讓人一時感到新奇;又因為口誤的產生具有不可預料性,所以口誤往往能產生不可多得的滑稽效果。如果說口誤的結果常常是詞序顛倒、形近音近混淆(替代)的話,人們還常常有意采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與正常形式不同的意思,同樣能夠產生新奇陌生、突破常規的效果。如:
1.“晚年周揚,是他人生交響樂的一個華彩樂章”,“他終于‘克禮復己’,掙脫了鐐銬,打破了牢籠”,“走向民間,人性回歸,恢復了自己”。(顧驤《“克禮復己的周揚”》)
2.“披著狼皮的羊”(楊絳)
3.談南海問題:航行自由不等于橫行自由(新華網2016年03月08日10:35:14,來源:新華社)
4.神馬都是浮云
本來是“克己復禮”,例1卻變成了“克禮復己”。本來是“披著羊皮的狼”,例2卻變成了“披著狼皮的羊”。這樣的字序顛倒,很容易讓人以為是犯了口誤的毛病,把話表達反了。但實際上這正是表達者所追求的效果:字詞前后顛倒了一下次序,意思就發生根本性變化,而且合乎情理,正好表達言者的意思。這種修辭手法是有意而為之,屬于精心結撰的結果。例3中,“橫行自由”與“航行自由”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而且,“橫”與“航”音近,這里就構成一個很精妙的仿擬詞語。仿擬容易出新,讓熟悉的詞語變得陌生起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據說,“神馬都是浮云”中的“神馬”,是因為用拼音輸入法打字時打“什么啊”時省掉了“’”,于是自動生成了“神馬”。這一錯誤反而讓這句話比“什么啊都是浮云”要生動形象,因為“神馬”就是天上飛的東西,所謂天馬行空,這樣它就與“浮云”具有了相關性———都在天上,不在人間。這樣的生動形象,加上“神馬”與“什么”的高度諧音,就讓它一不小心成了網絡流行語。又如“笑果”一詞,詞典里查不到這個詞,就不能當成筆誤,這個仿擬“效果”的詞所表達的是喜劇作品的效果。又如“杯具”作為“悲劇”的一種仿擬,也有其喜劇色彩,即把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瑣屑化、日常化。這種仿擬是根據漢字的諧音來進行的,一字或一詞之改,其意味就發生了反轉。仿擬同樣造成一種張力,這就是仿體與原型之間的沖突。仿擬一般是對嚴肅的原型的仿造,兩個文本之間出現風格、內容上的差異,這種矛盾對立就生成出新的意味。仿擬既有嚴肅的仿擬,也有滑稽的仿擬。如果在仿擬中存在降格,就會產生戲謔性的效果,如一些網名:“紅袖添飯”“人比黃瓜瘦”“斷腸人在刷牙”“所謂伊人,在床中央”“唐伯虎點蚊香”“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無所謂”等等,乍一看似乎是筆誤,其實是有意而為之,是對原型的戲仿。當我們判斷一句話是口誤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存有正確的原型。原型是固化、自足的。面對口誤,與其說我們是因那些口誤的有趣而發笑,不如說我們是在笑那些口誤。當我們笑那些口誤的時候,實際是在強化原型的固定、自足;而當人們有意改變詞語次序或替代詞語的時候,就打破了這種原型的固定、自足,對原型實現了某種顛覆,給確定者造成不確定;其形而上的意味,是打破了原型的固定、自足、不可動搖。在這里,就不僅僅是如康德所謂“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而且是對某種僵硬、刻板、機械的打破,從而顯示出靈活、變化和自由來。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14
[2][3][5][6][7]柏格森.笑[M].徐繼曾,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11,12,75,76,80-81
[4]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80
作者:王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