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價值觀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摘要:
價值觀始終是心理學家們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目前,國內外價值觀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通過這些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研究,可以了解青少年價值觀的特點和規律。本文通過整合前人在青少年價值觀上的研究,深入探討了什么是價值觀,青少年價值觀的現狀、形成與發展,并對未來價值觀的研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青少年;價值觀;綜述
價值觀始終是心理學家們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是解釋人類設立目標或者追逐成功的過程中很多行為時的一個重要變量。國外價值觀研究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和深入是在20世紀50年代。國內的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才逐漸萌芽,大陸對價值觀研究則還要晚一些,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價值觀是一個頗具文化內涵的心理學概念,如何才能在本國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探討具有自己國家社會、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價值觀結構或體系,是格外重要的。目前,國內外價值觀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特別是在校中、大學生。通過整合和梳理這些研究,可以了解到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過程、現狀等。由于價值觀是一個涉及眾多學科、反映人們深層特性的復雜概念和結構,所以它一直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領域。
一、什么是價值觀價值觀
作為人格體系和精神體系的一個核心要素,國內外學者對價值觀的理解也各有側重和差異,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其概念,各種研究成果對價值觀的定義和看法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尤其是在上世紀50年代,Kluckhohn從操作層面整合了價值觀的定義以后,出現了幾種已取得較多共識的定義,為心理學領域價值觀研究的系統化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心理學領域對價值觀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個角度:(1)價值觀是認知活動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人類學家ClydeKluckhohn(1951)從操作層面對價值觀的各種定義進行了整合,認為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選擇,它可能是外顯的,或內隱的,價值觀是關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1]。(2)價值觀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性。Rokeach在工具性價值觀量表中所展現的條目,就體現了把個體價值觀定義為一種人格特質(traits)[2]。(3)價值觀是一種內驅力。美國心理學家ShalomH.Schwartz(1987)認為價值觀是目標或人的基本動機的認知表達[3]。Schwartz(1992)對價值觀提出了比較系統結構性的概念,并在70多個國家,跨文化、跨情境中都得到了驗證[4]。Knafo(2008)等人將Schwartz的理論總結出10個不同目標的價值特征:權力、成就、享樂主義、刺激、自我導向、遵從、傳統、慈善、大同主義、安全[5(4)我國心理學家金盛華(1994)認為價值觀是人們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對事物進行評價與抉擇的標準,是比態度更廣泛、更抽象的內在傾向[6]。此外,研究者通過研究價值觀與主要關聯心理變量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了價值觀是什么。價值觀與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價值觀往往通過態度表現出來,但二者間又是有區別的。Rokeach就認為,價值觀是比態度更為核心的構念,比態度更抽象、更一般,它影響態度并更加難于改變[2,7]。需要與價值觀相互影響:價值觀以及由它支配的價值判斷都以需要為基礎,但在需要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常常又對個體的需要起著調控作用。價值觀對需要的調控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對需要的評價;二是對相互沖突的需要的調節。價值觀還與人格是緊密聯系的。Maslow(1954,1955)提出在人格與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更復雜的動機性的聯系[8]。由以上心理學家們對于價值觀的不同定義可見,價值觀是涉及認知、動機、個人特質和態度等變量的復雜結構,是十分具有研究價值的。而在已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價值觀可以看作一個靜態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進行測量,在這一方面,前人對青少年的價值觀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
二、青少年價值觀實證研究
(一)青少年價值觀的不同研究方法
心理學界對價值觀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其中理論性研究占據大多數,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論分析和經驗總結。而對于實證性研究而言,多采用量化研究范式對價值觀進行研究。目前青少年的價值觀的實證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Bem和Lord(1979)采用決策選擇方式測試個體的價值取向,但這種方法比較有局限性,一般只用在對社會取向的測量當中[9]。我國心理學家用的比較多的,是問卷調查和量表測驗法。通過一些量表,讓被試在價值觀的選項上做權重排序,以揭示價值觀的特點和趨勢。量表調查法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極大地增強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為了使研究更適合于我國的價值觀研究,我國的心理學研究者對很多國外的量表進行過翻譯和修訂,例如王新玲(1987)采用Rokeach的價值觀調查問卷在北京市進行了一項有關中學生的價值觀系統與道德判斷的研究[10]。隨后,黃希庭(1989)同樣采用Rokeach的價值觀調查問卷,對中國五個城市的2125名青少年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不同于西方國家青少年把世界和平、自由、平等、誠實、責任作為最高的價值觀,我國青少年學生評價最高的是有所作為、追求真正的友誼、自我尊重和關心國家的安全[11]。彭凱平和陳仲庚(1989)、孫健敏(1992)曾以奧爾波特等人編制的“價值觀研究”為測量工具,對青少年價值觀進行研究。彭凱平和陳仲庚(1989)采用奧爾波特等人的價值觀問卷對北京大學將近700名大學生的價值觀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北大學生的價值觀傾向強弱的相對順序是:政治、審美、理論、經濟、社會、宗教[12]。之后,孫健敏使用修改過的奧爾波特價值觀研究量表,加入了中學生作為被試,對220名大學生和200名中學生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大學生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類型按人數多少排序,依次為實用、社會、政治、科學、審美、信仰,而中學生為科學、社會、審美、實用、政治、信仰[13]。同時,我國很多心理學研究者也自行編制本土化的價值觀測量問卷,如張進輔(1998)自行編制的測量大學生價值觀的詞匯選擇問卷,對639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進行了調查研究:從總體上看,我國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只有少數大學生崇尚個人主義、消極退縮,大部分大學生是積極、進取和樂觀的。男女大學生在人生價值觀總趨勢上相當一致,但在一些項目上存在性別差異,例如女生對“潔身自好”的重視程度顯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對“不擇手段”的重視程度顯著高于女生[14]。許燕(2001)對北京和香港的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北京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類型是社會,而香港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類型是宗教[15]。辛志勇(2002)采用自編問卷對全國10省市的2650名大學生價值觀總體特點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為:在個人性目標上,以工作成就取向為主;在社會性目標上,以合格公民取向為主;在超然性目標上,以回歸自然取向為主;在手段價值上,以知識努力為主;在規則價值上,以道德良心取向為主。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在性別與科系、性別與地區、科系與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16]。
(二)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特點是:對這個世界道德和意識形態上的義務和看法,往往是和自我同一性的發展、與他人的人際關系的建立這兩者同時發生的。這么說來,個體價值觀根源好像是在童年時期,但實際上研究者指出價值觀的成形是在青少年時期。雖然縱觀人的一生,價值觀一直在變化著,但是學者們仍認為,青少年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價值觀形成時期,是價值觀發展的關鍵時期[17]。關于價值觀的形成過程,研究者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價值觀是個體自身和外在影響因素互動的產物,即心理學所講的“是通過社會化的過程而獲得的”。青少年是探尋價值觀和價值觀社會化的理想時期,因為很多深刻的個體的變化和家庭關系的變化都是發生在這個時期。文崇一(1989)在談到價值觀的形成問題時特別強調了價值觀、國民性、文化環境和歷史傳統間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互動關系,認為歷史傳統和文化環境是塑造國民性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18]。實證研究也表明個體價值觀形成受到家庭、社會、學校及生物因素的影響:例如Struch(2002)研究發現,個體價值觀受到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環境的遷移的重要影響[19];Knafo和Schwartz(2004)研究則發現了子女和父母價值觀有一致性[20]。目前對于我國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寇彧和林崇德在199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價值取向是與其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并不是生來就固有的。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寇彧他們研究了青少年價值取向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里的不同特點。結果發現:青少年價值取向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價值取向是不同的。“平等”的價值取向在小、中、大學各年齡階段都很重視。對于“接受權威”的價值取向,則隨著年級的升高,在逐步下降。高中生最重視“平等”取向,其次是“個人發展”;大學生最重視“個人發展”,其次是“平等”取向[21]。
三、價值觀研究的新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價值觀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青睞。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價值觀可以被看作是解釋行為和文化差異的首要途徑;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重視機器、技術等客觀條件的同時,對于自身的關注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第三,雖然從人類誕生那一刻起價值觀問題就相伴而生,但是從心理學領域對價值觀的研究來看,價值觀概念的含義卻要復雜得多,從各自表述到形成基本的共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縱觀青少年價值觀研究,在研究類型上,基本還局限于個人與他人關系上展開研究,有關誠信、競爭與合作等內容和情境下的價值觀研究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靜態的問卷調查法,能直接解釋價值觀與行為因果關系的研究還較少。所以,雖然青少年價值觀目前研究成果不少,但是該領域仍然還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第一,開發適于本土的價值觀測量工具十分重要。心理學很多研究課題的一個共有的重要特點,是文化特定性的問題。由于研究者們很早就意識到了文化間的差異,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一直重視兩個方向研究的互補性,即文化的共性研究和特性研究。價值觀是一個頗具文化內涵的心理學概念,需要在本國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探討具有自己國家社會、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價值觀結構或體系,而僅僅對國外研究進行移植并不能完全去除文化差異性,因此,開發適于本土的價值觀測量工具迫在眉睫。
第二,控制性較強的實驗研究尚顯不足。在國內的價值觀研究中,有大量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尤其是早期的研究,不僅僅是描述性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描述單個變量的。隨著價值觀研究的深入,又較多地出現了相關性研究。而對于控制性較強的實驗研究目前較少,但實驗法卻是精細探討價值觀發揮作用機制的首選方法。
第三,國外價值觀研究的對象比較廣,涉及各種年齡段、種族的群體及特殊人群的價值觀研究。而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年,特別是在校中、大學生,但是研究指出個體的價值觀也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所以中老年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價值觀與青少年的價值觀肯定是有所差異的,而目前我國對于中老年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價值觀研究得比較少。因此,我國對于價值觀的研究對象上還需要擴展。
參考文獻:
[6]金盛華.青年態度研究的基本理論建構[J].青年研究,1994(6):22-27.
[8]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王新玲.關于北京市一所中學學生的價值系統與道德判斷的調查報告[J].心理學報,1987(4):365-374.
[11]黃希庭,張進輔,張蜀林.我國五城市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調查[J].心理學報,1989(3):274-283.
[12]彭凱平,陳仲庚.北京大學學生價值觀傾向的初步定量研究[J].心理學報,1989(2):149-155.
[13]孫健敏.組織行為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4]張進輔.我國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特點的調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2):26-30.
[15]許燕,王礫瑟.北京和香港大學生價值觀的比較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1(4):40-45.
[16]辛志勇,金盛華.新時期大學生價值取向與價值觀教育[J].教育研究,2005(10):22-27.
[18]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M].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21]林崇德.青少年價值取向發展趨勢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4):2-7.
作者:何伊麗 楊文琪 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財經系 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