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紅外測溫的電流互感器發熱缺陷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介紹了一起電流互感器發熱缺陷,通過紅外測溫、油化試驗及直流電阻測試,確認發熱由電流互感器內部引線接觸不良所致。
關鍵詞:電流互感器;紅外測溫;油色譜;直流電阻
0引言
紅外測溫技術是一種診斷電氣設備發熱缺陷的有效手段,能及時發現、處理、預防重大事故的發生。本文對一起由紅外測溫發現的電流互感器頭部外殼發熱缺陷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同類缺陷的分析、處理提供了參考。
1缺陷介紹
1.1缺陷發現
2018年5月15日上午,對110kV某變電站進行紅外精確測溫時發現110kV分段#120電流互感器B相頭部殼體整體溫度明顯高于AC兩相。其中A相接頭溫度為23.3℃、B相為32.4℃、C相為23.4℃,電流互感器熱像此時環境溫度約為16℃,B相與正常相相對溫差為55.49%。
1.2初步分析
根據DLT664—2008《帶電設備紅外診斷應用規范》,可初步判斷該缺陷為一般缺陷。但該電流互感器為分段電流互感器,負荷較小,在查詢了設備電流情況后發現此時流過該互感器的電流僅為22.7A,由此判定該設備缺陷可能為嚴重及以上。通過紅外測量結果分析該設備可能存在以下缺陷。(1)一次接線端子板發熱,通過熱傳導使互感器頭部發熱,熱像圖應顯示一次接線端子板為最高發熱點,距離發熱點越遠,溫度越低,而實際熱像圖顯示互感器頭部殼體整體均勻發熱,因此該可能性較小。(2)互感器內部接觸不良導致的發熱會造成油溫升高,再通過熱對流使得互感器頭部均勻發熱。(3)缺油。互感器儲油柜的油量偏少,內部一次導電接觸部分暴露在空氣中,而空氣的散熱能力遠小于油,因此互感器發熱。由于設備帶電,無法確認互感器油位,外觀檢查也未發現互感器有滲漏油現象,因此該可能性也較小。綜上所述,膨脹器內部存在接觸不良導致發熱的可能性較大。
2試驗檢測
2.1油化試驗結果及分析
2018年5月25日,對該#120電流互感器進行了兩次油化試驗,發現B相互感器油中氫氣及總烴超標。通過三比值法得出編碼結果:021內部存在中溫過熱故障(300~700℃)。由此初步判斷為電流互感器內部或外接頭接觸不良引起的發熱。
2.2停電試驗
首先對電流互感器進行了外觀檢查,發現B相電流互感器油位正常,且瓷瓶及互感器頭部外側無滲漏油痕跡。然后對該#120電流互感器進行了絕緣電阻、介損測試及一次繞組直流電阻試驗。(1)絕緣電阻。一次對二次、末屏及地,A、B、C相分別為32000、33000、29000MΩ;二次對地及繞組間,A、B、C相分別為7900、8300、8000MΩ;末屏對地,A、B、C相分別為8200、9300、7800MΩ。(2)正接法介質損失角正切值,A、B、C相tanδ分別為0.285%、0.189%、0.313%;A、B、C相Cx分別為748.3、627.9、673.7pF。(3)一次繞組直流電阻,A、B、C相分別為0.42、33.02、0.21mΩ。由此可知B相絕緣電阻、介損試驗結果正常,但一次繞組直流電阻測試值遠大于AC兩相,嚴重超標。為確認發熱是否是連接排接觸電阻過大所致,第一次將試驗夾夾在連接排上進行測試,第二次繞過連接排后夾在一次繞組引出排上進行測試。線夾位置。兩次直流電阻試驗結果無明顯變化,由此排除膨脹器發熱為連接排接觸電阻過大所致。綜合紅外測溫結果及油試驗結果,認定該電流互感器發熱原因為內部存在接觸不良。
3缺陷處理
將電流互感器頂蓋拆開后檢查,發現一次繞組與L2接線端子連接已松動。將一次繞組與各接線端子重新緊固后再次進行直流電阻試驗,結果正常。之后對該電流互感器進行了換油。投運后對油樣進行跟蹤監測,油色譜數據正常,確認該缺陷已消除。
4結語
電流互感器頭部外殼發熱是常見缺陷,對于缺陷的發現和診斷,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判斷設備電流致熱型缺陷時不應只套用規程,還應結合設備實際負載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負載較小時,即使發熱不嚴重,也應對缺陷進行記錄。(2)當確認電流互感器存在發熱缺陷后,可通過色譜分析來進一步判斷發熱類型及缺陷的嚴重程度,必要時停電檢查。(3)直流電阻試驗可靈敏反映各種接觸不良缺陷,對于電流致熱型的電流互感器可加做直流電阻試驗來輔助判斷缺陷位置。
參考文獻
[1]DL/T664—2008帶電設備紅外診斷應用規范[S].
[2]Q/GDW1168—2013國家電網輸變電設備狀態檢修試驗規程[S].
[3]劉鐵鋼.電流互感器內部接觸不良診斷方法的探討[J].湖南電力,1998(2):55-56.
作者:趙鐵羽 李閻君 周君杰 秦斌 單位: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璧山供電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