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現代翻譯美學研究的回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雜志》2014年第二期
任何事物必須依托傳承才能夠取得存續和發展,翻譯美學也不例外,傳統譯論為現代嶄新的翻譯美學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最初的佛經翻譯起,經數代翻譯大師通過翻譯實踐檢驗和完善,翻譯美學研究逐漸從散論式的翻譯原則或標準發展到今天的較系統科學的綜合研究。
1.1嚴復“信達雅”說為代表的近代翻譯美學研究散論在回顧我國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時,我們不難發現,嚴復提出的“信、達、雅”說一百多年來一直對我國的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起著重要指導作用,并且直至今天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沈蘇儒說嚴氏提出三字說,未作系統、深入、全面的闡釋,后人沿用至今,賦之以新義,并未超過它。羅新璋更是肯定了嚴復的翻譯思想在中國翻譯理論史中的地位: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嚴復三字說其中的“雅”原則也暗示了翻譯與文藝美學的密切關系;盡管“雅”原則在嚴復提出后備受爭議,或褒或貶,但其卻在一百多年來對翻譯美學的建設和發展多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但凡其后,每逢論及翻譯美學或翻譯美則必提嚴復的“雅”原則。嚴復生于1854年,卒于1921年,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思想家和翻譯家,他提倡用西方先進思想拯救當時沒落的晚清王朝。1897年嚴復陸續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名著5天演論6,并于1898年正式出版,在當時社會引起巨大反響,尤其是他首創的“物競天擇”和“優勝劣汰”二詞意義深刻,流傳至今,激發人們在逆境中奮力拼搏。在該部譯著的5譯例言6中,嚴復提出了“信達雅”說。他開宗明義: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尤不譯也,則達尚焉。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6]在此,“信”是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達”是指語句通順暢達,“雅”則是指用詞爾雅再現先秦古韻之美。嚴復的“信達雅”說對我國以前的翻譯研究是一個很好的總結,同時也標志著其譯論在中國引起深刻影響及相關論戰的開始。正如羅新璋先生所說:“信達雅說,百年不衰;或許因其高度概況,妙在含糊,能推移而會通,闡揚以適今。思無定契,理有恒存;相信只要中國還有翻譯,總還會有人念-三字經.!”[7]隨著我國翻譯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諸多學者對嚴復的“信雅達”說也是褒貶不一,或否定,或贊同,或揚棄,尤其是“雅”備受詬病。對此說持否定態度的學者如瞿秋白,他說:“嚴幾道的翻譯,不用說了。他是:譯須信達雅,文必夏殷商。其實,他是用一個-雅.字打消了-信.和-達.。,,古文的文言怎樣能夠譯得-信.,對于現在的將來的大眾讀者,怎么能夠-達.!”這其實剛好把嚴復的原意倒了過來,嚴復不但沒有想用“雅”來打消“達”和“信”,相反來說,他用“雅”來追求“達”,從而又得到“信”。瞿秋白的錯誤在于把自己的政治標準(代表2”世紀3”年代面對知識水平較低的普羅大眾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強加在嚴復身上。[8]對于嚴復的學說受到的片面理解,王佐良先生認為“但他又認識到這些書對于那些仍在中古的夢鄉里酣睡的人是多么難以下咽的苦藥,因此他在上面涂了糖衣,這糖衣就是士大夫們所心折的漢以前的古雅文體。雅,乃是嚴復的招徠術。”[9]可見,嚴復用“雅”目的是出于當時的時代政治因素所迫,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引起封閉守舊的士大夫的注意,使其維新變革的思想容易被這些士大夫所接受。
對此說持贊同態度的學者如郭沫若、葉君健、季羨林、沈蘇儒、羅新璋等。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在嚴復理論基礎之上發展了自己的譯論觀點,如1933年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后來許淵沖提出的翻譯即“美化之藝術”及張今的“真、善、美”等。常乃慰1948年看出信達雅在文學翻譯中的因果關系:由信而求達,由達而至雅;雅是風格的完成,信是創作的基礎。達是表現的過程,是由信至雅的橋梁。1954年郭沫若認為信達雅很重要,也很完備。同年,馬列編譯局提出對信達雅的理解:信是忠實的傳達,達是正確通順的表達,雅是達的進一步發展。郭沫若在給5俄文教學6編劇部回信說,原則上嚴復的信達雅是必備的條件,同時強調了文體的重要性,于文學作品,信達之外,愈雅愈好,雅取“文學價值或藝術價值比較高”之意;于科技作品,信達即可,三者皆備,當然更好。1982年王佐良在分析嚴譯的時代因素之后,指出嚴復的信與雅緊密相連,雅不是美化,是一種努力,嚴氏要傳達一種比詞、句的簡單含義更高更精微的東西:原作者的心智特點,原作的精神光澤,“雅,乃是嚴復的招徠術”。其翻譯實踐是全力爭取讀者的實踐,信是為讀者準確傳達原作內容,達是盡量采用讀者見習的表達式,雅是藝術地再現和加強原作風格特色來吸引之。許均敬稱嚴復為中國近代“譯學”之父,并總結出嚴復翻譯思想與學說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大致有三:從直覺到自覺到自律;從譯技到譯藝到譯道;從經驗到理性到科學。縱觀嚴復“信達雅”說及圍繞其引發的諸多論證和論戰,無論褒貶,我們都要客觀地承認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譯論的發展,豐富了翻譯美學的內涵和外延。
1.2現代翻譯美學的系統性研究現代翻譯美學研究的最大特點就是一改以往的抽象、玄虛的散論式論證,趨向于具體的、嚴謹的、科學的、系統地從宏觀到微觀的翻譯美學研究。現代譯論者更多偏重于翻譯中的審美客體、審美主體,翻譯過程中的審美活動、審美判斷、審美欣賞、審美標準以及譯者的審美再現能力培養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除考慮語言學對翻譯美學的影響因素外,還引進了西方當代不同流派的美學理論如接受美學、格式塔心理美學等理論來充實中國的翻譯美學思想研究。1993年傅仲選撰寫的5實用翻譯美學6是我國最早系統研究翻譯美學的專著。該書編寫的初衷是,運用美學和現代語言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討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幫助讀者了解翻譯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提高解決語際轉換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的能力和對譯文的審美鑒別力。[該書以現代語言學為基礎,對翻譯過程中的審美客體和主體、審美活動及審美再現進行了細致闡述,為后來的系統性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參照模式。1995年劉宓慶撰寫了5翻譯美學導論6,在臺灣出版發行,并于2””5年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在中國大陸成功出版發行。該書的立意是“用美學的基本理論和結構框架來闡釋翻譯的機制和功能”。[1]xvii該書系“導論”概述性質,共分九章,用現代美學的基本原理透視了翻譯的運作機制,構建了現代翻譯美學的基本框架,討論了翻譯的科學性、藝術性、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及審美意識諸問題,提出了翻譯不同文體的審美標準和對策,對翻譯實踐亦有指導意義。該書在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引起了很大關注,在中國將翻譯美學思想研究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2””5年毛榮貴撰寫了5翻譯美學6,該書主要從美學理論角度對翻譯活動的主體和客體以及主客體互動性諸種特征進行了細致分析和深入探討。全書脈絡清晰、主旨突出、注重實踐、譯例典型、分析精細、概況全面。作者在理論上吸收了中西方美學思想中的核心成分,結合修辭學和文體學的部分內容,融合西方闡釋學、接受美學及格式塔理論,將宏觀理論認識和微觀分析緊密結合起來,不僅體現出翻譯美學研究的理論特色和內涵,而且拓展了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空間。
2對近現代翻譯美學研究的反思
中國翻譯美學研究歷經近現代一百多年的發展已日臻完善和成熟,其理論基礎更加堅實,研究方法也更加科學、系統。但是,我們對待翻譯美學研究亦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用歷史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切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不再像以往看待嚴復“信達雅”說那樣用狹隘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的翻譯美學論斷,而應歷史辯證地研究分析問題。第二,延展翻譯美學的研究環節,考慮譯文讀者的審美感受。過去的翻譯美學研究主要傾向于原文-譯者-譯文,大多忽略了譯文讀者的審美感受和反映,在這方面的研究應該得到加強和重視,應該反映在原文-譯者-譯文-讀者。第三,避免“一邊倒”的思維定勢,豐富翻譯美學研究內涵。翻譯美學并非僅限于研究美詞、美句和美文,“丑”的言辭和篇章也應在研究范圍之內。誠然,在文學創作中,描寫美的崇高的事物可以引起讀者的美感,正確地描寫丑的卑下事物同樣也可以引起讀者的美感。文學作品中美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美、丑、崇高、和諧、悲、喜、幽默、滑稽、怪等都是藝術美的范疇,它們都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11]翻譯要忠實于原文的風格,翻譯美學研究也要把針對“丑”譯的研究納入范疇,在翻譯和翻譯研究中體現這種藝術辯證法。
3結語
翻譯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理論基礎、指導實踐和研究方法論等很多方面還有待完善。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美學研究也是翻譯學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一個主要方面。按照劉宓慶的觀點,翻譯美學理應成為中國翻譯學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把翻譯美學研究作為整個學科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intrisiccomponent)是中國翻譯學的重要特色。
作者:張長明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