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發展觀對金屬再生產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雜志》2014年第二期
1發展再生金屬產業是保護環境實現生態文明目標的有效措施
生態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有人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良性互動與和諧共生的一種狀態,其中,環境保護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工作報告中,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用專門的章節論述生態文明重要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從所未有的高度:“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經濟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有在保護環境基礎上實現又多又快的發展才是造福人類的發展。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大量機電產品面臨淘汰或報廢。這些廢舊物質不僅保持有一定的資源性,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污染性,若不進行處理,將造成土壤、水體以及人體健康的危害,而且這種危害具有潛在性、長期性和難以恢復性。此外,由于它含有銅等大量有色金屬資源,若不進行回收利用,也將是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從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角度出發,必須發展再生金屬產業。發展再生金屬產業正是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清遠再生金屬產業業務開展較早,從1980年前就已開始。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這種以洋垃圾為原料再生銅生產流程中的拆解、洗銅、焚燒、打包、冶煉等工序都會對環境產生較大地污染。雖然當時也成就了一些農戶收入過百萬,但是由于方式和設備都比較落后,導致當地環境付出的代價也十分嚴重,甚至造成飲用水困難、魚蝦絕跡、水稻減產、橡膠焦糊味彌漫的狀況。產生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作業太分散,工藝設備太落后,缺乏管理,缺乏治理污染的措施。這種現象必須要嚴格治理。2002年,清遠市政府提出“入園經營、圈區管理”的整體治理思路,改堵為疏,將小作坊全部納入產業園區集中經營管理。在園區內,拆解摒棄了焚燒,代之以剝皮機、銅米機等機械分離銅芯和膠皮,而提煉過程中必要的燃燒環節,則被轉移到合適地方集中處理。采取這些措施后,環境狀況得到明顯好轉。如果能讓這一思路嚴格實行,應該說再生金屬產業對環境污染是完全可控的。
說再生銅產業符合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理念,主要是相對于原礦銅生產而言的。原礦銅是通過含銅原礦石中提煉而成的,生產工序比較復雜。以含銅1%(質量分數,下同)的銅礦石煉制工藝為例,需要通過三次超過1000℃的熔煉工序:第一步是先把含銅的礦石加上熔劑等在密閉的鼓風爐通過1000℃高溫使其轉化成含銅為20%~50%的冰銅;第二步是把冰銅加入熔劑等放入轉爐吹入空氣,在1100℃溫度下變成為粗銅;第三步是將粗銅放進反射爐高溫下噴入重油造成爐內還原性氣氛使其變成為含銅99.7%的精銅。從上述的工序中我們可以看出,原礦銅生產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其廢渣量比開采的銅礦石量還多,這會占用大量的土地,污染環境。此外其高溫作業工序還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污染大氣環境。可見原礦銅的生產對生態的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相對而言,再生銅生產基本采用的是與產品成份接近的原料,由于它的生產沒有采礦、選礦等諸多環節,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度減少,其綜合能耗只是原礦銅的18%。有資料報道,每利用1萬t廢雜銅,可少開采銅礦石1200萬t,少排放二氧化硫3600t,節約用水535萬m3。2011年清遠市回收的50萬t再生銅,按這個量計算,與原礦銅冶煉相比,節約用電量13.04億千瓦時,節水1.97億m3,減排1.9億t固體廢棄物,6.85萬t二氧化碳。可見,再生銅產業在節能減排和減少環境污染方面的效益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從環保經濟的角度來評議,發展再生銅產業是利國利民的產業,是國家大力推廣的產業。據報道,我國再生銅在精煉銅中的比重還將進一步提高,預計到2015年,該比重將超過40%。
2再生金屬產業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它強調的是要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指的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對于可持續發展觀而言,是以“經濟增長第一”為目標的傳統發展觀,后者的特點是“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過去100年,全世界生產總值增長了18倍,而銅、鋁、鋼和石油的年消耗量分別增加了27倍、3608倍、29倍和170倍。這其中僅占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就消耗了世界50%的礦藏和60%能源,而另外的85%的國家今后要實現工業化時礦藏資源已無法得到滿足,因此,絕不能再走傳統發展的老路,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要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解決資源瓶頸問題。我國雖然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有色金屬礦資源緊缺,加上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開采,使得我國的部分資源瀕臨枯竭。以銅資源為例,我國目前銅原料的65%需要進口,隨著資源需求的持續增加,我國銅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將逐年提高,而且我國的環境容量已達極限,難以再擴大原礦銅的生產。因此,堅持走循環經濟道路,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主要矛盾。眾所周知,與產品成分最接近的莫過于產品本身,還原廢舊產品與開采礦產資源相比,產業鏈可縮短50%以上,減少污染降低能耗可達80%,降低成本可達30%。由此可見,如果我國生產的產品能夠得到充分地回收利用,變污染源為資源,把金屬廢棄物變成為再生金屬,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環經濟,從而真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國外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以日本為例,這個地域不大,礦藏并不富有的國家,通過開展60多年的垃圾革命,回收國內外再生資源,使原料自給率達到80%,并基本擺脫了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目前在對其國內儲積的可回收金屬統計后得出,日本的金、銀、鉛、銦等蓄積量已居世界第一;銅、白金和鉭位居世界前三位。這個結論會讓人們為之一驚,一個礦藏貧乏的國家能作到資源如此富有的經驗,應當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相對而言,我國號稱“地大物博”,由于忽略了再生資源的回收,又經過多年的掠奪式開采,如今已淪為很多礦產資源主要依賴進口。如果我們再不向循環經濟轉型,那我國不僅資源將快速消耗殆盡,而且大片土地會變成為礦渣堆放場。因此,發展再生金屬產業是解決我國有色金屬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循環利用廢舊銅資源,不僅可以減少銅礦資源對進口的依賴,緩解國內銅礦資源不足與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保護原礦資源,而且可以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經測算,“十一五”時期,再生銅產業共為我國節能達1052萬t標準煤,節水39.4億m3,減少固體廢物排放37.9億t,少排放二氧化硫136.7萬t。再生銅為整個銅行業和有色金屬行業的節能減排做出了重大貢獻,已成為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抓手。因此,再生金屬產業已受到國家高度重視。2011年,我國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聯合了《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提出再生金屬產業“十二五”期間的主要目標:到2015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1200萬t,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占當年銅、鋁、鉛產量的比例要分別達到40%、30%、40%左右。到2015年,再生銅行業形成一批年產10萬t以上的規模化企業,并要培育若干個再生銅產業集群發展重點地區,其中包括清遠市。可以說,再生金屬產業發展正面臨著重大的戰略機遇期。
3結論與建議
(1)利用再生資源的集聚優勢,不斷提升深加工能力和資源的附加值。再生金屬產業的發展,有效緩解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對有色金屬供需緊張局勢,與原生礦生產有色金屬的方式相比,它具有環境污染小、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的優點,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清遠市需要形成較完整的再生資源產業鏈;同時充分利用處于珠三角產業的重要延伸地和輻射承接地的區位優勢,通過再生資源的集中加工經營,規模綜合利用,集中統一治污和行業規范管理,推動再生資源的產業化升級和行業的健康發展。(2)加大科技投入,推動再生資源行業科學化、產業化、清潔化、高效化。再生金屬產業現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廣東清遠市再生銅產業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并形成一定的規模,目前該產業已成為全市的主要經濟支柱。“清遠再生銅”已在英國倫敦國際期貨市場上市,在國內外小有名氣,有很強的影響力。因此在清遠實現再生金屬產業的科學發展刻不容緩。近年來,中國再生金屬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但一些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瓶頸還未見解決。清遠市需要加強對再生金屬原料的科研使用,研發生產最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此外,清遠市還需形成完整的再生資源產業鏈和產業群,建立全國先進的再生資源技術開發平臺、信息服務平臺、資金服務平臺和市場交易平臺。(3)要實現清遠再生金屬產業健康發展,必須要有國家、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前要切實落實2011年清遠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再生金屬產業發展的意見”文件精神,加速再生金屬產業優化升級。尤其是建立穩定的回收體系是再生金屬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必須依托政府支持,根據生產、流通、消費的實際情況,重點在回收、利用和再利用(再制造)這三個環節上去進行體系構建。回收利用體系的建設不僅要符合市場規律,更應體現國家宏觀調控的戰略意圖,要充分依托交易市場、進口園區和龍頭企業去建立,由政府統一規劃,委托有能力的企業運作,實行法治化、市場化的管理。
作者:喻立單位: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