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區地處柴達木盆地北緣,大地構造位置隸屬秦祁昆晚加里東造山系(Ⅰ)東昆侖造山帶(Ⅰ2)賽什騰山—阿爾茨托山造山亞帶(32I),北接歐龍布魯克—烏蘭元古宙古陸塊體(12I),南鄰柴達木晚中生代-新生代斷坳盆地(52I)。區域上地層主體為奧陶-志留紀地層,元古代次之,山體邊緣、山間凹地及溝谷地帶為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陸相沉積,區域構造線呈北西西向,巖漿活動頻繁,超基性-酸性侵入巖均有出露。
1地層
區內出露的地層以中元古代萬洞溝群a巖組(Pt2Wa)、奧陶—志留紀灘間山群(OST)及第四系全新統(Qh)。
2構造
區內構造位置位于區域性彩虹溝向斜構造的北東翼北西段,主構造線方向與區域性構造線方向一致,為北西-南東向。區內灘間山群呈現出向南西傾斜的單斜構造,局部可見有小的褶曲構造;而萬洞溝群則呈現出一寬緩的向斜構造,為青龍山復式向斜構造的北西延伸部分。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構造,構造性質以壓扭性為主。巖漿巖。區內巖漿活動強烈,加里東及華里西兩期侵入巖均有發育,巖石類型以中酸性巖為主,次為基性巖,加里東期侵入巖以主要以脈巖產出,構成與地層、構造分布方向一致的北西—南東向地層—構造—巖漿巖帶,主要出露于區內北東側,呈脈狀產出,脈寬普遍在100m~150m間。
3礦化帶地質特征
區內鐵礦(化)體以礦化矽卡巖形式產出,其圍巖主要為奧陶—志留紀灘間山群b巖組和華力西期斜長花崗。奧陶—志留紀灘間山群b巖組分布于磁鐵礦化矽卡巖帶的東側,由于受華力西期巖漿侵入就位,該套地層平面上呈近南北向條帶狀北向展布,產狀為北西—南東向,巖性主要為灰綠色變安山質晶屑凝灰巖,局部可見大理巖,呈規模較小的透鏡狀夾層在凝灰巖中產出。磁鐵礦化矽卡巖就產于灘間山群b巖組和華力西期斜長花崗斑巖的接觸帶部位,總體呈近南北向展布,接觸帶部位發育F8構造破碎帶,該破碎帶多期活動特征明顯,后期活動對磁鐵礦化矽卡巖帶造成了明顯的破壞。區內上述接觸帶部位共分布有Ⅰ、Ⅱ、Ⅲ三條磁鐵礦化矽卡巖,其中北部Ⅰ矽卡巖帶分布于M7地磁異常區內,原巖主要為石榴石、綠簾石矽卡巖,出露寬度4.0m,推測其長度約為100m,該矽卡巖帶內圈定工業品位磁鐵礦體1條;Ⅱ、Ⅲ矽卡巖均分布于南部的M9地磁異常區內,Ⅱ矽卡巖帶內地表共圈定4條磁鐵礦化體,巖性主要為石榴石、綠簾石矽卡巖,該矽卡巖帶出露寬度在5m~10m間,最寬可達20m,推測長為100m;Ⅲ矽卡巖帶內地表共圈定1條磁鐵礦化體,巖性主要為綠簾石矽卡巖,該矽卡巖帶出露寬度約為7m,該帶控制長為100m。綜述,區內矽卡巖帶分布于華里西期斜長花崗斑巖與奧陶—志留紀灘間山群b巖組的接觸帶,接觸帶部位壓扭性破碎帶發育,其后期活動對礦(化)體起到了破壞作用。
4礦體特征
萬洞溝普查區目前僅發現了鐵礦種的成礦事實,礦體的分布嚴格受矽卡巖帶的控制,主要呈脈狀產出,透鏡狀偶見。區內共圈定FeM1一條工業品位鐵礦體和Fe1、Fe2、Fe3、Fe4四條鐵礦化體,現將區內礦(化)體特征簡述于下:FeM1礦體:為工業鐵礦體,礦體呈透鏡狀分布于Ⅰ矽卡巖帶中,推測長為100m,未進行深部驗證,真厚度2.67米,由兩件樣品控制,平均品位為28.72%,單樣最高品位36.50%,礦體產狀:傾向293°,傾角81°,賦礦巖石為碎裂狀褐鐵礦化磁鐵礦化矽卡巖,礦體圍巖為碎裂巖。Fe1礦化體:呈條帶狀、不連續磁鐵礦脈分布于Ⅱ矽卡巖中,推測長為100m,水平厚度5.10m,礦化體由四件樣品控制,單樣品位在7.83%~23.70%間。礦化體產狀:傾向233°,傾角77°。Fe2礦化體:呈條帶狀、不連續磁鐵礦脈分布于Ⅱ矽卡巖中,推測長為100m,水平厚度7.56m,礦化體由七件樣品控制,單樣品位在9.45%~31.15%間。礦化體產狀較陡,近乎直立。賦礦巖石為綠簾石矽卡巖,圍巖為斜長花崗斑巖。Fe3礦化體:呈條帶狀、不連續磁鐵礦脈分布于Ⅱ矽卡巖中,推測長為100m,水平厚度4.50m,礦化體由三件樣品控制,單樣品位在10.98%~22.10%間。礦化體產狀較陡,近乎直立,略向東傾。賦礦巖石為綠簾石矽卡巖,圍巖為大理巖和凝灰巖。Fe4礦化體:呈條帶狀、不連續磁鐵礦脈分布于Ⅲ矽卡巖中,控制長為100m,水平厚度在2.90m~7.50m間,單樣品位在10.18%~25.60%間。礦化體產狀較陡,近乎直立。賦礦巖石為綠簾石矽卡巖,圍巖為大理巖和凝灰巖。綜述,區內磁鐵礦(化)體主要分布于地表,以大小不等的磁鐵礦礦脈形式分布于矽卡巖中,矽卡巖產狀較陡,近乎直立,沿走向和傾向延伸均較小,且不穩定,呈條帶狀、透鏡狀展布。
5控礦因素
結合區內地質特征和礦體特征后認為區內矽卡巖型鐵礦的形成與地層、巖性和巖漿巖是密不可分,而成礦與構造的關系尚不明晰,但斷裂構造的多期活動卻對矽卡巖型磁鐵礦礦體起到了破壞作用。現將與成礦有關的地質背景因素論述如下。
5.1地層、巖性與成礦分析礦化帶處出露地層為灘間山群b巖組,巖性主要為凝灰巖,碳酸鹽巖少量。不同的巖性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碳酸鹽類巖石以其化學性質活潑、脆性較大、滲透性強和富含CaO而易被交代形成各種類型矽卡巖,而凝灰巖相比碳酸鹽類巖石其性惰,相對難以形成矽卡巖,由于區內碳酸鹽巖是矽卡巖的成巖母巖,故一定程度上區內接觸帶部位的碳酸鹽巖的形態和規模決定了矽卡巖的形態和規模,碳酸鹽巖的不連續會致使矽卡巖帶形成的不連續,由于區內灘間山群b巖組內碳酸鹽巖分布較少,僅以條帶狀、透鏡狀等夾層出現,從而導致區內矽卡巖規模小,沿走向和傾向的連續性差,主要以透鏡狀和脈狀產出。
5.2巖漿巖與成礦分析該區華力西期發生了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形成了灘間山群的兩個火山巖組和多個侵入巖體,其中分布于本區內的侵入體主要為一呈巖株產出的斜長花崗斑巖體,由于矽卡巖是巖漿汽水熱液交代圍巖的結果,所以巖漿巖的成份、形成深度、規模等也對矽卡巖型礦床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區內中酸性巖漿在結晶成巖的過程中析出了富含大量FeO的巖漿流體,當含礦流體運移至與碳酸鹽巖間呈凹凸不平的“不整合”接觸面時,與圍巖碳酸鹽巖則發生了交代反應形成了矽卡巖組合。由此可知,區內巖漿活動對本區的成礦提供一定的熱源和物質來源,對成礦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碳酸鹽巖對礦體的形成提供了母體,起到了定位作用。
作者:張海霞1;王宗勝2 單位:1.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2.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