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咀銅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咀銅礦床位于揚子地臺的西緣,松潘-甘孜造山帶東緣的江浪變質核雜巖中。江浪變質核雜巖偏北方向的區域上是該礦的分布所在,李伍巖群是該礦的主要產出部位,同時還產出黑牛洞以及里伍銅礦等,主要分布特征為似層狀。變形變質在區內非常突出,不僅有突出的變質作用,而且構造置換作用呈現多期次的特點,變質序列、構造特征異常復雜。陸源碎屑巖系(變質)在礦區內較為發育。文中筆者在對該礦地質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其礦床成因,旨在為區內找礦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咀銅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
近年來,隨著地質找礦工作的不斷發展,揚子地臺偏西方向的緣頭位置上變質核雜巖帶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江浪穹隆比較突出,中咀以及里伍和黑牛洞和挖金溝等銅礦床(點),均在該區被發現。針對該礦地質特征進行分析探討,總結和研究其礦床成因,希望更加深入的區內銅礦找礦工作[1]。
1區域地質背景
揚子地臺西緣江浪變質核雜巖穹隆構造內,是該礦大地構造分布所在。依照區內構造特征及巖石組合的不同,將該雜巖體劃分為里伍巖群堆垛層系統(中元古界)以及褶疊層系統(古生界)和西康群板巖帶(三疊系)。韌性剪切滑脫帶順層分布于各體系中間區域上。里伍巖群(中元古界)、江浪巖組(奧陶系)、甲壩板巖組(志留系)、烏拉溪巖組(二疊系)。
2礦床地質特征
2.1地層里伍群中巖段(中元古界)在該區出露廣泛,火山陸源碎屑沉積巖是區內的原巖特征。歷經變質作用以及變形作用多期次的影響,現很難辨認出原巖特征,呈現構造堆垛層(無序)排列。因巖性上的不同,構造剪切巖片呈現交替出現的情況,不存在標志層,巖性斷斷續續,很難進行有效劃分。區內發育比較突出的變基性(火山)巖,與該區不同期次的構造置換殘留有著重要的影響,S3面理上表現為透鏡狀分布,韻律性在垂向上比較多見,尖滅以及側現尤以橫向位置比較突出。斜長閃巖以及黑云母綠泥透閃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
2.2構造(1)面理構造。該區S2、S3和S4期是該區的主要面理構造。在里伍巖群內S3面理是主要的透入性主期面理,該面理是區域上構成江浪穹隆的主要特征,由于同育隆作用影響,S3片理形成被褶皺掀斜,形成當前的單斜構造特征。江浪穹隆偏北西方向的翼部是該礦的礦區的分布所在,呈現北西方向傾斜的S3片理特征。S2與S3面理在S2緊閉褶皺的翼部位置上,呈現非常平行的特點,無法進行分辨,S2與S3面理在轉折的S2褶皺端部位置能夠分辨出逆沖韌性剪切帶片理以及S3是S2面理褶皺的軸面片理。S4片理與S3片理相互延續,具有繼承性的特點,呈現橫向構造置換S3面理,體現順層水平剪切變形在伸展機制下形成。(2)褶皺。順層掩臥褶皺以及緊閉同斜褶皺是該區的主要褶皺特征,有以后者比較突出,與S2面理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褶曲通常沒有較大規模。呈現一致性的產狀特征,巖性在轉折端存在明顯的增厚現象,在兩翼部分存在明顯的變薄現象,同時存在變薄拉斷現象,無根褶皺由于轉折端部分發生殘留而形成。S3透入性片理在里伍巖群中隨著褶皺軸面形成,顯示出區內構造擠壓事件。順層剪切帶中發育有明顯的順層掩臥褶皺,主要與S3片理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無較大規模的褶曲,尤以厘米級為甚,S4帶狀褶劈理在其平行軸面上形成,以橫向構造置換形成S3面理。等厚開闊褶皺在區內東側區域比較發育,然而缺乏普遍性。(3)斷裂。該區斷層主要為成礦后期形成主要有兩條。正斷層為F1斷層,有幾十米的延伸,礦體為受其破壞。F2也為正斷層具有順層下滑的特點。并有平移右行滑動特征。破碎帶由于斷層所形成,達6m~10m的寬度,由節理以及小型斷層所形成。Z型褶皺規模較小,呈現下滑分布。z-1主礦體被F2斷層進行切割,并使之出現一定錯動,破壞著礦體。(4)韌性剪切帶。主要隨著S3片理順層剪切而導致,其特征較為復雜。該區具有分布非常多的韌性剪切帶,寬度有的為數厘米有的為數十米。若密集發育剪切面理,通常剪切帶的形成規模較大。剪切帶在該區東側以及西側位置上均分布一個,二疊系是該區剪切面上發育的最新地層,該期構造變形未對上覆三疊系地層造成影響,所以二疊紀中晚期階段是其主要的形成時代。
2.3蝕變、礦化蝕變特征在區內發育突出,尤以韌性剪切帶內比較突出,蝕變礦化帶在區內地表共有8條被圈出,在規模上尤以Z-I與z–II比較突出。前者有約100m~400m的出露寬度,約有800m的延伸長度,與挖金溝二號礦化帶在其西部區域上相互連接。筍葉林S-II號礦化蝕變帶在其東部位置上與其相連,具有非常大的規模,現如今這兩條礦體中均在其中進行分布。Z-II礦體在地表位置沒有發現,隱伏礦體主要分布在深部位置上。綠泥石化以及黑云母化和硅化以及絹云母化等蝕變類型比較突出,斜長石化以及石榴石化和十字石化等發育較少。黃銅礦化以及雌黃鐵礦化是該區的主要礦化特征,黃鐵礦化以及閃鋅礦化稍微次之。主要表現為薄膜狀以及網脈狀和條文條帶狀與團塊狀特征。沒有較強的巖性特點,礦化程度不一。
3礦體特征
礦體在該區目前共有兩條被圈出,尤以Z-I礦化蝕變帶內分數明顯,也是區內主要的礦體,與S3片理呈現似層狀的特征平行分布。以半隱伏礦體(100m)在地表位置上急性出露。呈現非常連續以及穩定的傾向與走向進行延伸,達到2.7米的平均厚度,主要在0.25%~2.91%的銅品位,平均為1.47%。F-2礦體,產出特點呈現透鏡狀,和圍巖相比其產狀與其非常類似,通常規模都不大。區內不發育此生的金屬礦物,銅藍以及孔雀石和褐鐵礦等零星的在地表氧化帶內分布。黑云母以及石英等是其主要的脈石礦物,藍晶石以及石榴石和閃石類,電氣石等比較普遍。他形粒狀結構是該區礦石的主要結構特點,常見交代殘余結構以及交代溶蝕結構和充填交代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特征,同時還有角礫狀構造和條帶浸染狀、團塊狀和網脈狀等構造特征。
4礦床成因
與前人研究結果進行參考,同時綜合分析研究,筆者認為,該礦及區內里伍式銅礦床,具有成礦物質來源較多,同時成因類型多,中高溫熱液交代充填(燕山期)是該礦的主要成礦特征,海相沉積改造型礦床是該礦的主要成因類型。
作者:李文銳 單位:西安華地礦業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