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鍛煉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文章分析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并試圖從體育鍛煉入手,將體育鍛煉合理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以達到在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同時,進一步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體育鍛煉
0引言
當今社會,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熱點事件頻繁發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針對這一問題,國家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在于深入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鞏固課堂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進一步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國家的高度重視,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意圖從體育鍛煉入手,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體育鍛煉的融合路徑。
1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高校心理咨詢委員會成立于1986年,這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開始。三十多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成為幫助大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解答大學生心理困惑的主要途徑。然而在發展過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總結如下:(1)課堂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重點集中在心理學理論知識方面,教學目的以認識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為主,實用性不強。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有研究顯示,17.1%的大學生認為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2)教育教學方法簡單。課堂授課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形式,而課堂授課又以簡單生硬的說教式教學方式開展。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填鴨式教育,單調乏味的課堂氛圍很難吸引學生。調查表明,大學生認為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實踐或活動鍛煉模式(28.9%)[1](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而過分依賴課堂教學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就導致大學生不能正確深刻地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4)課堂教學理念傳統守舊。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應該從專業的心理學領域出發,融入其他學科元素是多此一舉。實際上,近年來許多研究都表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而如何將體育鍛煉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成為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2體育鍛煉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就業壓力產生的焦慮、迷茫以及對環境不適應造成的人際關系不協調等方面。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證明體育鍛煉能有效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在大學生心理障礙表現較為突出的強迫、焦慮、抑郁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體育鍛煉能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李俊釗[2]在研究不同運動項目對女大學生焦慮水平會產生何種影響的實驗中發現,無論是何種運動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女大學生的狀態焦慮水平和特質焦慮水平。Brawley早在1979年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更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合理融入體育鍛煉能有效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體育鍛煉的融合路徑
3.1理論性知識與方法性知識結合,加強課堂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鑒于當前部分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課堂理論性知識傳授的基礎上,要多加入一些方法性知識,根據大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提出具體切實的解決方案和改善方法。教師可以將體育鍛煉這一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有效方法合理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針對焦慮這一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傳授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運動干預方式,讓學生在課下通過體育鍛煉的方法改善心理焦慮現象。這種理論性與方法性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
3.2走出教室,在操場上開展實踐教學
為了增強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改善教學效果不佳的現象,教師要抓住當代大學生積極主動,樂于表現自我的心理特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上教師仍以傳授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為主,但一定要避免簡單生硬的說教式教學方法,加強體驗式教學。針對大學生的迷茫、抑郁等心理障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介紹成功運動員的生活經歷讓同學們產生共情,體驗不同的心理情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通過體驗運動員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品質,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礙。實踐課堂可以休閑體育、體育娛樂為主。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心理問題出發,設計特定的教學情境,將體育鍛煉和心理學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體育游戲、體育鍛煉中體驗、感悟,并將心理學知識內化于心。例如,針對學生人際關系不協調這一心理障礙,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團隊協作的體育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加強溝通,從而體驗到班級帶來的歸屬感,進而改善同學間的關系。
3.3結合體育鍛煉,豐富第二課堂教育活動形式
在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同時,也可以結合體育鍛煉,以第二課堂為載體,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式。例如,針對不善與人溝通交流的學生,可以在課外組織他們成立籃球隊或羽毛球隊等各種形式的運動隊,在加強體育鍛煉的同時,可以通過日常訓練和友誼比賽等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人際關系敏感學生的溝通技巧,從而進一步改善學生難于與人相處的心理障礙。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第二課堂為突破口,合理融入體育鍛煉等新型教育活動,從而形成教育和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3.4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理念,打破學科間的壁壘
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讓心理健康教師只重視學科內的溝通,堅持從心理學專業角度出發從事心理健康教育,但當前的教育改革高度提倡學科間的融合,提倡增加學科與學科之間教師的交流溝通。大量的證據也表明將體育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白震[3]等人在一項實驗研究中發現,通過科學的課程設計,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體育課程中,合理運用體育教育手段,經過一年的實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特別是在自尊自信、意志品質、情緒穩定和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要想將體育鍛煉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心理健康教師必須加強與體育教師的溝通,可以通過開展座談或成立實驗課題組等方式增強相互間的了解,促進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融合課程。無論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還是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都要有意引導學生加強二者間的互動,相互促進,雙管齊下,切實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斷涌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已經迫在眉睫,體育鍛煉作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有效手段,應該合理融入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本文從高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為核心,以體育鍛煉為抓手,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探索如何將體育鍛煉有效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辟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新角度、新方法,對推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海燕,寧淑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98-101.
[2]李俊釗.快走、慢跑及其組合運動對女大學生焦慮水平影響的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3]白震,陳洪.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驗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2):109-111.
作者:侯安嫻 單位:河南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