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設允公允信的哲學社會科學的體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章為經國之大業,學術乃社會之公器。當前,學術界有識之士為學術不端痛心疾首,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但大家所共識、所期盼的,是有公信力、為學術立規矩的評價標準早日誕生。一些期刊出問題,個別辦刊人違法,這些局部問題不難解決。一條臭水溝容易治理,一條大河的源頭活水絕不能被污染。學術評價是學術發展的指揮棒、風向標,關乎源頭活水的治理和清潔,關乎中國學術發展整條浩蕩大河水質的好壞。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怎樣強調學術評價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建設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成果推介制度”。中國社科院學術研究實力雄厚,擁有一大批名副其實的名家大家,產出了一大批皇皇巨著和響當當的期刊。
院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重要講話精神,重視社會科學評價,在全國率先成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而是敢于亮劍,理直氣壯舉起學術期刊評價的旗幟。企業界流行一種說法,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這也值得從事精神創造與生產者深思。社會科學研究“國家隊”—中國社科院毅然決然抓學術評價,制訂評價標準體系,既是解決學術不端的急迫需要,更是提升辦院水平和強化辦院功能的需要。說到期刊評價,自然要講到英國人布拉德福發現文獻集中與分散的規律,美國SCI創始人加菲爾德提出“核心期刊”概念。但對國外的理論和辦法斷不可簡單地照抄照搬,亦步亦趨。更何況,美國科學促進會和150多位知名科學家2012年簽署了《關于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呼吁停止用影響因子評價科學家的研究水平。中國社科院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MI,三個字母分別代表期刊吸引力、管理力、影響力)提出的一套指標和辦法,既吸收了國外經驗,又考慮到中國國情和中國話語,自成體系。不必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這爛熟的套話描述,用中國成語,八個字便可概括:有理有據,允公允信。這個“理”首先是“理論自信”之“理”,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既指航線,又畫紅線;其次是學理的“理”,要符合學術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科建設和期刊發展之“理”,而且是放在歷史長波段中審視,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之“理”。
大數據時代,評刊必須有過硬的數據支撐,空中樓閣注定要塌陷。做到“有理有據”,評價結果自然公正,贏得信譽。學術期刊評價需要多方面發力。AMI的提出和推行,體現了四種力量交互作用、達到平衡以至逐步接近科學的結果:一是爭取期刊主管部門的指導;二是依靠文獻計量研究專家浩繁的數據統計與分析;三是依靠學科專家長期積累的判斷;四是“知己知彼”的辦刊專家積極參與。四方合奏,將奏出和諧樂章。AMI在“核心期刊”之上,再設“權威期刊”和“頂級期刊”兩個等級是有意義的。期刊評價既要把所有的期刊劃等分級,也要評出中國期刊的排頭兵、領跑者,以收拔尖出萃、尋峰問巔之效。《中國社會科學》當年創刊,胡喬木就提出辦“龍門刊”的獨特概念和高標準,能夠在上面發一篇文章,如同鯉魚跳龍門。在“核心期刊”上再設兩個層級,體現了對社科院往哲先賢學術傳統的繼承。對當前文藝創作的評價是有“高原”缺“高峰”。這個判斷也適合對學術期刊狀況的分析。AMI所做的種種努力,就是要催生更多具有“高峰”意義的期刊出現在學術界。
作者: 龍協濤 單位:北京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