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液化石油氣雜質的氣相色譜法測定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化學工業與工程技術雜志》2014年第二期
1試驗部分
1.1儀器與試劑
1.1.1儀器Agilent7890A氣相色譜儀,配熱導池(TCD)檢測器,帶六通閥氣體進樣器(六通閥溫度:80℃),進樣體積100μL;Agilent7890A氣相色譜-5975C質譜儀。
1.1.2試劑二甲醚標準氣:質量分數大于99.8%;液化石油氣和二甲醚混合氣組成(摩爾分數):甲烷0.981%、乙烯1.560%、乙烷0.470%、丙烯11.100%、丙烷23.549%、二甲醚14.500%、甲醇1.270%、異丁烷11.000%、正異丁烯4.010%、1,3-丁二烯2.030%、正丁烷11.200%、反丁烯7.980%、順丁烯8.120%、異戊烷1.110%、正戊烷1.120%,佛山科的氣體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甲縮醛(w)大于或等于98%、甲醇(w)大于或等于99%,阿拉丁試劑廠提供。
1.2色譜條件氣相色譜條件:AgilentPLOT/Q(30m×0.53mm×40μm);載氣:He,流速3mL/min;進樣口溫度:200℃;柱箱升溫程序:80℃保持5min,然后以10℃/min的速率升至170℃,保持5min;進樣方式:分流進樣;試樣分流比(體積比):10∶1。氣相色譜-質譜條件:AgilentPLOT/Q(30m×0.32mm×20μm);載氣:He,流速1mL/min;進樣口溫度:200℃;柱箱升溫程序:70℃保持5min,然后以20℃/min的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進樣方式:分流進樣;試樣分流比(體積比):10∶1。質譜電離方式:電子轟擊源(EI);電離能量:70eV(1.12×10-17J);色譜與質譜接口溫度:200℃;離子源溫度:230℃;四級桿溫度:150℃;全掃描模式(m/z):10~200;溶劑延遲:1min。
1.3試驗方法按圖1安裝試驗流程。銅管恒溫水浴溫度80℃,打開閥門A,C,調節閥門B,控制氣體流速,使管路及六通閥中的空氣全部排出,打開氣體進樣閥,液化氣進氣相色譜分析。
2結果與討論
2.1試樣取樣方法二甲醚蒸氣壓較異丁烷、1,3-丁二烯、正丁烷、順丁烯、反丁烯高,在鋼瓶氣態中含量高;甲醇、甲縮醛、異戊烷、正戊烷蒸氣壓低,在鋼瓶中不易氣化,因此在氣相中含量低。這就導致鋼瓶中氣液相含量不均勻。為使檢驗樣品不失真,試驗中將鋼瓶倒置,恒溫80℃水浴氣化試樣,然后進氣相色譜分析。
2.2色譜條件的優化分別選用Al2O3填充柱(10m×3mm)和PLOT/Q(30m×0.53mm×40μm)2種不同型號規格的色譜柱,以氫氣為載氣,色譜柱升溫如1.2所示,分析混有雜質液化石油氣。試驗結果為:Al2O3填充柱能將液化石油氣中C1~C5組分較好地分離,但甲縮醛不出峰;選用PLOT/Q毛細管色譜柱,甲烷、乙烷、丙烯、丙烷、二甲醚、甲醇、異丁烷、正異丁烯、異戊烷和正戊烷等組分有較好分離,但正丁烷、反丁烯、順丁烯的分離能力較差。選用PLOT/Q毛細管色譜柱,改用氦氣為載氣,分離效果比氫氣有所改進,純烴組分液化石油氣氣相色譜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摻混有二甲醚、甲醇及甲縮醛的液化石油氣氣相色譜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
2.3定性方法將標準混合氣注射進氣相色譜-質譜中分析,氣相色譜質譜條件如1.2所示,對分析結果總離子流色譜圖進行檢索定性,定性結果如表1所示。
2.4定量分析
2.4.1混合氣內標校正因子的測定內標法定量具有定量準確,可以校正試驗過程中的一些誤差,獲得良好的精密度等優點,故本試驗選擇內標法定量。以標準試樣的本底甲醇為參照物R,雜質組分i的相對質量校正因子fi按公式(1)計算2.4.2試樣中二甲醚、甲醇和甲縮醛含量的測定實際試樣的檢測,按公式(2)計算試樣中二甲醚、甲醇和甲縮醛的質量分數。
2.5方法的精密度選擇了10L采樣鋼瓶,鋼瓶中先充入甲醇0.29kg、甲縮醛0.35kg、二甲醚0.22kg,然后充入純液化石油氣4.52kg,混合均勻。按1.3試驗方法進行了7次平行測定,按公式(2)計算二甲醚、甲醇、甲縮醛的質量分數。試驗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二甲醚、甲醇及甲縮醛質量分數的相對標準偏差(RSD)小于3%,說明該方法分析結果可靠,重復性好。
2.6回收率試驗用加標回收率試驗來驗證測定方法的準確度。在試樣中加入一定量的二甲醚、甲醇及甲縮醛,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測定,試驗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該法的回收率為99.3%~103.9%,回收率符合要求。
3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通過水浴恒溫氣化取樣,試樣組分混和均勻,代表性強。采用PLOT/Q毛細管色譜柱,氦氣為載氣,熱導池檢測器,氣相色譜法分析液化石油氣中二甲醚、甲醇及甲縮醛質量分數,通過面積校正歸一化法定量,該方法測定結果準確可靠、精密度高,是一種簡便實用的分析方法。
作者:陳紀文沈宏林陳侶平黎軍廖詩敏單位: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