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技術進步對能源行業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利用能源行業1985-2016年的數據,運用Malmquist指數法測算能源工業技術進步率后,與該行業內的勞動力就業變化率構建VAR模型,并進行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對模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樣本時期內,技術進步在當年并不會對勞動力就業量產生影響,而是從第二年開始對就業量產生影響,其影響具有時滯性、長期性和平穩性的特點;技術進步在不同時期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不同;在短期,擠出效應可能大于促進效應,從長期來看,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會穩定促進該行業勞動力就業量的增加。
關鍵詞:技術進步;能源行業;擠出效應;區域經濟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和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其他要素一同作為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子。雖然傳統化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和積累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支撐,卻也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能源消耗等問題,突出了能源供需矛盾。同時,能源安全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穩定發展、改善民生、穩定社會治安極為重要。為了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及保證我國能源經濟的健康發展,也為了保證中國能源經濟的健康發展并穩固能源安全,實現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源行業必將經歷技術進步與產業轉型升級革命。現代能源體系的要求是高效安全、低碳環保,而在能源新革命中起關鍵作用,加速能源結構優化及轉型升級的就是技術創新。這也是緊跟能源變革的時代潮流,率先把握能源長久健康發展主導權的關鍵。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提速,能源行業中的勞動力需求形成明顯的偏差和較大的缺口:一方面是傳統化石能源的開采與勘探的勞動力需求量不再,而對以風能、太陽能、核能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所引致的電力行業對高技術開放人才的需求大幅上漲。由于能源工業的技術進步可能導致產業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將如何影響該行業勞動力就業量還是不確定的。就總量而言,技術進步是否會最終增加勞動力就業或減少勞動力就業?技術進步對勞動力要求如何變化?相關論斷在現階段對中國能源行業的影響或意義如何?這是文章探索的方向。
一、文獻綜述
目前理論界對技術進步與勞動就業的關系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主要分歧在于技術進步的“創造與補償機制”和“破壞機制”。最早開始關注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始于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斯密(1776)。李嘉圖(1821)也表示,盡管在短期內,技術變革可能會減少就業,但從長遠來看,它必然有利于就業。1897年,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也闡述了技術進步是如何創造就業機會的機理。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Solow(1956)基于Cobb-Douglas的生產函數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增長模型。在引入技術進步和時間因素后,修正后的研究證明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并且提出了一個實際可以估計技術進步對增長影響的變量———全要素生產率(TFP)。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技術進步的內生性問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在這種新的增長模型中,技術不再是外生的,而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Pissarides(1990)在均衡失業框架下,運用搜索理論提出了“資本化效應(CapitalizationEffect)”,技術進步引致生產力的增長,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將促使企業創造新的崗位,增加就業,降低自然失業率[1]。ClasErikson(1997)在對主要發達國家兩百多年間的就業現象進行分析后,得出技術進步在長期對就業沒有產生擠壓效應[2]。BerndEbersberger在1999年將技術進步分解成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產品創新會直接催生新機器、新部門和新產業的出現,進而拉動就業增長;過程創新則間接地提高生產率或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對就業產生補償效應。FernandoDelRio(2001)指出Pissarides等學者在分析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時,均假定資本和勞動力是相輔相成的,而實際上資本和勞動力也互為替代關系。因此,他認為如果利率是可浮動的,利率將因為技術進步而被提高,從而相對增加資本的使用成本,導致企業可能用更多的勞動力來替代資本。AutorandKatz(2010)認為,由于使用機器將取代勞動力,所以將導致工人失業的說法在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新的產品需求和服務需求被創造,工人的工作要求和內容被更新,勞動力需求也因此增加[3]。1993年,美國學者彼得•諾蘭通過建立索洛模型研究了科技進步與就業量的影響,得到了科技進步將直接降低勞動力需求的結論。Howitt&Aghion(1994)提出了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創造性破壞效應”(CreativeDestructionEffect),即將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就業量的破壞效應內生化,總結出失業率的增長是由于生產率較高的工作替代了生產率較低的工作的結論。
從長遠來看,工業創新通過機械自動化和勞動者技能落后或過時而增加了失業率,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與此同時,KatzandMurohy(1992),CaballeroandHammour(1996),以及Acemoglu(1998)認為,技術進步具有資本傾向,企業加快了以資本替代勞動力的進程,導致所謂的“技術性失業”。齊建國、彭緒庶(2002)利用美國1948年之后的50年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具有較強的替代性的結論。Carlsson(2003)和March-etti(2005)采用瑞典和芬蘭的工業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技術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工作時間,但對就業率產生了消極影響。何靜慧(2005)使用浙江省1985-2002年的數據,發現技術進步最終導致浙江的就業量降低,盡管在不同時期的影響程度不同。夏杰長、姚戰琪(2005)利用我國2000-2002年31個省級和直轄市的有效截面數據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是中國的技術進步會導致就業下降。由于現有理論不能完全解釋技術進步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大多數學者現階段是依靠實證分析來探索技術對就業的影響關系。與上述文獻分析結果相似,能源部門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也分為兩個方面。希臘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在C.Tourkolias等(2011)的研究中表明,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將對提高經濟水平和就業率起積極正面的影響[4]。在了解和結合中國國情后,王琦等學者(2007)相信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將促進我國的就業增長。張玨(2011)則從工薪角度入手,對中國新能源行業部門發展所需的人才缺口和就業前景進行了分析。毛雁冰、薛文駿(2012)利用中國各省1995-2009年的數據,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表明勞動力的就業水平還可以通過降低能源強度而得到有效提高[5]。郝亞如、趙領娣等(2013)對海洋能源產業的R&D活動對就業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技術溢出效應,R&D投入與該行業就業量具有正相關關系[6]。姜金秋、杜育紅(2015)對中國34個工業中的子行業進行對比研究后發現,能源行業中其中的兩個子行業———電力蒸汽行業及石油加工業的技術進步在短期內勞動就業量及需求明顯降低,但中期以后轉變為“補償效應”,創造出新的勞動需求,在長期而又幾乎無影響[7]。總結上述文獻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學者從宏觀視角,采集和利用總量數據來研究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由于研究所用的模型和關注解釋的角度不盡相同,得出的結論差異化較大。一方面,技術進步有多種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就業結構、就業人數和工人技能等各方面的差異也會導致衡量技術進步對其影響的失真或不準確,所以無法同日而語,這體現了其中影響機制的復雜性。在分析能源行業技術進步與就業關系時,許多學者都從新能源產業入手,得出新能源的發展將會增加工作機會,提高就業率的結論。并且,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強度將有利于提高就業。然而,中國能源行業勞動力就業量被技術進步所綜合影響的結果和程度仍無法得出準確結論。因此,文章將討論中國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是如何對勞動力就業產生影響的。
二、能源行業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就業影響的理論分析
1.我國能源行業發展及其勞動力就業現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統籌下,中國能源行業進行著深度變革,能源消費回彈。盡管煤炭消費仍處于下滑階段,但消費增長率由負值轉變為正值。電力行業增長迅速,發電結構日益改善;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持續發力。能源行業整體平穩運行。根據石油商報2018年1月份的報道整體來看,我國在2017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為45.1億噸標準煤,增長速度為3.5個百分點。在這當中,石油表觀消費量為5.9億噸,同比增加了5.9個百分點;煤炭消費量為39.7億噸,增長比率相較2016下降了2.4個百分點;同時,天然氣消費量分別為2333億立方米,增長了16.1個百分點。在能源消費的總體結構中,石油和煤炭消費占比分別為60.8%和18%,與2016年相比,煤炭同比降低了1.2%,而石油占比則沒有發生多少變化;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占總體能源消費結構中的14.2%與7%,同比分別增長了0.9%和0.6%,這說明了能源消費結構的綠色化和清潔化。此外,煤炭行業去產能效果顯著,價格處于相對高位。就能源行業工業總產值與勞動力就業數量的關系上看,我國能源行業就業量大體上有三個時間段的變化,如圖1所示。從1985-1997年一直保持著穩定的上升趨勢,這一時期,我國逐步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進行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初見成效,并逐漸重視起能源開發與發展能源經濟,因此能源行業就業量大幅上升。1997年至20世紀初,就業人數大幅下降,究其原因,不可避免地涉及到97年亞洲金融風暴。當時我國的市場體制也并不完善,經濟全球化更是使我國也難逃經濟危機的厄運;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在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進行改革和淘汰,許多企業倒閉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導致就業量下降。進入21世紀后,能源行業工業總產值在較大幅度上穩步上升,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能源工業總產值在各種經濟政策的刺激后,上升幅度在隨后兩年間顯著,卻帶來了一定的產能過剩問題。因此,在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去產能”的供給側改革問題,此時的就業人數處于下降趨勢。
2.能源行業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理論分析關于文章模型中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的選取,主要立足于的理論基礎為: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達爾•尼夫的知識經濟理論及羅默內生模型。(1)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理論,改進后的生產函數可表達成:Y=AKαLβ,這說明產出數在一定技術條件下,投入要素轉換的結果。其中Y是總產值,L是投入的勞動力,K是投入的資本要素,α是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β是資本產出的彈性系數,A被看作是技術進步對水平的一個大于零的比例系數。其中一個重要的假設是中性技術進步,即在資本與勞動力投入比(K/L)不變的情況下,當技術發生變化時,資本邊際產出與勞動力邊際產出之比也保持不變。并將資本和勞動力之外的各種因素變化對產出的影響都歸為技術進步。(2)達爾•尼夫的知識經濟理論達爾•尼夫認為:“經濟的增長是通過引進新技術來創造市場或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服務,而并非通過市場份額的擴大來實現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后,市場對高技能、高技術的需求增加并促進了其發展提升,加大了對GDP的貢獻率。(3)羅默內生模型羅默在1986年發表的《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的文章中構建了一個具有內生技術變化的長期增長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專業的知識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知識和人力資本不僅能自身形成遞增收益,而且能使資本和勞動等要素也產生遞增收益,從而使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收益遞增保證了經濟的長期增長。
三、能源行業技術進步的測算
1.技術進步概念的界定盡管技術進步已經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但就其準確的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MBA智庫百科中對技術進步進行了狹義和廣義的區分。在狹義上,技術進步主要指的是在生產技術、中間投入和制造技能方面的創新和改進。具體表現形式為舊設備或舊工藝的改造,使用新原料和新能源改善原有產品,提高工人的勞動技能等。從廣義的角度上看,技術進步則意味著所涵蓋的各種形式知識的積累和改進。
2.Malmquist指數法下指標的選取及技術進步測算結果在經濟學研究中,多數學者將勞動、資本兩個投入要素除去后影響經濟發展的其他因素看作技術進步,即技術進步指的是產出中無法用勞動和資本解釋的部分,通常等于全要素生產率或索洛殘差。全要素生產率(TFP)通常指資源開采和利用的效率(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通過測量總產出與總投入因素的比率,來測算和考察生產率。測算TFP的方法目前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增長會計法,二則是經濟計量法。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有參數法,如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法、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索洛余值法,非參數法如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法的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法等。文章借鑒了大部分學者的研究,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法測算全要素生產率,以此代表技術進步水平。
四、能源行業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由于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就業量的影響尚未形成嚴格統一的經濟理論,文章將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VAR模型是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建立模型,采用多方程聯立的形式,不以嚴格的經濟理論為依據,在模型的每一個方程中,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全部內生變量的滯后值進行回歸,從而估計全部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
1.樣本、數據與變量文章采用了能源行業1985-2016年間的統計數據,包括四個子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焦煉和核燃料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各行業工業總產值、年末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從業人員數,取自《中國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亦參考和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及《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變量選取:一是技術進步。采用上文通過Malmquist指數法得到的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率),記為TFP。二是產出。文章的產出變量為能源行業中四個子行業的工業總產值的和,記為Y。三是資本存量。資本投入采取的是能源行業中各子行業的年末固定資產凈值,以字母A代表。四是勞動力就業。勞動投入使用的是能源行業年均從業人員數,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出每年勞動力就業量的變化率,記為L。
2.模型的提出(1)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數據可能是平穩的或者是非平穩的。因此,文章將對每個變量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為了確定時間序列的單整階數。其中,考慮到產出變量及資本存量為統計信息網站上原始數值,在對它們進行對數處理后分別記為LnY及LnA。通過ADF法對四個變量以及它們的一階差分甚至二階差分分別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數據可以看到,資本存量、產出以及勞動就業量的原始序列都是不平穩的,在對他們的一階差分進行了單位根檢驗后,ADF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的,因此,四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2)協整性檢驗協整分析方法主要有約翰森協整檢驗法和E-G兩步法,由于文章的自變量大于兩個,故而在此將使用約翰森協整檢驗法對產出、資本存量、勞動就業量與技術進步率進行協整檢驗。通過Eviews運行的結果得到,在5%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零個協整向量和最多1個協整向量的假設,但最多兩個協整向量的假設被接受。因此各變量間存在兩個協整關系的可能。(3)模型提出通過上文的分析,文章得到所有變量都是單整序列,且存在協整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多元協整的VAR模型。首先根據AIC、SC準則的判定,確立滯后階數為2階。
3.實證結果和分析(1)通過平穩性檢驗的VAR模型Eviews運行結果顯示,當滯后階數為2時,勞動就業量L、技術進步率TFP、產出量LnY和資本存量LnA的根模倒數皆小于1,位于單位圓內,模型平穩。VAR(1)的計量結果如表4所示。(2)脈沖響應分析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一個內生變量對殘差沖擊的反應(響應)。文章將主要研究勞動就業量對各因素擾動的反應。(3)方差分解在脈沖響應分析的基礎上,文章還進行了方差分解分析。
五、結論及建議
今天資源耗損巨大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不可再生資源的能源行業發展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難題。產業技術進步與創新則是其必經之路。在聚焦新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之下,對部分傳統能源工業的勞動力狀況與技術進步情況進行研究,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應建議,希望能在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穩定甚至促進勞動力就業。
1.結論經過實證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技術進步在即期并沒有對勞動力就業量產生影響;就業量而從第二年開始做出反應,即具有時滯性的特點,且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還有長期性和平穩性的特點。第二,技術進步在不同時期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不同,是具有擠出效應及促進效應的;在短期,擠出效應可能大于促進效應;從長期來看,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會穩定促進該行業勞動力就業量的增加。
2.政策建議技術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往往基于能源政策的向導。基于上述結論并結合相關理論,文章提出以下建議,意為我國能源行業在進行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的同時穩定并促進該行業的勞動力就業:(1)堅持以市場機制主導就業,同時制定相應的能源行業的就業鼓勵或激勵政策具體來說,可以是推進新能源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以能源新業態示范工程和試驗項目為依托,在技術試驗和發展的周期中循序漸進地推動就業及其結構轉型的革命。(2)逐漸改善能源技術的創新環境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標準化、科技成果轉化、能源技術設備和裝備標準、質量要求等能源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和培養能源新技術創新的氛圍。(3)堅持統籌規劃對能源行業勞動力進行必要關注,如對行業勞動者的社會保值是否到位;對失業人員是否實行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對部分失業人員是否能通過再教育重新投入到行業新發展的浪潮中去。能源行業的勞動工人也應該自身保持一種持續學習的狀態,提高工作和應用技能,使自己滿足能源行業在轉型期間對勞動力需求的要求,以期實現能源行業技術進步轉型升級與勞動力就業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5]毛雁冰,薛文駿.中國能源強度變動的就業效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9):142-148.
[6]趙領娣,郝亞如,李榮杰.技術溢出視角下新能源開發的就業效應分析—以中國海洋能為例[J].資源科學,2013.
[7]姜金秋,杜育紅.分行業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動態影響研究—基于中國34個工業行業1980-2011年的數據[J].世界經濟,2015,7(7):113-121.
[8]郭炳南,魏潤卿.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與中國工業行業技術進步—基于DEA方法的面板數據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1(11):25-32.
[9]朱翠華,李建民.技術進步就業效應新解[J].財經科學,2012(4):53.
作者:劉濱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