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移動軌跡范文

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移動軌跡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移動軌跡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移動軌跡

【摘要】為衡量晉陜蒙地區能源消費排放重心空間格局的演變,文章利用2006年IPCC公布的碳排放計算方法,測算晉陜蒙地區2000-2016年的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使用時間序列曲線估計演化晉陜蒙地區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變化趨勢,計算其重心的移動距離,最后利用相關分析法分析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空間格局變化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晉陜蒙地區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在逐年上升,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在不斷地移動,重心大致位于陜西省與山西省的中部接壤地帶,2008年之前重心在陜西省,2008年之后轉向山西省,總體呈現由西南向東北的變化趨勢。通過時間序列的曲線估計2016年之后緯度方向上出現拐點,重心轉而向東南方向發展。

【關鍵詞】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移動軌跡;空間格局;晉陜蒙地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煤炭、汽油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需求以及開發力度越來越大,能源消費量增長越來越快,而能源消費碳排放又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占世界的碳排放總量的第一位,且比例還在不斷上升。據相關專家指出:全球石油資源的供給只能持續到21世紀中葉,全球能源的緊缺將會給中國的能源供給呈現一個巨大的阻礙,處理不好這個矛盾,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1]。國內最早對碳排放進行系統性研究是南京大學,南京大學主要在碳排放及核算、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以及土地利用碳足跡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2]。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對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時空格局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王倩倩,黃賢金,陳志剛等引入“重心”的概念,利用一次能源消費對我國的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移動整體的變化趨勢進行了研究,并用分解模型對影響碳排放重心移動的原因進行了分析[3]。李想,王仲智,蘆惠利用重心的概念,以能源消費數據為基礎,對江蘇省的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以及人均碳排放的移動軌跡及其移動的距離做出了分析,并用空間自相關的方法解釋了經濟重心與碳排放重心移動的內在聯系[4]。劉佳駿,李雪慧,史丹用全國省級面板數據對全國GDP、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重心的轉移及其影響轉移的因素進行了研究[5]。劉賢趙,高長春,韓用順等用能源消費數據以和經濟發展數據對湖南省2008—2014年碳排放和經濟發展重心的移動路徑、方向及距離做了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湖南省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對碳排放的強度存在著巨大反差,產生的效應因地域的差異而不同[6]。李佳佳用城市土地利用及城市產業能源數據,利用空間緊湊度模型、能源消費模型和碳排放強度模型,對上海市的城市空間形態與土地利用碳排放強度進行的分析表明,城市的空間組織形態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各不相同,也對未來碳的排放做出了相關預測[7]。晉、陜、蒙位于我國中北部地區,三省相接壤,土地面積約154.55萬km2,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16.1%。2016年三省國內生產總值76475.11億元,占全國的19%。區內有著相同的生態環境,同處于干旱半干旱區,水資源相對匱乏,屬黃河流域黃土地貌典型,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煤炭資源,是我國煤炭資源富集區。近年來,由于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且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人類的生存產生了巨大影響。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和能源資源的消耗,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能源資源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影響著全球變化的整體趨勢,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研究碳排放效應及其機制,厘清碳排放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預測,對抑制全球變化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都有其重要作用。

1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能源消費總量以及有關晉陜蒙地區的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及天然氣等各類能源消費量來自《國家統計局》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人口(年末常住人口)以及GDP總量等數據分別來自于《國家統計年鑒》和地方統計年鑒。

1.2研究方法

1.2.1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用IPCC[8]在2006年公布的《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碳排放量估算方法測算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

1.2.2碳排放經緯度重心的移動距離及時間序列曲線估計1874年,美國學者弗沃爾克最早在研究人口問題時將“重心”的概念引入,之后重心概念在各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10]。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重心”在物理上,即物體的幾何中心,在研究碳排放時,即為平面上城市碳排放的中心位置,體現了均衡點和支撐點這一屬性。所以,當碳排放重心移動時就意味著這一地區的能源消費碳排放開始逐漸失衡的過程[11]。

1.2.3相關性分析碳排放重心的移動使空間格局在不斷地轉變,影響其轉變的因素有很多,為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文章從能源強度、能源結構以及貿易開放度、FDI依存度四個方面,從經濟、社會、環境全局性角度出發,綜合分析各影響因素與能源消費碳排放之間的相關關系。

2結果分析

2.1晉陜蒙地區碳排放總量及GDP的變化情況國家和晉陜蒙地區隨著GDP的增長,碳排放總量在快速的增長,晉陜蒙地區碳排放總量占國家碳排放總量的比例逐漸增大。2016年國家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較2000年相比,增長了近2倍,晉陜蒙地區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增長了近3倍,晉陜蒙碳排放總量占國家碳排放總量的比例從2000年的14.15%到2016年的19.40%,所占比例越來越大,2012年最大時達到了21.06%,增長速度持續增快。在國內生產總值上,2015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較2000年增長了6.5倍,晉陜蒙地區區內生產總值2015年較2000年提升了8.7倍,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碳排放總量,晉陜蒙地區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國家總體水平。(由于缺乏西藏地區以及港澳臺等地區的各類能源消費數據,所以在計算國家碳排放總量時,未將這些地區計算在內。)

2.2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移動軌跡及其移動距離

2000—2016年晉陜蒙地區能源消費碳排放重心的經緯度及其移動的距離,2000—2016年緯度方向上的變化相對于經度方向上,變化明顯較快,經度方向上的變化僅在0.6762個經度,向東移動了約75.1377km的距離,而緯度方向上則向北移動了約1.3170個緯度共移動了約136.3277km,從陜西省跨越至山西省境內。從距離上來說,2002—2011年間移動距離速度較快,碳排放重心主要是在陜西省境內的移動,2011年后碳排放重心逐漸向東北部移動,進入山西省境內,移動距離和速度逐漸放緩。將晉陜蒙地區碳排放重心經緯度坐標與ArcGIS結合,把重心坐標導入1∶300000中國國家矢量圖中,繪制出晉陜蒙地區2000、2004、2008、2012和2016年的碳排放重心所在地。2000—2016年碳排放重心一直在陜西省與山西省的交界地帶移動,從陜西省進入山西省境內,呈現一路向北的趨勢,共移動了221.69km,2004—2008年間是移動距離最大的時間段。結合GoogleEarth:2000年碳排放重心在陜西省渭南市的馮原鎮,2004年在陜西省延安市東北部延川縣,移動距離是31.17km;2008年碳排放一路向北移動,這段時間內移動的距離是四個時間段內移動距離最大的,移動了約79.67km,進入陜西省榆林市東南綏德縣中角鄉;從2012年開始進入與陜西省接壤的山西省西部地區,在山西省臨縣石白頭鄉,重心遷移了50.54km;2016年比2012年的移動距離并不大,位于臨縣西部的青涼寺鄉,向東北約5.61km。

2.3碳排放重心移動的時間序列曲線估計

根據時間變化對經緯度的變化進行曲線擬合和參數估計,建立數學模型,結果如圖2所示。經度的時間序列曲線是指數函數,緯度的時間序列曲線是三次多項式,R2是自相關系數,圖2呈現出了晉陜蒙地區重心經緯度變化的趨勢和周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緯度(LAT)向北速度變化較快,經度(LOG)向東變化速度較慢,根據時間序列曲線估計在未來1個周期以內,經度會持續緩慢地向東移動,而緯度會在2016年以后出現拐點,整體轉向東南部。2.4碳排放強度與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強度是計算單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指標,是衡量能源質量和碳排放效率的重要指標[12]。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碳排放強度要求隨著GDP的增加而不斷降低。碳排放的強度與城市化程度、科學技術的創新及三大產業結構之間有很大的聯系,調整產業結構的合理運行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強度。三省的碳排放強度如圖3所示,隨時間的增長,陜西省的碳排放強度雖然較大,但強度是一個不斷降低的過程,即單位GDP碳排放降低,逐漸轉向低碳的過程。山西省和內蒙古緊隨其后,碳排放強度都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這與國家的有關節能減排的政策相悖。

3影響能源消費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3.1晉陜蒙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影響碳排放的因素有很多,為全面且綜合的體現影響碳排放的各個因素,文章從能源強度、能源結構、貿易開放度和FDI依存度四個方面,計算與碳排放總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挖掘出各省份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

3.2各影響因素對晉、陜、蒙地區的影響對山西省來說,影響因素較多,且較均衡,影響力依次是能源強度、FDI依存度、貿易開放度、能源結構。山西省在國家成立初期對礦產資源進行了大力開采(尤其是對煤炭的開采),近些年來由于對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像大氣污染、地下水循環的破壞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等問題[13],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政府開始逐漸抑制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就2017年以來,山西省共關閉了27座煤礦,謀求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適當放緩經濟發展速度,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對生態環境的治理上來。所以,影響山西碳排放的因素雖然多,但影響力逐漸下降。陜西省的影響因素是能源強度、能源結構和貿易開放度,FDI依存度影響較低。陜西省屬于我國西部地區,是一個礦產資源強省和人才資源強省,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人才的吸引力上,都有著極大的優勢。為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2016年8月31日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設立“陜西自貿區”,省會城市西安市更是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和國際型大都市,被賦予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對外貿易活動增強,碳排放總量也越來越大,兩者屬正相關關系。FDI大多集中于高端產業和人文交流方面,所以兩者相關性并不大。影響內蒙古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強度和貿易開放度,能源結構和FDI依存度影響力較低。據統計,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產量超越山西省,成為了中國煤炭產量的首位[14]。內蒙古位于我國北部邊疆地區,人才缺乏,科學技術有限,所以在對能源資源的開采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故而能源強度對碳排放的影響力較大。內蒙古北與蒙古、俄羅斯接壤,為振興內蒙古經濟,國家針對內蒙古的發展現狀做出了一系列適應內蒙古經濟發展的規劃及措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蒙鐵路的全線貫通以及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連接蒙古國草原之路和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不斷打開國家市場,引進外資,以實現共贏的目的,貿易開放度對碳排放的影響逐漸提升。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1)晉陜蒙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碳排放總量在不斷增加,且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家的整體水平。(2)晉陜蒙地區碳排放的重心在山西省與陜西省的交界處并不斷向東北方向移動。碳排放重心的轉移共分為兩個階段,2000—2008年碳排放重心在陜西省境內,且以較快的速度從渭南市向北移動到陜西省與山西和內蒙古的交界處;2008年之后重心持續向東北部轉移,進入山西省,轉移速度逐漸放緩,到2016年,重心一直在山西省西部。(3)能源強度對晉陜蒙地區的碳排放影響力較大,能源結構、貿易開放度和FDI依存度在不同程度上對晉、陜、蒙地區產生了影響。通過對影響碳排放的能源強度、能源結構、貿易開放度和FDI依存度四個方面的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由于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上存在差異,能源強度、能源結構、貿易開放度和FDI依存度對晉陜蒙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

4.2相關建議

資源環境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基礎,人類的生產生活與能源資源息息相關,如何在對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做到既滿足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又做到將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關乎國家的發展大計以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健康發展。(1)適當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提高FDI依存度。FDI依存度對晉陜蒙地區碳排放的影響力較低。FDI(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技術效應、行業結構優化和收入效應對碳排放總量產生正面的影響,通過規模效應、技術效應和高碳產業轉移的方式對碳排放總量產生負面的影響。要充分發揮FDI對投資地區的正面影響,摒除負面影響。培育新動能、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晉陜蒙地區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各自的發展優勢,根據各自的發展特色及優勢,制定適合地區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轉型的速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實現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通過“三北”防護林建設、整治風源、水土保持、濕地保護等重點工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改善小流域氣候,抑制水土流失,實現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3)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保護制度。我國已經將生態補償機制納入《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及國家《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國家政策中,且剛剛開始建立,有待繼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以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手段,以“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為原則,制定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政策法規,征收環境稅,建立對生態修復功能的補償制度。

參考文獻:

[1]郭玉坤,文杰.GDP增長與能源困局[J].四川省情,2005(3):15-17.

[2]趙榮欽,陳志剛,黃賢金,等.南京大學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2012,32(12):1473-1480.

[3]王倩倩,黃賢金,陳志剛,等.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人均碳排放重心移動及原因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5):833-841.

[4]李想,王仲智,蘆惠.江蘇省經濟重心與能源碳排放重心路徑演變分析[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3,8(3):59-64.

[5]劉佳駿,李雪慧,史丹.中國碳排放重心轉移與驅動因素分析[J].財貿經濟,2013(12):112-123.

[6]劉賢趙,高長春,韓用順,等.2008年以來湖南省碳排放重心與經濟發展重心演變及其相關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7,33(9):792-799.

[7]李佳佳.城市空間形態與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強度關系分析———以上海市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2):110-114.

[10]徐建華,岳文澤.近20年來中國人口重心與經濟重心的演變及其對比分析[J].地理科學,2001(5):385-389.

[11]程葉青,王哲野,張守志,葉信岳,姜會明.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J].地理學報,2013,68(10):1418-1431.

[12]藺明華,慕成.晉陜蒙接壤地區煤炭開發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水土持,2005(12):26-28.

[13]錢貴霞,張一品,鄔建國.內蒙古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分解分析[J].技術經濟,2010,29(12):77-84.

作者:溫雪穎1;金良2;郭長治2 單位:1.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內蒙古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婷婷涩六月丁香七月 | 羞羞视频入口网站 |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羞羞视频网页 |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直播 | 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免费 | 黄色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 伍月婷婷| 免费视频精品 | 激情六月婷婷开心丁香开心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六月激情 | 自拍亚洲欧美 | 国产在线视频色综合 |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福利在线 | 亚洲天堂男人网 | 久久久高清国产999尤物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首页 | 伊人久久艹 | 亚洲高清综合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羞羞视频 | 亚洲精品第四页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一区二 | 四虎久久影院 | 亚洲性久久 |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 | 国产乱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在线视频日韩 | 午夜羞羞视频 | 五月婷婷激情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观看 | 最新9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麻豆 | 亚洲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a成人 | 国产最新精品精品视频 |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