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煤田地震勘探靜校正結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能源技術與管理雜志》2015年第二期
1水平基準面的不同選取方法對靜校正結果的影響
水平基準面是地震數據處理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基準面選擇方式,用該基準面校正得到的剖面通常能正確反映地下特征,且使用該基準面進行靜校正原理簡單易于操作,但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勘探區域,基準面的合理選擇比較復雜。在模型中,水平基準面的選擇有三種方案:一是選擇高程稍大于所有炮檢點的高程20m的基準面作為靜校正的固定基準面;二是為了使全局的靜校正盡量小,從而選擇高程位于地表高程最小值與最大值中間的基準面作為參考基準面;三是選擇高程稍小于所有炮檢點的基準面作為靜校正的固定基準面。替換速度仍選擇模型理論速度2600m/s,得到各方案的靜校正結果如下所述。
1.1參考基準面位于地表之上的靜校正結果固定基準面與地表高程及根據初至估算出的高速層頂界面關系如圖3所示。在此靜校正基礎上,對該模型數據進行動校正、疊加及偏移等處理,得到了模型時間剖面如圖4所示。
1.2基準面取地表中間值水平面的靜校正結果同樣在采用該基準面進行靜校正的過程中,固定基準面與地表高程及根據初至估算出的高速層頂界面關系如圖5所示。在該靜校正方案下,無論從單炮還是從共偏移距道集上分析,模型資料的靜校正效果都與基準面為最大處的水平基準面的靜校正效果相同,只是該方案下的靜校正量比上一種方案中的靜校正量大115.4ms。同樣對靜校正后的模型數據進行疊加偏移,得到如圖6所示的剖面。
1.3基準面取最低點處水平面的靜校正結果與其他靜校正方案相同,固定基準面與地表高程及根據初至估算出的高速層頂界面關系如圖7所示。同樣該方案下的靜校正量比第1種方案中的靜校正量大203.8ms。根據方案3進行靜校正后的模型數據進行速度分析及疊加偏移,得到如圖8所示的疊加剖面。
2測試結果分析
通過分析在參考基準面為水平基準面靜校正過程中,根據3個靜校正方案得到如圖4、圖6及圖8所示的疊加剖面,可得到以下結論:(1)因為3個靜校正方案中的基準面不同,故3個疊加剖面中目標層出現的時刻存在整體的偏差;此外,受地形影響,X坐標從900~1400m之間正演的單炮記錄上在淺層時繞射波場與反射波場相互重疊和干涉,從而影響該區域的速度分析及疊加剖面的質量,3個剖面在該區域的剖面從淺層到深層,無論從目標層的形狀還是其能量上講都存在微小的校正效果不佳的問題。(2)從細節及數據處理過程分析,在基準面為水平基準面時,經過對方案3靜校正后的模型數據進行速度分析、疊加及偏移處理時常規參數就可得到如圖8所示的剖面。但對經過方案1與方案2校正后的模型數據進行相應處理時,在多次測試拾取速度及參數的基礎上,得到相對較好的疊加剖面。可見方案三的靜校正結果更有利于速度分析等后續處理。(3)雖然在上述中提到,基準面選擇得低會更有利于地震數據的進一步處理,但是在處理過程中,由于低速帶較薄、目標層較淺,且地表高程變化可達500m,在通過該方案靜校正后,大部分單炮記錄上目標層出現在負時刻上,這又會影響后續CMP道集上的速度分析。基于此,地震數據處理工作者通常會選擇方案1中的基準面作為參考基準面,即滿足“多添少挖”的原則。
3地震資料處理及其效果分析
由于本勘探區為黃土塬、次生黃土塬區,地表及淺層地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典型的梁、卯狀黃土丘陵地貌,地表切割劇烈,溝谷多呈“V”字型,高程變化劇烈,靜校正問題是該區地震數據處理工作的關鍵。根據以往該區地震數據處理經驗及數據分析得到的靜校正參數為:勘探區低速帶速度為950m/s,替換速度為3000m/s,校正的基準面取高程稍大于每束所有炮檢點高程的水平面。單炮的折射靜校正前后對比效果如圖9所示,折射靜校正后的單炮,初至和反射雙曲線光滑、連續,比處理前得到明顯的改善。
4結語
針對西部地區復雜地表條件的特征,采用了不同水平基準面選取技術的對比,從所獲得的資料來看,效果較好。采取該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靜校正的精度,改善資料的信噪比和連續性,突出有效波,更利于資料的解釋和提高成果質量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還可以為類似地區提高處理精度和解釋精度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唐漢平單位: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