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機械工程雙語教學的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雙語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
1.1學生通用英語能力普遍較好,專業英語知識不足早些年,大學生通用英語能力特別是聽力和會話能力較差。目前在校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英語,進入大學之后經過一到兩年大學英語的強化學習,學生通用英語使用能力比10年前的大學生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他們對于日常的英語聽說讀寫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應用能力,但是對于專業英語的掌握不足。這一點可以從課堂教學效果中得到證實。我們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雙語授課時,第一堂課一般采用全英語介紹工程材料的歷史、發展概況以及本課程的主要目的,由于不涉及專業英語知識,大部分學生能夠聽懂并表現出很高的學習興趣。但在隨后的具體章節教學中,由于涉及較多專業英語詞匯,許多學生不能聽懂和理解所講的專業內容。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對所講內容領會不夠,教學效果很差。有學生在課程評語中反映“非常喜歡老師用英語講課,但希望老師能用中文再講解一遍,便于我們理解講課內容”。
1.2學生材料及制備加工領域基礎知識薄弱機械工程材料課程著重闡述“材料的化學成分-加工工藝-組織結構-性能-應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規律。主要內容包括:金屬學基本知識;熱處理基本原理及工藝;機械工程中常用的金屬材料(包括碳鋼、合金鋼、鑄鐵、有色金屬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及有機高分子材料;機械零件選材及工藝路線分析。一方面,該課程涉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力學等多個學科,覆蓋面廣,概念多且抽象,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另一方面,我校機械工程材料是在第4學期開課,對于某些專業(如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本課程前,沒有接觸過金屬材料,特別是金屬加工工藝方面的概念和知識(如鍛造、機加工等),故缺乏基本的感性認識,理論知識也難以消化。
1.3學生對單一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興趣不高機械工程材料是所有機械類和材料類學生都必須修讀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該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強,以往的雙語教學方式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有時使用一些多媒體課件,如圖片和動畫等;而且所有專業的教學示例都一樣,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同時,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沒有得到鍛煉,許多學生反映課程結束仍易出現選材不合理,加工工藝路線安排不合理,不懂工藝和具體操作技術等問題。
1.4課程考試評價體系不合理機械工程材料雙語課程對于初次學習的學生來說,屬于專業覆蓋面寬、知識點多、實踐性強且專業英語詞匯較多的有較大難度的課程。以往采取閉卷全英文考試方式,一方面,這種考試方式重理論和記憶,輕實踐和應用,較難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學生普遍反映考試壓力太大,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這種單一考試評價體系不但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而且不能滿足能力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致使考核評價不準或失實。
2提升機械工程材料雙語教學成效的措施
2.1靈活選擇雙語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能力由于我校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授課時間為40學時,課堂學時比較緊張,因此,我們除了在課堂上創設和營造雙語學習的環境和氛圍,還充分利用課堂外的時間提升雙語教學效果。基于不同專業學生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存在一定的差異,一方面,在雙語教材上選取難易不同的版本,以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對雙語教學的需求。例如,對于材料創新班,學生的素質普遍較高,我們采用英文原版教材(Fundamentals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化學工業出版社,影印版)。而對于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我們則選取難度相對較淺的教材〔機械工程材料(雙語版),齊民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上課前一兩天將下一次課涉及的專業英語詞匯的中英文對照發給學生,并要求他們預習教材中相應的章節。讓所有的學生對下節所講的專業內容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班級合理分配課堂中英文授課的時間。對創新班的學生基本采用全英文授課,只對難點部分作中文解釋。而對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采用三七開原則,即對重點和難點內容主要以中文授課為主,而對于其他部分則采用全英文講解。同時,為了加強學生英語表達能力,我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用英文回答問題,并嘗試選取一些簡單章節,如鑄鐵、陶瓷和高分子等內容,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交流與討論,加強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樣既讓學生真正掌握了課程大綱要求的內容,又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2.2合理調整授課時間,鞏固學生專業知識基礎為了進一步鞏固金屬材料基礎知識,加深學生對材料及制備加工工藝的認知,我們對配套課程的授課時間進行了調整,嘗試加強課堂上學生對材料特別是金屬材料方面知識的了解。例如:針對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對一些常用的金屬加工工藝不了解的情況,將原來安排在第4學期末的金工實習課程提前到學期中第4~7周來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了本課程中一些基本的力學性能參量和微觀結構之后,進行為期4周的金工實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了解金屬各種加工工藝,如車、銑、鉆、磨、鍛壓、焊接和熱處理等。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對各種工藝已有感性認識,普遍反映效果不錯。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我們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圖文并茂,穿插動畫、錄像、典型的設計案例等,打破枯燥的教學模式,營造雙語教學氛圍,使用直觀、可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選取與此專業相關的英文視頻和典型設計案例進行講解,例如:對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盡量選取與汽車相關的典型零件,如汽車齒輪、主軸和氣門,講解這些零件的選材、加工流程及使用范圍。通過選取有針對性的案例,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的認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針對不同專業特點,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開展討論課,如根據工件的服役條件,合理選材并確定相應的熱處理和加工規范等微型課題的討論,可以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透徹理解在滿足零件使用性能的要求下,材料的加工性能和經濟性能起決定作用。這些舉措都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2.4建立健全合理的課程考試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校從2008年開始對本雙語課程進行了課程考試改革,根據課程特點改革純閉卷筆試評價方式,采用閉卷開卷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考試改革嘗試。機械工程材料雙語課程中大部分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重要專業英語詞匯要求學生必須熟記,因此進行閉卷考試,以有效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能力。閉卷部分采用全英文出題(占筆試總成績的70%),題型包括填空題、選擇題、是非題和問答題,只要求學生對填空題用英文作答,其他題用中文回答,以減輕學生復習的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本課程中另外一部分實踐性比較強、屬綜合分析、實際應用的知識(如典型機械零件的選材等)改為開卷考試(占筆試總成績的30%),中文出題中文作答,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對本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也可以減輕學生考試的精神壓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還嘗試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使其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同時,加大平時成績包含的范圍,由原來的出勤記錄,擴大到現在的出勤、課堂討論成績、隨堂測驗成績和課堂表現等。課堂討論主要是教學大綱中涉及的一些簡單內容以及一些教學大綱中不包括的更深入的內容,將學生分組,每組集體討論完成一個題目,寫成報告,然后做出PPT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和教師根據報告的質量和講課情況,給出成績。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擴展和加深學習的內容。
3結束語
雙語教學是我國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隨著機械工程材料雙語教學不斷推進,范圍不斷擴大,必然還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際問題,采用針對性的措施,才能使學生和教師在雙語教學中真正獲益。
作者:袁斌曾美琴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