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創新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相對于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過程中具有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低噪聲等優勢,能有效地緩解甚至根除汽車產業發展與交通污染治理之間的矛盾。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突破口,新能源汽車代表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并有望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因此,其一經提出就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積極響應。可以說,新能源汽車概念的提出和技術的發展為全球汽車工業劃定了一條全新的起跑線,為發展中國家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良好契機。對于處于經濟發展轉型關鍵時期的我國而言,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僅是治理交通污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提高我國科技創新實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制約因素
圍繞汽車產業發展和交通污染治理的需要,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于2012年7月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以下簡稱《發展規劃》)。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向前推進,其在治理交通污染方面的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然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并非是一帆風順的。據有關統計,2012年全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僅為12791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1375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1416輛,距離《發展規劃》設立的201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50萬輛、2020年累計產銷量500萬輛的目標相距甚遠。總體來看,盡管發展新能源汽車將有利于緩解交通污染治理壓力,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制約了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其在交通污染治理方面作用的充分發揮。
1技術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新能源汽車涉及能源、材料、機械、物理、化學、電氣、電子控制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具有技術集成度高的特點,任何一個環節的技術問題都有可能影響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性能。因此,加強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對于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至關重要。盡管我國早從“九五”時期就開始著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并取得了較大進展,甚至在部分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總體而言,我國新能源汽車現有技術水平與規模化應用與推廣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仍面臨諸多技術瓶頸,電機驅動效率低、電池充電時間長、生產成本高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2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和推廣需要充電站、能源補給站、維修服務站相應的基礎設施與之相配套。由于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表現出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具有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不確定性高的特點,各利益相關方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并不高,再加之相關技術和建設標準的缺乏,使得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在近期內更是難以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給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帶來了很大不便,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使得新能源汽車大范圍推廣受到了很大限制。
3相關政策配套有待完善
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應對能源危機和環境壓力的戰略選擇,單純依靠企業力量的推動顯然不夠,此時,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消費補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將發揮重要作用,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甚至成為影響本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水平和推進速度的關鍵因素。從這個層面來說,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是一國汽車工業和科技實力的體現,同時也是對各國相關政策水平的考驗。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應用。然而,現有的政策措施相對于《發展規劃》要求實現的目標仍存在不夠配套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新能源汽車相關安全法規、技術標準及市場準入條件等有待建立和明確;第二,財政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創新路徑
1創新理念,完善發展戰略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影響著我國汽車產業的走向,同時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發展總體戰略。充分考慮相關技術和市場發展的當前特征與發展趨勢,兼顧關鍵技術、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基礎設施的研發和建設,合理設定各階段發展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加強政策的穩定性,確保近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的有效銜接,避免重復投資和建設,進而實現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有序推進。
2創新科技,突破技術瓶頸
新能源汽車目前的價格遠高于傳統汽車,影響了市場競爭力。而新能源汽車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將有助于改變這種局勢,引發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優勢對比的變化,使自身獲得發展的更大可能。具體說來,應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現狀,在《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搭建技術創新平臺,發展產業技術聯盟,促進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間的合作,優化技術、資金、人才、信息等資源的配置,依托國家“863”、“973”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加強共性技術和關鍵材料的研發,實現核心技術瓶頸的突破。
3創新制度,完善配套政策
對于創新程度高、綜合性強的新能源汽車而言,僅靠單項政策的支持,難以形成整體推進和協同發展的局面,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具體說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快新能源汽車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以立法的形式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民眾等利益相關方的權責利,保障國家政策、發展戰略的落實;第二,加緊制定和完善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標準,適當提高汽車排放和燃油效率標準,爭取盡早形成規范、完善的技術法規體系;第三,加強財稅、金融政策創新,結合新能源汽車產品認證制度,采取科研投入、政府采購、稅制改革、消費補貼、金融創新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相關政策對于傳統汽車的反向抑制作用和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正向激勵作用,引導和鼓勵汽車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向新能源汽車轉變。
4創新管理,營造良好環境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技術研發、產品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環節,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眾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亟待進行管理創新。具體說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盡快建立起有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和產品相關管理制度,規范新能源汽車行業管理;第二,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的實際需要,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示范項目或行動計劃,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廣泛試驗和探索不同的技術方案、商業推廣模式和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不斷完善產品技術、質量、工藝和運營模式,優化政策配套措施,并對經過實踐檢驗的相對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加以推廣;第三,建立以綠色GDP為核心的政府績效考核與監督機制,開展低碳教育和新能源汽車知識宣傳,發展新能源汽車行業協會,提高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眾選擇新能源汽車的自覺性,形成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社會環境。
本文作者:張貴群、張欣、周利武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周利武系保險職業學院培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