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石油化工學院科學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加強課程建設
要贏得石油化工學院的跨越式發展,必須依靠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克服影響發展的主要障礙,注重在“理念、體制、機制”上的大膽創新,深化以教育教學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研究探索校企合作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及專業能力考試標準。各主體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主干專業課程標準開發及專業能力考試標準開發均由校企合作完成,實現企業專家與職業院校合作進行課程建設。優化由專業帶頭人、豐富企業經驗骨干教師、課程開發專家和企業現場專家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以職業崗位標準要求為邏輯起點,遵循教育認知規律,進一步完善基于產品(服務)形成過程系統化為主要改革方式的專業課程結構體系,確保學生的知識、技能、素質得到充分的內化、融合。各課程開發團隊要加大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的力度,根據行業、企業標準和崗位職責要求,以實際產品、項目、任務、案例為載體,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及專業能力考核標準。
二、改革教學方法
要培養適應新技術、新工藝要求的實用人才,必須以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堅持“教、學、做”合一教學原則,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探索和實施任務驅動法、案例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法等多種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全面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方案,使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將理論知識融于實踐教學之中,實現“知”與“行”之間的協調統一。要深入探索和完善教學過程評價體系,使過程評價更加科學合理。注重在職場或模擬職場中進行教學及考核評估。要實行課堂與實習一體化的靈活教學方式,推行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行業企業專家講授的制度,使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高度吻合。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專業課程教學工作。與企業之間積極開展“訂單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三、探索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職業教育要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最重要的工作是探索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辦學制度保障,豐富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辦學內涵,形成校企良好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實現這一目標,具體要做到:一是在辦學的運行過程中要逐步形成“校企一體、共同育人、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的運行機制;二是辦學要為行業的發展服務,要成為行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中心、企業員工的培訓中心和應用技術研發中心;三是要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企業與企業、學校與學校、學院與行業在合作過程的搭橋、協調作用,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要不斷創新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繼續探索校企合作方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不斷提高行業指導的有效性、企業參與的驅動性和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以省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為載體,深入研究工學結合在運行機制中存在的政策缺失、機制瓶頸和操作障礙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設措施。筆者計劃從以下幾點開展工作:
(一)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和溝通積極組織開展學院與企業間各項活動,如舉辦1次年會;組織1-2次合作企業與我院教師共同參與的教學、科研與項目合作活動;在學院網站企業各類技能型專門人才需求報告,舉辦人才供需見面會等等。
(二)設立校企合作專項經費石油化工學院將設立校企合作專項經費,主要用于年會、成員單位聯絡、網站建設、院內刊物以及其他活動開展納入我院年度財務預算。
(三)建設信息化平臺以石油化工學院網站和刊物為主要平臺,推進信息化建設。網站公布相關信息,及時反映行業、企業、成員單位的動態,并開辟網上論壇;學院已經創辦了刊物《巴州化工職教通訊》,每季度一期,及時交流情況,研究問題,引導企業與學院的健康發展;加強聯絡員隊伍建設,建立企業與我院的信息流通渠道,促進校企共生發展,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四)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根據學院章程,合作企業都是職業院校的實習實訓基地,企業接受相關專業的成員學校學生實習實訓。成員企業作為合作范圍內實習實訓基地,必要時可以統籌協調,滿足學院學生校外實習實訓需要。多元主體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在石油化工學院建立的中試實訓室—甲苯歧化實訓室進行試點。爭取創辦“校中廠”。在校辦廠中實行企業化管理運營,由石油化工學院運作經營或與企業合作經營,把其建成校企合作運行實體;同時建設“廠中校”和校外實訓基地。按巴州化工產業區域分布特點,采取校企共建共管模式,分別在知名企業深度合作,建設4至5個“廠中校”,探索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五)實現企業與系部教師互培互聘加強教師隊伍培養培訓,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培訓教師的長效機制。教師要把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和自身頂崗實踐有機結合,輪流安排專業教師作為學生實習實訓的帶隊教師,一方面能指導并幫助學生培養職業崗位技能,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實操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時,派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去參與技術服務或現場鍛煉。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服務活動和現場鍛煉時間年均不少于30天。聘請企業一線技術專家承擔我院教學任務,要在企業聘任一批兼職教師,建立兼職教師管理制度,實施兼職教師的動態管理。
(六)其他教學資源共享合作企業與石油化工共享校企共同開發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學案例等教學資源。專業和課程建設過程中可以共同邀請相關企業專家參與,共同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并統一執行。教學課件可以掛在石油化工學院網頁,供學校教師觀摩。建立院系之間學分互認制度。
(七)構建校企共同參與的多主體質量評價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制訂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建立以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質量評價體系,邀請合作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校企合作制定相關專業技能抽查標準,爭取讓學生在自治區級專業技能抽查中成績優秀。
(八)形成校企合作推進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推進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石油化工學院主體專業畢業生在合作企業的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和滿意率。
(九)建立高效有序的運行體制機制校企合作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要健全組織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在原有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兩個機構:校企合作辦公室和專業建設指導小組,進一步完善石油化工院運行體制機制。要保障校企合作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運行,必須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石油化工學院校企合作管理辦法》、《石油化工學院校企共建專業條例》、《石油化工學院教師互培互聘管理辦法》、《石油化工學院學分互認暫行規定》、《石油化工學院資源共建共享條例》等管理文件,構建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四、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全面開展社會服務
石油化工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行業發展取得的任何成就都離不開基礎化學學科的繁榮與發展,都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持。要適應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必須依托項目為載體,建立“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構建一個運行機制靈活,高效、優質、特色鮮明的社會服務體系,有利于化工行業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融合,也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我們要立足于化工行業,不斷優化并拓寬社會服務內涵,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主要搭建兩大社會服務平臺,即:技術服務平臺、技能培訓與鑒定平臺。
(一)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選派教師組建技術服務團隊到化工及相關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生產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同時我們校企合作爭取申報省級或國家級科研課題,邀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完善技術開發與咨詢服務中心運行管理制度,采取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石油化工學院技術開發與咨詢服務中心的功能,為企業、社會提供更優的技術服務。改造、優化學校現有專業實驗實訓室,使學院專業實驗實訓室在服務自身教學的同時,滿足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的需求。
(二)技能培訓與鑒定平臺建設石油化工學院將努力爭取高技能人才培訓、企業自主培訓等多個培訓項目。要加強與巴州石化行辦和政府職能部門的溝通,積極申請更多新的政府資助培訓項目;要加強培訓市場需求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爭取更多的企業自主培訓項目;要制訂技能鑒定規劃,加強協調合作,充分發揮學院現有職業資格鑒定與培訓資源作用,爭取職業技能鑒定或職業資格考試項目的專業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主體專業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100%。總之,石油化工學院要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薛平單位:巴音學院石油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