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技術實踐的系統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系統科學學報》2015年第四期
作為關注“此岸世界”的哲學家,馬克思將技術理解為一種活動過程,是“活的技術”而非“單純的死技術”,將技術活動作為具有獨特結構和功能的開放的、不斷發展的系統進行研究。以人的實踐活動為中心,揭示了技術實踐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展示了技術實踐漫長的發展史和深刻的人性根源。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手段、活動方式和認知方式的技術實踐關涉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具有結構性、整體性和開放性的特征。
1技術實踐的基本功能
技術實踐作為有自身結構和層次的系統,具有獨特的功能。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就在于他具有能動的創造力,人用人的尺度把主體的目的、力量、潛力、創造力外化為實實在在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同時,人在這一過程中也獲得了對外部的認識,達到了對世界的認知。即技術實踐同時具有認識功能和改造功能。一方面,人們通過技術實踐使主觀與客觀達成統一,獲得對客觀世界及自身的認識。另一方面,人們在技術實踐中按自身的目的改造環境獲得物質需要的滿足,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改造自身、提升自身。技術實踐即是認識世界的活動,也是改造世界的活動。技術實踐的第一個功能就是認識世界。人們對生存其中的世界及自身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實踐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即使在科學成為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的近代,技術實踐仍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改變世界”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因此,首先要認識世界才能完成改變世界的任務。
“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和基本的。”在前資本主義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里,人類從懵懂中探索前行,逐步獲得對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認識,這些認識是在技術實踐中獲得并積累的經驗性知識,是從“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雖然在某些領域做到了“知而后行”,但真正進入科學認識的階段是在近代科學發展之后。早期的原始宗教、巫術和神話也是人類對自然的一種解釋,雖然它反映的是人們對自然的粗淺認識,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科學的因素,如,占星術之于天文學,煉金術之于冶煉技術等等。對自然和神靈崇拜的根源是人類實踐能力的低下,人們無法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只能交給神靈決定。到了資本主義階段,這種對自然的崇拜隨著人類技術實踐能力的提高被徹底打破了。“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決。”技術實踐增強了主體的認識能力,擴大了主體的認識范圍,是人類對外部世界認識的源泉,人類的認識發展史和科學技術發展史都印證了這一點。原始人的意識、思維和語言是人類集體勞動的產物,在制造和使用石器、弓箭等工具的過程中,不單開始了對自然的改造,也開始了發現自然的進程。人們逐漸懂得了原料質料的性質、用途與形狀的關系;在狩獵過程中了解了動物的習性,學到了馴化的方法,開始了原始畜牧業;在采集果實的過程中,認識到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播種與收獲,開始了原始農業。隨著認識主體所擁有的改造能力的變化即技術實踐能力的增強,人的認識活動不再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而是對本質的揭示。技術實踐創造了人和人的認識,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客觀事物在生產勞動中進入人的認識領域,成為認識的對象。在技術實踐的過程中,產生了認識自然和人類自身的需要。技術實踐不僅使人獲得了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也使人獲得了對自身的認識,人類在技術實踐的過程中,完成了經驗知識的積累,實現了對對象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過程。因此,技術實踐是人類認知的基本形式,是自然科學的現實基礎。
除了認識世界,技術實踐還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活動。“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無論這種活動的產物表現為食物、衣物、住房,還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是人類創造性活動的結果,“人具有一種自己創造自己的特性,他有能力根據自己的目的來使自己完善化”。技術實踐伴隨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作為與其他生物相區別的理性生命特有的活動,技術實踐不僅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改造,也體現了人對自身的改造。人類雖沒有某些生物的特殊器官和本能,“他既沒有利爪也沒有尖牙,因而(除理性之外)他沒有任何武器,”這種理性使人具有了一種將能力投向明智地改造自然的活動的能力,即人能夠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能力。人“不斷以新的方式應用于新的越來越復雜的動作,……以致像施魔法一樣造就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樂。”技術實踐包括改造自然、摹仿自然的活動,也包括創造自然中不存在的東西的活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都參與的過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人按照自身的協調來引起、調節和控制自身和自然之間的物質反映,……通過這樣作用于外部世界和改變它,人同時也改變了他自身的自然。他開發了自身沉睡的力量,并迫使它們按照自己的指揮而行動。”
人類原初的技術實踐就體現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中,并已經將技術融進了取自自然的第一份食物之中,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技術實踐能力就很難與大自然相處并使自己生存下來。“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即使是為了獲得一根棍子,也需要以創造性的活動為前提。人雖然不能絕對地控制物質的生產,但如果自然所提供的物質沒能達到要求,人類就會啟動另一種與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完全不同的活動———創造性的活動,生產自然界中找不到或不易找到的東西,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的創造性活動使人在一定限度內,能夠方便地獲取人類需要而自然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這種智力達到改造。”[9]人的能動的創造性活動(技術實踐)不僅創造了人本身,也創造了“一切財富”。在這種創造性活動中,人確立了自身,發展了人的社會關系,擴大了交往。同時技術實踐的發展提高了勞動效率,節約了勞動時間,增加了社會成員的自由支配時間,自由時間的增加為個人在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技術實踐的歷史性
技術實踐作為有獨特結構和功能的系統,從橫向看,總是與一定時期的社會發展形態相關聯,展現了技術實踐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從縱向看,技術實踐的演進與人類社會的演進相一致,展現了技術實踐發展的連貫性和延續性。技術實踐的變化、發展是在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其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對技術實踐歷史演進的分析必須從內史和外史兩個角度理解,因此,技術實踐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其開放性就體現在它的歷史性之中。首先,人的歷史性決定了技術實踐的歷史性。對歷史的分析不僅能夠展現發展的軌跡,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現實。因此,歷史就是“現實的人”活動的歷史。“人的歷史性”或者人的生存實踐活動的歷史性作為技術實踐的解釋原則,首先體現為人的需要的歷史性和人的活動的歷史性。“人是世界上最奇異的存在:人創造了人自己,人創造了人的世界;人永遠創造著自己,人永遠創造著人的世界;人永遠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世界永遠是未完成的存在。”
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有生命的個體存在,首先需要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這是人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必須進行的活動。在馬克思看來,有生命的個人存在首先要維持“肉體生存”,而為了維持人的“肉體生存”就必須從自然界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11]技術對自然的改造可以確保在各種情況下需求都得到滿足,但事實上技術并不僅限于滿足這類需求,人類歷史的第一個需求滿足之后,新的需求又不斷產生,“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會引起滿足這些需要的新的技術實踐。人的需要是技術實踐的動力,技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又改變著“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促成了“現實的人”的發展。“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3]人是全部活動的基礎。因此,對現實人及其活動歷史性的分析就成為分析技術實踐歷史性的起點。技術是人生存的主要手段和適應性工具,也是認識自己、改造環境、滿足自己渴求的現實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歷史性的展現。“實踐活動之所以生成人和人的世界,就是因為它本身也是一個生成者的活動。這是一個生成的循環。”[14]歷史存在于人的活動中,歷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動。人與歷史、人與自然的統一是在人的現實活動中得到實現的。“正如一切自然物必須形成一樣,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但歷史對人來說是被認識到的歷史,因而它作為形成過程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形成過程。歷史是人的真正自然史。”[15]歷史是建立在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基礎上的。其次,技術實踐的歷史性除了體現為主體的歷史性之外,還體現為技術實踐主體所處的特定社會環境、生產力水平等條件的歷史性。技術實踐只能是一定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反映,“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
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能借助簡單的工具滿足生存的需要,人類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自然條件,對自然條件的占有是勞動的前提;人類社會生產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機器化的大工業生產的轉變,打破了原有的生產、生活模式,使人類在極大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的束縛。人類的技術實踐不斷擴展,技術的強大的功用在工業生產中得到突出的表現。在馬克思看來,從工業背景中凸顯出的技術一方面是人的解放的手段,技術的發展使人的解放成為可能;另一方面,資本主導下的技術直接導致人的非人化發展。“工人的活動也不是他自主的活動。他的活動屬于別人,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17]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技術沒有達成人的解放,只有在揚棄了“異化”的共產主義社會,技術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解放。
3技術實踐以人為主導的結構性
技術實踐的構成要素既包括人、人的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及作為媒介的工具等實體性要素,也包括知識、技能等要素。這些要素在活動中通過各種關系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層次和功能的系統。在技術實踐的結構中,各個要素處于不同層次,相互關聯,結成各種關系。在眾多要素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是技術實踐的主體。在現代社會,人們談到“技術”首先想到的就是技術的工具性、效用性。但正如休謨所指出的,任何一個學科最終都要回到人性。無論何種技術都依靠于人,都在人的認識范圍內,并依據人的判斷。“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同時,技術實踐本身所具有的繼承性與創新性也確證了人的主導地位。在原初意義上,自然界是人類存在的條件,即使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這種對自然的依賴仍然存在。“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19]自然是人的活動的對象,它在人的活動中獲得確證其價值,是“人化的自然”。自然不再是被排除于人類活動之外的,與人分離的抽象物,而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具體的、現實的存在。人類在技術活動中改造自然,自然在這種活動中獲得價值。“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而在這一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是由人控制、調整的。主體的創造性活動是物的潛在價值的現實化,即只有通過人的活動,物的價值才能夠實現。人作為可以為自然和自身立法的存在,其活動與動物的活動的區別就在于人的活動是能動的、是在理性指導下的創造性活動。“誠然,動物也生產。但是,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
這是人的主導地位得以確證的根本原因。只有具有理性能力的人才能夠成為歷史的創造者。人“為自然立法”的前提是人高于自然,并有能力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人的理性和創造性正是人高于其他物種的表現,這種特性使人能夠自己創造自己,并根據自己的目的使自身更完善。“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技術實踐不僅創造了人生存的環境,也創造了人自身,“開發了自身沉睡的力量,并迫使它們按照自己的指揮而行動。”最初體現為人的以生存為目的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這種活動也就是人類最初的技術實踐活動。“勞動創造了人”闡明了技術實踐對于人的意義,這種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技術實踐增強了主體的認識和改造的能力,擴大了主體的活動范圍,人類的認識發展史和科學技術發展史都印證了這一點。隨著人的技術能力的不斷增強,人的主體地位得以確認,自我意識被喚醒。從發展的過程看,人的創造性活動(技術實踐)就是社會發展的過程,人是活動的“劇作者”也是活動的“劇中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在人的現實活動中展開的。人是社會的主體,離開了人和人類的活動,社會也就無法存在。在人的這種創造性活動(技術實踐)中,不僅人的能力得到發展,而且人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種活動既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也包括改造社會、變革社會關系、改造人自身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人的潛能得到發揮,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了發展。在人的創造性活動(技術實踐)中深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使人的社會關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總之,人作為理性能力的擁有者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按照自身既定的目的改造環境、創造財富,同時也不斷完善自身,因此,人的發展與創造性活動(技術實踐)的發展是在同一歷史過程中實現的,人始終是這一過程的主導。
作者:張曉紅 王文慧 單位:東北大學 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