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的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世紀里,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進行,教材也進行了改革,現行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學大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現行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學大綱既強調理論知識的基礎性,又關注知識的時代性;在適當降低了部分內容的深度和難度的同時,也適當拓寬了知識的廣度。第二,加強了實驗教學環節。例如現行大綱規定了8學時的實驗環節(占總課時的1/5);又例如課堂演示實驗,則盡量改成隨堂實驗,以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實驗中,并且鼓勵學生課外多做實驗。第三,增加了控制理論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課題研究的重點不在于某一項具體知識點的學習,而是主要培養學生依據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收集和處理得到的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第四,強調控制工程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實際問題,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五,關注學生的發展。現行機械工程控制基礎大綱改變了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而且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思考、勤于探究的良性學習方式。
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一)學科要求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編制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方向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綜合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以此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好扎實的基礎。要體現出科學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教材既要為全體學生提供必要的發展的共同基礎,又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不同的發展方向。教材要體現基礎性與現代化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科學與技術的統一。既要關注基本理論的闡述,又要體現出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教材要促進學生轉變學習的方式,要突出科學探究、專題研究調查、互相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教材要促進學生評價方式的改革,要體現出目標評價與過程評價的統一、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的統一、診斷性評價與選擇性評價的統一,要有利于全體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要對教材的結構進行再認識:控制論學科的邏輯結構并不一定是教材結構體系,要體現出控制論學科邏輯結構和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的結合和統一,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安排教材的內容順序和難度層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其一,教材的內容太多,實驗探究太多,規定課時不夠;其二,教材中的某些實際問題的應用介紹相對較少,由于知識點內容基本是上世紀初期
的經典控制理論,致使介紹的實例與現在的現實生活脫節,使學生很難理解;其三,教材是供高校本科生使用的,而且書中缺乏啟發式的設問,課后所配置的練習題的數量相對較少;其四,教材中超大綱所要求的部分內容沒有明顯標記出來。
(三)解決辦法
教材中的某些實際問題的應用應該成為基礎知識的組成部分,教材中聯系實際的部分應該強調其中所蘊含的控制原理。并且要以學生能夠輕松接受的形式,講述某些生活實際中所蘊含的控制原理,介紹與控制論有緊密聯系的最近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教材中聯系實際的例子應該盡量具有現代化的氣息。第一,教材應分為必修和必修加限定選修兩部分內容,將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分成基礎層次和提高層次。基礎層次包括課本中所列知識的內容,并且能夠在有關問題的練習題中識別和直接使用;提高層次是在基礎層次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具體含義,并且能夠用來分析并解決實際工程控制問題,所要求的知識點是較重要的概念與規律。第二,應注重控制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最新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聯系。第三,應注重結論的過程,即將以往的只重視結論的學習轉變為更加注重學習過程的學習,做到“授人以漁”。第四,應注重控制理論思想的研究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的運用。第五,在新教材的實驗教學中,應提倡將演示實驗盡可能轉化為隨堂實驗,并且倡導學生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探索、研究性的實驗。基于以上5點改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開拓思維、視野。新教材給學生留出了自我思考、科學探究和自我開拓的空間,而且鼓勵學生主動、獨立地探索問題。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研究技能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結論
1.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是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師教
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具和助手。依據手中的教材,教師可以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選擇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評價教學效果,教材對每一名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影響可以說是直接的、長遠的、且不可代替的。教材是教師備課、上課、開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的基礎和支撐。
2.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是將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不能缺少的中介,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情境。正是因為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對教學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因此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教材的編制和設計是一個實踐性和理論性很強的系統的巨大工程,教材的編制與設計需要不斷改進和發展。
作者:孫建偉韓連英關英俊單位:長春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