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工程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實施過程
1.改革教學模式,創建有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業工程課程工農結合多元化教學體系。結合我國國情,特別是南方社會經濟與農業發展需求,以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切入點,形成了一套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工學與農學、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突出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的農業工程課工農結合課程教學體系。
2.基于主動學習和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元化改革與實踐,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制作農業工程概論多媒體課件,開發教學資源網站,網站提供了與本課程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料,形式多樣,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及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積極推行雙語教學,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英文版多媒體課件中。從教師全面講授向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轉變,教學運行過程中,采用新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即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實現課堂文本、循序成圖、視頻的同步教學、課程設計、綜合性實驗、現場教學、案例分析,一般內容學生自學等方式,啟發式、討論式授課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和科研訓練基地建設。為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建立了與廣西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廣西農機研究院、廣西農業職業學院與廣西農科院現代農業技術中心等單位長期的校外實習和科研訓練基地。根據實踐基地的特點、分布、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形成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與實踐等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多元化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條件。
4.提出依靠創業型人才解決“三農”問題的觀點。“三農”發展需要科技人才,但按照傳統的培養模式培養的大學生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創業型人才。只有依靠創業型人才,才能帶動廣大農民克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大力發展智力農業、精細農業、信息農業、生態農業等,推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研究全程綜合性的考核方式。建立能力考核與知識考核并重,平時考核與期終考核相結合的課程考核體系,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情況。研究與實踐多形式、分階段的考試方式,改變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將“一卷定終身”的評價方法,轉變為全過程綜合性的評估模式。
二、教學探索與實踐的培養
目標及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優化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深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工農結合多元改革,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習,實現學習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動性強的培養目標:
1.以農業工程技術和南方特色農作物、動物生產過程的工程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具有廣西熱帶亞熱帶地區農業生產特色。
2.充分發揮地方綜合性大學工農結合多學科優勢,科教相長,學研產相結合,及時地將課程教師的科研成果和在農業生產推廣示范中的新技術、新機具融合到教學中。
3.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索自主學習與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注重農機與農藝、工程與生物技術相結合。任務合作自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交替使用,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培養目標。構建地方綜合性大學交叉性、復合型、重素質、強實踐的農業工程課程工農結合多元化結構體系。根據農業工程類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以工程技術為背景,以農業生產工藝為主線,將動植物的生物學特點與行為習性、生物環境需求、工業化生產工程配套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重素質、強實踐、交叉性、復合型的多元課程結構體系。即:①重素質:注重農業工業化生產的工程化素質與能力的培養;②強實踐:以實踐環節為重要的教學擴展手段;③交叉性:將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將動物生產與植物生產有機結合;④復合型:以動植物的生產工藝模式為主線,從滿足動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習性需求出發,整合好新型工業化生產的環境、設施設備等工程配套技術。
辦學特色鮮明,建設成果顯著:1999年立項作為廣西大學的重點專業進行建設,經過“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不斷改革和建設,分別于2007、2012年被評為廣西優質專業。近年來,本專業教師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地廳級項目25項,獲廣西省級科研成果獎2次,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次,全國教學成果獎2次,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次。在各種學術刊物196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三大索引收錄40多篇。人才培養質量好,社會評價高:“十一五”以來,本專業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對農業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特點,開展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學生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分別為100%、100%和95.65%。本專業教學體系鮮明,教學效果好,培養質量高,學生評價好,適應社會的需求。
作者:黃亦其黎培輝周清黃惠蘭楊堅李巖舟單位: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