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山法側穿建筑物的地鐵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主要工序施工控制要點
1.1袖閥管施工6層居民樓對左線隧道的影響長度為97m,袖閥管注漿采用后退式深孔注漿,每循環施作長度為12m,開挖10m,留2m作為下一循環施工的止漿巖盤,共10個循環。1)施作止漿墻。先在掌子面打設長2m梅花布置的32@1.5m×1.5m砂漿錨管,掛雙層6.5@150mm×150mm網片,噴射200mm厚C25混凝土。2)鉆孔。鉆孔施工采用ZDY-1500型鉆機,成孔直徑110mm。孔位在掌子面上布置間距為200mm×200mm,梅花形布置。第一排孔沿開挖輪廓線下335mm布置,與水平方向的仰角為35°,后面8排的仰角依次減小至5°,詳見圖2,圖3。3)插入袖閥管。成孔后拔出內鉆桿,將袖閥管插入孔內,袖閥管末端用錐形堵頭封好,防止管內被流砂堵塞。插入袖閥管時應保持袖閥管位于鉆孔的中心,以便灌注套殼料時將袖閥管包裹均勻。由于是仰角注漿,下袖閥管時將同長度的6分塑料管一同下入孔內,作為排氣管,在孔口預埋長約500mm的帶閥注套殼料導管。袖閥管下到位后將袖閥管、注套殼料管及排氣管管口套好保護帽,用速凝砂漿封堵孔口。4)套殼料拌合及灌注。為保證套殼料盡快達到強度,進行袖閥管注漿。根據實驗結果,其配合比為:普通硅酸鹽水泥∶膨潤土∶水=2∶1∶4。套殼料灌注為鉆一孔注一孔,防止發生塌孔和埋管。將配制好的套殼料從套殼料導管壓入,待排氣管開始溢漿,說明孔內套殼料已經注滿,即可封堵排氣管。為保證套殼料的密實,當灌注壓力達到0.2MPa,持壓5s~10s再停止灌漿,關閉注漿閥門。5)深孔注漿。a.注漿設備及材料。注漿設備采用KBY-50/70型雙液注漿泵,注漿材料選擇關系到注漿的成敗和工程造價。根據圖1,注漿管前端位于粉細砂層,后端位于粉質粘土層,所以根據地質情況,粉細砂層注改性水玻璃,其余部位注單液水泥漿,漿液配比通過現場試驗確定。b.注漿施工參數。注漿施工參數要根據地層實際情況進行試驗確認,并在現場施工中不斷完善調整,注漿過程中,結合注漿壓力變化情況,現場動態調整優化注漿參數。根據以往工程驗,結合粉砂、粘土、粉質粘土地層特性,預設定注漿參數見表1。c.注漿施工流程。待套殼料達到一定強度后開始注漿。注漿按照從外向內、從上向下、從無水到有水的順序進行。為防止串漿,采用跳孔注漿的方式進行。注漿施工工藝流程見圖4。
1.2洞身開挖及初期支護施工拱部左側90°范圍內的超前小導管,預注漿加固地層;開挖上導洞拱部土體,保留核心土,架立拱部格柵鋼架,掛鋼筋網,打42鎖腳錨管,噴射混凝土;開挖核心土,架立格柵鋼架,掛鋼筋網,打42鎖腳錨管,安裝臨時仰拱工字鋼及連接筋和網片,噴射混凝土,使上導洞及時封閉成環。開挖下導洞土體,架立格柵鋼架,掛鋼筋網,噴射混凝土,封閉成環。上下導洞之間距離控制在10m左右,如圖5,圖6所示。
2監控量測方案
隧道側穿居民樓段施工設計建筑物沉降控制標準為15mm,監控量測在此段施工過程中尤為重要。施工過程中監測組將每日的沉降及變形數據及時采集整理并反饋。在側穿居民樓施工過程中需進行的常規監測主要有:建筑物沉降、傾斜、地表沉降、隧道拱頂下沉及水平收斂等。各種觀測數據相互印證,確保監測結果的可靠性,為合理確定施工參數提供依據,達到反饋指導施工的目的。
2.1監測值控制指標1)各主要項目監測值控制指標見表2。2)預警分級。a.黃色監測預警:“雙控”指標均超過監控量測控制值的70%時,或雙控指標之一超過監控量測控制值的85%時。b.橙色監測預警:“雙控”指標均超過監控量測控制值的85%時,或雙控指標之一超過監控量測控制值時。c.紅色監測預警:“雙控”指標均超過監控量測控制值或實測變化速率出現急劇增長時。
2.2測點布置觀測點類型和數量的確定結合本工程性質、地質條件、設計要求、施工特點等因素綜合考慮,全面反映被監測對象的工作狀態。
2.2.1建筑物沉降點布設按第三方監測及設計會簽布點圖和施工監測設計圖紙結合現場布置。測點布設的原則為:建(構)筑物的四角、拐角處及沿外墻每10m~20m處或每隔2根~3根柱基上;高低懸殊或新舊建(構)筑物連接處、伸縮縫、沉降縫和不同埋深基礎的兩側;框架(排架)結構的主要柱基或縱橫軸線上。基于以上原則,6層居民樓的沉降測點如圖7所示。
2.2.2拱頂沉降及凈空收斂點根據施工監控量測圖紙,隧道縱向每5m布置1個監測斷面,每斷面設3個觀測點,要求拱頂下沉觀測點與隧道凈空收斂觀測點布置在同一斷面里程上。
2.3監測數據分析選取測點JCJ-08和JCJ-03的監測數據代表建筑物沉降進行分析,選取測點JCJ-08相對應位置的拱頂沉降點與隧道凈空收斂點的監測數據代表拱頂沉降和凈空收斂進行分析,監測數據見圖8~圖10。通過圖8可以看出,建筑物整體變形較為穩定,最終沉降量為13.2mm,變形較大階段主要集中在初支施工過程中,初支完成后,建筑物沉降基本趨于穩定。兩監測點的差異沉降約為5mm,小于設計要求的8mm。從圖9中可以看出,拱頂沉降總體較小,最終沉降量為5.2mm,變形較穩定,變形較大階段主要集中在初支施工過程中,初支完成后,拱頂沉降趨于穩定。從圖10中可以看出,隧道凈空收斂最大值為3.5mm,變形較穩定,變形較大階段主要集中在初支施工過程中,初支完成后,拱頂沉降趨于穩定。
3結語
隧道側穿6層居民樓范圍共97m,75d下穿通過,建筑物最大沉降控制在設計要求以內,深孔注漿效果和“注挖”工序銜接緊密是關鍵。深孔注漿要確保成孔、下管、注套殼料各項工序銜接緊密,防止塌孔影響注漿效果。注漿時間的把握也尤為重要,過早容易串漿,過晚套殼料難以劈開。開挖工藝重點控制進尺、格柵安裝、噴混質量和回填注漿,要真正做到“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
作者:李薇李宏安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