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路交通現代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前言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使用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匯,其基本定義可以表述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思想,意味著觀念的轉變;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方向,意味著規劃和目標的修正;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宣言,意味著具體行動中的計劃和貫徹。
回顧道路交通工程發展的歷史,呈現出一種人的認識觀念與科學技術相互交織的發展過程,道路設計概念曾經歷多個層次的提高:以工程造價為標準層次;結合交通服務水平標準層次;增加環境保護標準層次;可持續發展標準層次。每一層次的提高,都是在前一層次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評價因素,體現了一種觀念的更新。每一次層次的提高,也都伴隨著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第一次層次的提升,是在交通工程學科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交通流分析技術、交通設計技術、交通工程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第二次層次的提升,引進了環境科學的觀念,形成交通環境的研究領域,考慮道路網環境容量的交通規劃、交通公害(噪聲、廢氣、振動)的防治、道路景觀設計等。第三次提升,則更加注重巨型系統思想的應用,將把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道路交通現代化建設需要進行觀念的調整、目標的調整,以及系統結構的調整。
2.觀念的調整—支撐可持續發展的交通設施體系
對于交通設施體系的構成,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不斷發生著變化:早期在有限的建設能力和資金能力基礎上,其構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鐵道的本體;當交通安全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標志和標記、交通監控系統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當交通環境問題提上議事日程,隔音墻、交通環境監控設備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的新成員;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支持與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的交通規劃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統、更加充分發揮交通設施能力的交通誘導系統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在這種硬件設施構成內容變化的背后,設計觀念的更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標的變化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智能化交通系統計劃為例,表面看這是交通系統結構的變化和技術的變化,在傳統的交通系統中增加了交通誘導系統、交通信息系統等,以及采用了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等進行技術改造。實際上在后臺起到支撐作用的是這樣一種認識: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和環境資源制約下,傳統的交通系統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必須通過采用現代高新技術加以改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系統概念,例如:
綜合交通信息系統提供道路網上的交通阻滯、交通事故、運行時間等情報,并提供公共交通的情報,幫助人們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恰當的出行時間、合理的交通路線,促使交通出行分布在綜合交通網絡上進行合理分布,以減輕整個交通網絡的負擔。
交通誘導系統向車輛駕駛員提供信息服務,幫助他們了解整個道路網絡的交通擁擠狀態,引導他們避開擁擠路段或交叉口,促使整個路網負荷均勻化,達到提高利用效率的目的。
貨運管理系統在交通信息的支持下,合理制定車輛調度計劃,提供貨物集配服務等,其目標是促進貨物運輸的高效化。
客運管理系統在交通信息的支持下,合理進行營運車輛調度,并提供公共交通服務信息,以提高客運系統的服務水平,吸引更多的客流,減輕整個城市交通系統的負擔。
自動駕駛控制系統是在自動控制技術的支持下,提高單位道路面積的車輛通行能力,以及增強交通安全性。
由此可見,新的交通系統概念的提出過程中,需要觀念和目標的更新作為前導。
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目標,我國亦將其作為重大戰略加以實施。1992年李鵬總理率團出席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莊嚴承諾中國將認真履行會議所通過的文件,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和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的講話中均強調: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同時,我國政府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重大舉措,制定了《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