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路交通傷救治結局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統計學方法
基本情況描述性分析,數據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交通傷病人收治量2001年至2005年共收治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病人(OM組)1652人,年均331人。2006年至2012年共收治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病人(NM組)2021人,年均289人(原來數量多可能由于原來有其他救護車運送病人,新方式后只有本院救護車運送病人)。
2.2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急救時間與距離OM組交通傷病人院前急救時間最短5min,最長36min;急救距離最近5km,最遠23km。實行新模式的NM組病人院前急救時間最短3min,最長20min;急救距離最近2km,最遠15km,急救時間和距離明顯較舊模式明顯縮短,2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
2.3病人損傷嚴重程度在本研究中新、舊模式收治的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以輕中度損傷為主,分別為1896人(占NM組病人的93.81%)和1592人(占OM組病人的96.84%)。2組中重度損傷病人均為51人,分別占2.52%(NM)和3.10%(OM)。但危急重度病人新模式組中為74人,占3.66%,明顯高于其在舊模式組中的數量和比例(1人,0.06%),P<0.05。具體見圖1。
2.4.1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總體結局舊模式組病人中痊愈者占56.30%,好轉占37.83%,死亡占2.60%;新模式組病人中痊愈者占37.65%,好轉占55.07%,死亡占4.70%(表2)。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在采用新的院前急救模式后痊愈率低于舊急救模式,病人好轉率和死亡率高于舊急救模式(P<0.05)。2.4.2不同嚴重程度病人救治結局舊模式下輕中度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痊愈與好轉占94.60%,死亡病人占2.20%;重度傷病人痊愈與好轉占80.39%,死亡病人占15.69%;危急重傷病人僅1例,好轉出院。在新模式救治下輕中度傷病人痊愈與好轉占93.30%,死亡病人占4.54%;重度傷病人痊愈與好轉占82.35%,死亡病人比例為0;危急重病人痊愈與好轉占85.14%,死亡病人占12.16%。
3討論
道路交通事故傷主要以受傷人數多、傷情重、多發傷多、死亡率高為顯著特點[10],且傷員傷后早期死亡占到受傷人數的50%以上,縮短院前急救時間和距離,使傷員及時得到高效的救治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的關鍵和核心[11]。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有兩類院前急救模式,即美英模式和法德模式,國內目前尚無統一標準的院前急救模式,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建立了多種模式,即獨立型急救模式、指揮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聯動型急救模式、與消防聯合型急救模式,以上各種急救模式各有千秋,皆有利弊。本醫院所在地區為旅游區,人口較密集,道路狹窄,游客和車輛集中,因此道路交通事故頻發。本院是當地道路交通事故傷救治的住院機構,每年救治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占總數的35%以上。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的救治效率,將可以帶動當地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的救治水平提高。本醫院在指揮型急救模式的基礎上,于2006年1月與當地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簽訂了“軍警共建生命綠色通道”合作協議,以醫院與警方聯合行動的模式開展交通事故傷害的醫療救援。
此模式主要特點是通過改變急救呼叫模式和院前縮短搶救時間和距離,使對道路交通傷傷員盡快得到醫療救治。具體是在通往城市的4個城郊結合部交通事故多發地段設立了醫療急救分站,4個急救分站至醫院的離距最短約5km,最長約15km。每個分站派駐2名醫護人員和1名專職司機24h值班(同時配備1輛配置齊全的救護車)。交警在接到交通事故報警后,立即通知分站醫護人員隨警出診,醫務人員1min內出診,平均12min到達事故現場。到達事故現場后醫務人員進行緊急處理后立即轉送回醫院,在轉送中交警負責疏導指揮交通,有必要時交警負責警車開道護送回院。新的急救模式實行后本院收治的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在數量和嚴重程度類型上較前出現了一些差異。
首先新模式下改變了以前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由“120”急救中心運送的方式,改為主要由本院駐站救護車運送入院,導致了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來源的減少,因此從本研究可以看到醫院收治病人年均數量也較前有所減少。其次新模式下,急救人員和設備的前移,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院前救治時間和相對急救距離縮短,使收治病人的嚴重程度分布和救治結局均發生了一些變化。本研究顯示急救時間和相對距離的縮短使更多的危急重病人得到了救治的機會,入院救治的危急重病人病例從0.06%升高到了3.66%。另一方面,因及時救治,重度傷病人的死亡率也從舊模式的15.69%降低至0,同時也使87.84%的入院危急重病人免于死亡。
但本研究數據顯示實行新的急救模式后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總體死亡率和輕中度傷病人死亡率均有增高,分別從2.60%和2.20%增高到4.70%和4.54%。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因為收治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中危急重病人增加,其死亡例數抬高了總體死亡率;另一方面,特別是輕中度傷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可能與本院創傷急救水平和容量不夠有關,因本院的新模式注重減少院前急救距離和時間,沒有涉及傷員的分流,當急救危急重傷員增多時,會耗費更多的人力和設備資源,由于醫療資源向危急重傷員救治的傾斜,也導致了對輕中度傷員救治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從而導致新模式下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死亡率增加。
本院新急救模式對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的急救時間和距離明顯縮短,使重度交通傷病人獲得成功救治,也使大部分危急重傷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但本急救模式沒有涉及病人轉診分流,即沒有很好幫助解決醫療資源、救治能力與道路交通事故傷救治需求的矛盾。如在未來傷員救治中加以改進并推廣,將會有效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傷病人的救治效率和水平。
作者:孔質彬邱俊秦文玉劉翔周繼紅單位:解放軍第181醫院急救部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