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讓區域的產業轉型升級不斷被促進,持續的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為國內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改變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進入新世紀后,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工業經濟的區域結構比較平衡,協調性較好,但是不可否認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一定的挑戰,其中最突出的有延續重工業的發展思路、工業空間的分布水平層次較低、沒有有效的集中產業、產業增長模式仍然比較粗獷。在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尤其是需要面臨資源的緊缺和環境保護的約束,對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的優化以迫在眉睫,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強化規劃和引導,努力尋求政策的支持,不斷地引導產業的升級亦或者轉移,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的推動區域經濟的穩步發展,并讓工業經濟區域結構趨于合理。
當前,從整體上來看國內工業經濟區域比較平衡,也具有較強的協調性。但同時,隨著國內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注定成為其內在要求,國內范圍內很多區域的工業發展以及在對結構進行調整的過程中暴漏很多的問題,同時也新增了很多的挑戰。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怎樣讓區域內工業結構調整升級得到促進,有效的對工業區域結構進行優化,也不僅是政府面臨的難題,也是理論界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筆者在本文中首先對國內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的現狀進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就國內工業區域結構優化升級的思路和對策進行了探討,以期國內區域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中國工業經濟區域結構的現狀
1、工業區域結構趨于均衡進入新世紀后,國內的區域布局總體上趨于平衡,不斷由高度集中的沿海區域向中部和西部轉移,充分的發揮在中西部有優勢的工業增長潛力,一批新的工業增長極不斷涌現,一些具有多元化的區域工業格局也不斷出現,國內區域結構顯現出比較有序的平衡態勢。
2、工業區域結構協調性增強進入新世紀后,國內不斷地加快各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進度,不斷地優化產業結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主導下,各地區發展較快的產業主要有:先進的制造業、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等,這些產業的出現讓區域工業結構更加優化,更進一步的增強了工業區域結構的協調性。
3、產業轉移呈現出加快趨勢最近幾年,國內東部地區的產業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的速度較快,轉移的程度在不斷加深,產業層次也日趨提高,這在工業區域結構優化升級的促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要進行產業轉移,主要是這可以讓產業以市場經濟為主導,以內在的經濟聯系為依托進行布局,讓區域行政的限制進一步減少,從整體上有效的發揮各地區產業的優勢,合理的對區域分工以及對產業轉型進行升級有較大的意義。
4、新的工業增長極形成在產業結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些關鍵的如“城市群”和“經濟圈”的集聚效應不斷增強,這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進入新世紀后,國內產業布局趨向于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轉移,當前,國內重要的增長極是三大經濟圈。尤其是近些年來,由南向北的產業轉移趨勢不斷增強,國內其他區域工業落后于沿海地區的局面有所改變,當前區域投資的熱點區域是環渤海地區,該地區和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形成“三分天下”的區域增長局面。與此同時,新的工業增長極在某些重點優勢區域中出現。
二、中國工業區域結構優化升級的思路和對策
1、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在區域內實施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戰略,對工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讓主體功能規劃在空間發展和布局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并強化其戰略性、約束性以及基礎性。對人口的分布、經濟的布局、國土資源的使用以及城市化的格局在整體上進行統籌,在一些適合的區域引導人們和經濟進行轉移,盡可能的讓生態發展和農業得到保護,讓經濟、環境、人口可以協調發展。在整體上建立區域的發展戰略,對不同區域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因地制宜的進行各生產要素的流動,區域間也要不斷的深化合作,讓區域的互動發展處于良性的循環之中,切實的對區域發展的差距進行縮小。
2、積極引導區域產業轉移目前,在空間上我國的產業和人口分布并不匹配,推進產業轉移有利于協調人口和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區域結構。就東部區域來講,我們從“十二五”規劃中就可以看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以及先進的制造業是重點發展的對象。對東部區域中不適合發展的產業適時的轉向中部或者西部區域,同時中部和西部區域也要對自身的優勢充分的發揮,科學的承接來自東部區域或者國際上的產業轉移。同時,西部區域要對資源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大力開展特色產業,立足國家能源基地的定位,對資源進行深加工。由于中部區域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外界普遍認為其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最佳區域,不僅區域上具有優勢,在建設上也是承接最佳的選擇。所以,產業轉移給中部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這對中部區域產業的優化和經濟的轉型具有較強的意義。
3、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要想讓循環經濟的目標實現,就需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對節能減排的相關技術、設備要大力的發展和推廣。不僅要對落后的設備和污染較高的企業給予淘汰,還要充分的發揮市場的作用,對法律、經濟等必要的行政手段綜合運用,對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能源消耗等指標的約束作用進一步強化,對落后產能的鑒定標準不斷完善,市場準入條件不斷嚴格,加快研究讓落后產能推出市場的相關機制和制度。一些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并具有較高污染的企業如:礦業、建材、造紙等行業,不斷的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進行研究,讓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斷地提升,不僅要最大限度的減少廢物的排放,更要降低廢物排放中有毒有害成分的含量。與此同時,對政策機制我們要進一步的完善,在區域內實行分類管理的政策,根據區域的不同實行不同的績效評價;對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改革要不斷地深化,出臺的相關制度要不僅要有利于生態保護更要有利于污染的防治等。同時政府在其中不但要在政策上進行指導,同時也要有一定的財政支持,對相關企業在引導的基礎上給予扶持,科學的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要從各方面對工業區域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根本就是區域結構的優化,這樣才能更好的優化工業區域結構,實現國內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王立軍 單位:唐山市曹妃甸區工業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