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經濟時空差異演變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浙江經濟經歷了持續高速的發展,在快速發展中工業經濟起了主要作用,各地區經濟發展趨勢與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由工業經濟結構所決定。由于資源稟賦、歷史基礎、市場導向等多方面原因,各工業行業發展存在不均衡性。同時,由于地理位置、人才技術以及政策環境等的條件差異,工業經濟規模、增長速度在空間上也存在著不平衡。分析工業經濟各行業、各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闡明其時空分異規律,不僅能為浙江各工業行業如何均衡發展給予指導,也能為浙江各地區制定相關區域發展政策提供依據。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頗為關注對區域經濟差異與收斂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有β收斂、σ收斂、俱樂部收斂等;研究方法包括新古典增長模型、計量經濟學方法和空間計量經濟方法等。而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將一些傳統測度方法直接應用到區域經濟空間差異問題的研究中去,使其成為了主流研究方法。賀燦飛等采用多層次分解的泰爾系數測量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而曹建軍等運用多階段泰爾指數嵌套分解方法研究江蘇省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陳培陽等運用變異系數、泰爾指數等指標計算分析區域差異的時空演化。蔡安寧等運用基尼系數分解的方法測度江蘇省縣域經濟的差異。同時伴隨著空間數據模型的應用及GIS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多的學者將這兩者結合運用到區域經濟差異的分析中來。此外,也有學者開始使用空間馬爾科夫鏈的方法來探測區域經濟的動態變化。本文單純以工業經濟為重點、以浙江省為樣本,研究工業經濟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時空差異演變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單元與數據來源從分行業角度,本研究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02)中工業這一門類,分為三個大類:采礦業、制造業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下簡稱水電供產業)。由于個別中類行業數值很小,故將部分中類行業合并成一類,文中實際上統計了33個工業中類行業數據,其中采礦業含4類,制造業含26類,水電供產業含3類。從分區域角度,本研究以浙江省69個縣市為研究單位,將它們依據地理相鄰以及經濟發展狀況分成3個區域,區域Ⅰ(浙北地區):杭州市、嘉興市、湖州市;區域Ⅱ(浙中西部地區):紹興市、金華市、麗水市、衢州市;區域Ⅲ(浙東沿海地區):舟山市、寧波市、臺州市、溫州市。由于浙江省部分縣市的行政區劃在2001年有所變動,對于變動縣市的數據難以歸類處理,因此選擇2002—2012年為研究年段。文中所選取的指標數據均來源于2002—2012年《浙江統計年鑒》及主要年份各縣市《統計年鑒》。
1.2研究方法泰爾T指數具有分解成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的優點,常用于衡量區域經濟差異,本研究創新性地將該指數同時運用于衡量行業經濟差異方面。綜合測度浙江工業經濟差異在行業之間、行業內部以及區域之間、區域內部的特征及變化。
2工業經濟時空差異分析
2.1分行業差異演變特征2012年浙江省工業經濟在三大行業內分布很不均衡,采礦業總值僅占全省工業經濟的0.3%,水電供產業占7.3%,而制造業占比達到92.4%。從泰爾T指數的結果(由于篇幅有限,具體數值略)中可見,浙江省工業行業總體差異在2002—2012年期間呈波動上升趨勢,且上升的速度加快。其中,行業間差異貢獻率較小,行業內差異是造成行業總差異的主要原因。在行業內差異中,制造業內部差異明顯高于采礦業和水電供產業。從中可以得到:“強勢行業制造業、水電供產業行業內差異越來越大,弱勢行業采礦業的行業內差異越來越小”的特征。
2.2分地區差異演變特征2012年浙江省工業經濟規模在三個區域內分布不均衡,區域Ⅲ工業總產值占全省46%,區域Ⅰ占35%,而區域Ⅱ僅占19%。通過泰爾指數按區域分解(由于篇幅有限,具體數值略)可知:工業經濟區域總差異在2002—2012年期間呈總體下降趨勢,區域間差異占比小,區域內差異是總體差異的主要來源。其中區域Ⅲ內部差異沒有減小之勢。區域Ⅱ與區域Ⅰ都有“持續下降”的特征走勢,且區域Ⅰ的下降幅度比區域Ⅱ大。
3工業經濟趨同特征分析
3.1以工業行業為單位的工業經濟增長趨勢分析以工業行業為單位的工業經濟增長,通過β趨同檢驗,得到表1的結果。全行業在2002—2012年期間沒有發生趨同現象(系數b不顯著)。為了了解不同時段有無發生趨同,選取了2002—2007年,2007—2012年這兩個時間段做趨同檢驗,結果顯示都沒有發生趨同。這一結果與上文中泰爾指數按工業行業分解后得出的結論,即:“浙江省工業行業總體差異在2002—2012年期間呈波動上升趨勢”是一致的。
3.2以縣市為單位的工業經濟增長趨勢分析以縣市為單位的β趨同檢驗中,得到2002—2012年期間全省人均工業增長率與人均工業總產值呈負相關關系(見表1),即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趨同。為了觀察區域內的工業經濟趨同情況,分別測定了2002—2012年段內區域Ⅰ、區域Ⅱ、區域Ⅲ的趨同速度。區域Ⅲ中系數b不顯著,即沒有發生趨同現象,這與前述“區域Ⅲ內部差異沒有減小”相符合。區域Ⅰ與區域Ⅱ都發生了趨同,從結果看,區域Ⅰ趨同快,區域Ⅱ趨同慢,這與上文中區域Ⅰ比區域Ⅱ泰爾指數下降幅度大的結論是一致的。由此得到“區域內差異大的區域趨同速度快,而區域內差異大的區域趨同速度慢”的結論。
4工業經濟差異變化與增長趨同成因分析
4.1行業差異變化成因分析為了綜合評估浙江省工業各行業差異演變成因,本文以33個工業中類行業為單元,以2002—2012年各行業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Y)為因變量,相應的選取行業從業人口、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行業經濟占比4個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分別代表工業勞動力投入變化(X1)、工業效益變化(X2)、行業發展戰略(X3)、行業結構變化(X4)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見表2),得出勞動力投入變化、工業效益變化是浙江省工業各行業差異變化的主要原因。
4.2區域差異變化成因分析為了綜合評估浙江省工業經濟區域差異演變過程中的成因,本文以浙江省69個縣市為基本單元,以2002—2012年工業經濟平均增長率(Y)為因變量,選取工業從業人數、實際使用外資、工業經濟產值占比、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科學研究和科技服務人員、公路貨運量、工業固定資產合計7個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分別代表工業勞動力投入變化(X1)、對外開放程度變化(X2)、產業結構變化(X3)、工業效益變化(X4)、人才技術投入變化(X5)、交通運量變化(X6)、工業發展戰略(X7)。通過線性回歸模型(OLS)、空間滯后模型(SLM)、空間誤差模型(SAC)做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空間統計中得到Moran'sI(error)是顯著的,驗證了浙江省工業經濟具有空間自相關性,因此采用空間回歸模型更為合理。根據Anselin提出的判別準則可以判定空間誤差模型(SAC)是更適合的模型(由于篇幅有限,具體數值略),基于此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得出近年來浙江工業經濟時空演變主要受工業勞動力投入變化、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發展戰略的顯著影響。(1)工業勞動力投入變化。勞動力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工業勞動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從各縣域的工業勞動力投入對比圖中(圖1),可以看出增長較快的主要集中在區域Ⅱ中工業落后地區;而發展較快的區域Ⅰ、區域Ⅲ則增長慢。總的來說工業從業人數增長趨勢與工業經濟規模有相反的態勢。一方面很多工業企業紛紛轉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使得欠發達地區工業勞動力投入加大,由此帶動了這些地區的工業經濟。另一方面,發達地區的工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對中高端技術人員的需求加大,對數量龐大的低端勞動力需求減小,而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經濟呈跨越式發展,需要低端勞動力的投入。(2)產業結構變化。產業結構的變化可以說是地區工業經濟發展變化的內在推力。在經濟發達地區,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比重越來越高,隨之工業經濟比重下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為了發展經濟,工業經濟進程加快,因此工業經濟占了很大的比重。本研究選取了2012年對2002年的工業增加值占總GDP比重的增長率進行畫圖對比,結果顯示(見圖2)增長率的高低與工業經濟規模分布也呈相反態勢。這也是浙江工業經濟發生趨同的主要原因。(3)工業發展戰略。浙江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致力于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尤其是在縮小地區間工業經濟差異上,對工業欠發達地區一直是實行鼓勵政策。這些政策環境為縮小區域差異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通過對各個縣域的工業固定資產總額從2002年到2012年增長率的考察(見圖3),可見增長較快的主要是區域Ⅱ中工業落后地區;而工業經濟發展較快大部分縣市工業固定資產增長緩慢,總的來說工業固定資產增長趨勢與工業經濟規模有相反的態勢,這對浙江工業經濟總體差異減小有很好的說明。
5結論與對策建議
(1)工業各行業沒有發生趨同現象,行業總差異擴大,其中行業內差異是總差異的主要來源。制造業內部差異顯著高于采礦業和水電供產業的內部差異,且呈現出“強勢行業制造業內部差異越來越大,弱勢行業采礦業與水電供產業內部差異越來越小”的特征。可見浙江制造業的發展很不均衡,應引起重視。(2)工業經濟區域總體差異收斂,但收斂速度放緩。其中區域內差異是總差異的主要來源,三個區域中浙東沿海地區(區域Ⅲ)內部差異最大,且沒有逐年縮小趨勢;浙北地區(區域Ⅰ)與浙中西部地區(區域Ⅱ)的內部差異均縮小,但浙北地區的速度更快。β趨同檢驗結果與泰爾指數變化一致,呈現出“區域內差異小的區域趨同速度快,區域內差異大的區域趨同速度慢”的特征。可見浙江省工業經濟呈現的空間分異現象會在長時間內存在,縮小浙東沿海地區的內部差異是關鍵。(3)引致工業經濟行業差異變化的因素主要是工業勞動力投入變化和工業效益變化,行業間趨同快慢現象與行業內勞動力、盈利模式的頻繁交流有關。而引致區域差異變化與增長趨同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工業勞動力投入變化、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發展戰略等條件的變化上,可見區域間趨同快慢現象主要取決于區域內勞動力、產業結構與政府決策。結合以上結論,為盡快建立浙江省乃至中國較為均衡的工業經濟發展秩序,打破不平衡的行業差異及空間差異,提出以下三點政策建議:(1)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由于經濟落后地區的產業鏈較短,產品深加工滯后,故應將落后產業向高附加值和高技術水平的產業鏈升級,并大力發展關聯產業,普遍延長產業鏈,實現工業縱向一體化發展;而經濟發達地區雖然工業各部門發展齊全,但沒有利用產業鏈來合理安排上下游產業,企業之間集而不聚,因此這些地區可以加強關聯產業發展,充分利用產業鏈來調整產業布局。(2)明確不同地區工業經濟發展差異的狀況,針對不同的“域情”,在不違背共性制度的情況下下實施差異化的政策,即實現政策創新。不同區域在不同的大環境下工業經濟的發展潛力各不相同,因此要實施不同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培育工業落后地區優勢產業,例如推行“一縣一品”、“一縣多品”的區域特色經濟戰略,推進地區的產業集聚,加速工業經濟發展。(3)推動城市化發展,培育新的增長極,實現多極發展模式。城市是工業經濟發展的載體,因此工業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鎮化發展的差異,而培育新的中心城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是均衡發展工業經濟的重要手段。
作者:俞思靜 徐維祥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