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舊工業建筑與文化建筑的聯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功能外化
視覺展示類建筑功能構成的拓展,狹義上是建筑自身功能的完善,廣義上則延伸至展示類建筑與商業、文化設施的結合。視覺展示類建筑的功能,曾經以收藏、展示為主,后來逐漸發展到以教育、研究作為補充,而今天,它正向著更為多元化的方向拓展,增加了演講、社交、商業、娛樂、休閑等多種功能。再生型的展示類建筑不僅促成了當代藝術的介入,更將留存城市記憶的工業遺產通過功能置換,形成集展示、藝術創作、休閑交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消費與生產空間,從而轉化提升為城市中的新型文化產業基地,這種廣義上的功能外化,表現出了一種修補城市、重喚社區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潛能。
2案例概況
本文所列舉的視覺展示類文化建筑共同點之一是建筑的前身均為老舊廢棄的工業建筑,并且館址都位于知名的創意園區中。
2.1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OCAT)
OCT當代藝術中心(OCAT)坐落在深南大道以北的OCT-LOFT華僑城創意園。創意園前身是建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廠房、倉庫和宿舍樓。城市的高速發展使得這些舊廠房成為歷史殘留片段,但是,這些片段記錄了深圳成長的過程,推平重建無異于永久刪除一段城市的發展史。2003年何香凝美術館決定將其中一個廠房改造成為當代藝術中心。當代藝術中心的改造成為區域改造的啟動點,配套畫廊、書店、藝術商店、設計工作室、設計商店、酒吧和咖啡吧,逐漸成為置換和填充原有廠房的功能空間,整個區域的文化品質和藝術氣質迅速得到提升。(圖1)
2.2杭州:橋西博物館群
杭州歷史底蘊深厚,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歷史博物館”。杭州市委利用拱宸橋邊幾處“工業遺址”,改建成了四個國家級工業類博物館,分別為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和工藝美術博物館。四座博物館以運河景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為特色,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娛樂、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平民化國家級專題性博物館。其中工藝美術博物館保護利用原紅雷絲織廠老廠房;中國扇博物館,建于杭一棉(運河邊通益公紗廠)遺址;中國刀剪博物館和中國傘博物館,建于土特產倉庫遺址(圖2)。
3案例比較分析
3.1規劃特點對接
從規劃角度來看,這兩個案例的共同之處是集約化布局。首先,提供“一站式文化套餐”,方便參觀者在整段時間內做多項選擇;其次,集約化布局提高合適環境的選擇機會;第三,配套設施,如動態交通、靜態交通、休憩設施、消費場所等可以最大程度上共享;第四,在更大程度上擴大視覺展示類文化建筑的社會效應和影響力。舊工業建筑再生為文化建筑也有其先天的適應性,工業建筑多有序成組布局,而博物館設計中也常采用多個展廳串聯組織流線。
首先OCAT位于由何香凝美術館、OCAT、華夏美術館和華夏藝術中心形成的一個文化圈內,可以有效地發揮項目的影響力,提升文化形象,形成文化區的產業聚集。作為藝術展示的平臺,OCAT像“磁場”一樣招徠尖端創意設計機構,這些機構又成為OCAT的外延。廠房的成組布局從規劃上滿足OCAT動態的,交互式的,靈活的生長過程。位于杭州的四座博物館也是由幾組廠房再生而成的,其中工藝美術博物館和刀剪劍博物館、傘博物館毗鄰而居,建筑間通過風雨長廊鏈接起來,組合成一個園林式博物館,穿過數百米修舊如故的歷史風貌建筑,又可以繼續參觀扇博物館。參觀者不僅能夠在館內參觀展品,走出博物館后仍能欣賞運河沿岸風景、感受歷史街巷,更仿佛置身于一個露天博物館。
3.2展示對象與空間
OCAT作為何香凝美術館的分館,展示對象及展示空間都是主館的補充。何香凝美術館展示的藝術品大多為傳統的架上展品,由于場館規模限制難以展示大型展品。而OCAT展示的多為公共藝術,藝術形式以大尺度的雕塑,或以多媒體形式出現,形式靈活,注重創意,展示對象甚至為一個“事件”,而觀者本身就是展示的組成部分。舊廠房高大的空間適合大廳式展示空間根據展品的特點靈活布置。參觀動線的確立并不依賴于建筑的界定,而是由二次陳列進行設計。建筑空間主要提供的是一種具有功能潛在性的容器,展品與展示空間顯示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空間傳達的意義基于參觀者自我意識中對空間的重構。中國當代藝術逐漸走進生活、對話公眾,種種實踐行為需要依托合適的場所,OCAT在此種訴求下應運而生。
橋西博物館群均為專項博物館,展示對象類型基本固定,因此展示空間采用傳統視覺展示類建筑的排布方式,根據已有工業建筑現狀改造成若干展廳串聯,組織清晰有序的參觀動線。但除了展示空間外,橋西博物館群的設計中都非常注重那些沒有功能制約的非展示空間的引入,例如中廳、內街、風雨走廊、庭院等。將通道、中庭、挑臺、露臺與展廳互相包容、交錯,形成充滿戲劇性與趣味性的空間。此類場館公共活動的中心,更逐漸成為展示類建筑中最為富有活力的區域。視覺展示類建筑現今已逐漸成為媒體和大眾進行文化碰撞與交流的首選場所,這種發展趨勢反映了視覺展示類建筑的社會參與性。橋西博物館群改造的這一空間特性也契合了市政府意圖把博物館打造成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娛樂、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具有專業特色、杭州特色、運河特色的平民化國家級博物館的美好愿景。
3.3運作和改造模式
運作方面:OCAT是華僑城地產以及何香凝美術館聯合策劃運營的。由華僑城地產投入資金,使得OCAT堅持高起點、高門檻、高品位。OCAT投資占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首期改造總費2/3,定期由不同藝術家進駐,且其中的一部分作為可供市民參與的當代藝術展場。OCAT雖為非贏利場所,但兼顧藝術的市場性。而杭州橋西博物館群則是以政府為運營主體,獲得市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博物館展示內容專業性強,作為城市宣傳窗口,教育基地,旨在宣傳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日常管理、人員配置到場館建筑設計、展品征集等一系列場館運作都是由政府牽頭有計劃組織的進行。
改造模式:盡管都是由舊工業廠房改建而成,鑒于不同的運營主導,不同的展示方式和對象,深圳OCAT和杭州橋西博物館群在改造模式上也有所區別。OCAT基本保留原主體,改擴建相對自由靈活,通過“粗獷型”改造來拋磚引玉,不同主題的展示以及周邊設計機構等通過自身裝修改造,來豐富OCAT的藝術表情。OCAT的改造可以說是持續生長的,歷史符號與現代元素的碰撞出現較多;而橋西博物館群的改造模式是經過策劃及規劃指導的,定位高,相對OCAT改造幅度較大,過程穩定,以和諧統一的歷史元素來激起觀者情感上的共鳴。
3.4改造的策略和路徑
OCAT改造的策略和路徑可以概括為“包容、靈活”。造型改造方面,在OCAT的改造中,原廠房的建筑風格極其簡約,但空間結構和材質烙有工業化大生產年代的鮮明印記。本著保留工業痕跡的初衷,改造中僅對建筑單體的結構進行了加固,用鋼架屋頂、紅磚砌墻、混凝土,對部分墻體、屋面進行了置換,盡量保留原有的歷史元素,甚至保留了改造過程的痕跡。一種廉價并可以重復使用的有框金屬網包覆舊廠房整體結構,外墻上歲月留下的痕跡得以完好的保留下來。通過用半透明的工業材料包裹,以及山墻面裸露著混凝土修補的斑駁印記,并用大幅的涂料涂刷出當季展出的主題,建筑回歸了原形具有紀念性的同時成為藝術的庫房。相比較OCAT的包容性,橋西博物館群的改造策略更具主導性。其設計宗旨和路線是“特色、專業”。由于地理因素,展示對象特性,文化訴求等諸多因素制約,橋西博物館群的改造策略落實在“特色”上。特色之處在于,館址地處杭州歷史保護創意文化街區,建筑單體新舊結合,其中可表達和需表達的元素文化很多,如運河文化、歷史街區、老工業廠房、江南、杭州特色、刀、剪、劍、傘、扇展品文化等。
基于這些要求,改造策略首先在宏觀層面上需要注重環境風格上的設計創新。對舊建筑的特色空間、舊建筑和景觀元素加以保護,建筑、景觀在氣質上共同營造具有江南地域氣息的空間氛圍??臻g布局通過采用現代的簡練手法和現代的材料來體現博物館空間。根據博物館的需要,舊建筑作為主要展覽用房,適當添加新建部分作為輔助服務用房并對原先建筑分散的空間進行整合。木格柵和玻璃構成的雨棚及空中廊橋連接了各個建筑單體,圍合出庭院,形成組團(圖3)。整體上以抽象的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文化特征,提煉最有代表的具象特征來加強文化的表達,重點部位以藝術化的具象表達作為點睛之筆,對年久失修、構件破壞明顯且具有價值的建筑修舊如故;建筑外立面與周邊歷史街區的建筑、運河景觀協調一致。專業之處在于,改建落成的四大博物館功能合理,動線流暢。含展品陳列區、觀眾服務設施、藏品庫區、學術研究和行業情報采集中心、行政辦公區、廣場、景觀、地下停車場等區塊。
4結語
視覺展示類文化建筑的設計理念,應該著力于尋找當代語境下順應文化大趨勢的結合點,積極地反映并服務于這種集體文化意識,本文所討論的再生型視覺展示類文化建筑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推崇“舊”的價值觀,同時消費歷史的今天,對歷史的保留恰恰迎合了這個特殊的消費群體的需求,使視覺展示類建筑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生活的載體。工業建筑與視覺展示類建筑從體量、采光要求等方面的契合性,使廠房、倉庫改造成美術館、博物館具有可操作性。同樣由于空間適宜、租金低廉加之視覺展示類建筑的“核心”輻射,工業建筑也往往吸引設計機構進駐,成為文化展示建筑的外延。在OCAT的核心作用下,華僑城創意園允許企業、建筑師、藝術家多個主體通過多層面的設計向公眾展示文化的個性與魅力,其改造顯現出的魅力就在于OCAT與創意園的動態相長。而橋西博物館群定位準確,深入發掘歷史價值,以強勢的主導姿態帶動了周邊創意文化,讓博物館的功能延伸至回應社會和介入社會,這同樣是文化藝術順應大眾化走向的最佳解讀。
OCAT和橋西博物館群盡管同在破舊的工業化包裝下,一個是精致的都市新時尚空間,是藝術貴族的文化沙龍;一個卻是復古的慢節奏的休憩庭院,平民的創意基地。兩個項目雖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定位,改造后都有著積極的社會影響力,以上的分析比較顯示,同為與創意園有著微妙的聯系的再生型視覺展示類建筑,但不同的規劃定位、展示對象與空間特點、運作與改造模式、改造策略為兩個項目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不同路徑。
作者:趙欣俞培柱單位:浙江樹人大學城建學院浙江綠城東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