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多金屬礦成礦機理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安徽省舒城縣西港地區區域地質成礦背景、典型礦床特點等分析,總結該地區地質特征及成礦機理,希望該該地區尋找多金屬礦提供指導。
1.區域地質成礦背景
研究區大地構造位置屬東秦嶺-大別山碰撞造山帶的東延部分,即北淮陽構造帶東部,北以六安斷裂為界,南側緊鄰桐柏~桐城斷裂帶,向東被郯廬斷裂所截(圖1)。華北板塊南緣和揚子板塊北緣在長期的碰撞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北淮陽構造帶,構造帶在漫長地質作用下形成了十分復雜的構造格局和構造-巖漿活動,為區內多金屬礦產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根據北淮陽地區巖石、地層、構造環境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劃分為4個構造巖石地層單位,分別為中元古界廬鎮關群;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佛子群;石炭紀楊山群及中生新生代一套未變質的陸相盆地堆積。查區基底構造—巖石單位不發育,僅西北部河棚巖體內見中元古界廬鎮關巖群燕春巖組斜長角閃片巖呈規模較小的團塊狀分布。該區主要由桐柏-桐城斷裂、信陽-防虎山斷裂、商城-麻城斷裂和郯城-廬江斷裂所圍限:郯城-廬江斷裂是我國東部最著名的剪切深斷裂。總體走向北東10°~25°,該斷裂控制的最老地層是白堊紀以來的斷陷沉積,切割中生代早期構造,且近期活動明顯。以大規模左行韌性剪切位移和強烈的構造動力成巖成礦作用為地學界所矚目。沿斷裂構成了十分明顯的磁異常帶。晚白堊世至古近紀末,以伸展拉張脆性形變為主,控制了東部廬樅盆地的巖漿活動、沉積作用和鐵、銅礦的成礦作用。區內巖漿巖較發育,形成時代為元古界、古生代和中生代,其中與成礦關系密切的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燕山期巖漿巖可分為鈣堿性和堿性兩個巖石系列,在東段與之對應出現兩個火山旋回:即晚侏羅-早白堊世毛坦廠第一火山旋回和白堊世曉天第二火山旋回。晚侏羅-早白堊世毛坦廠第一旋回鈣堿性巖石系列形成于燕山期陸內擠壓構造環境;早白堊世曉天第二旋回堿性巖石系列形成于陸殼拉張環境。區內河棚巖體占據查區大部分面積,它是由燕山期I旋回巖漿活動形成的中-酸性復式巖體,由鳳凰山單元黑云鉀長花崗巖、陰山院單元鉀長花崗巖、徐家灣單元黑云二長花崗巖、中嶺單元花崗閃長巖等組成。另外,在查區西部見有規模不大的海西期侵入的輝長巖體。區內中酸性脈巖十分發育,其中花崗斑巖規模較大,數量較多。
2.區域典型礦床特征
2.1東溪、南關嶺火山熱液型金礦
礦區出露地層為早白堊世的毛坦廠組,巖性主要為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安山質凝灰巖、安山巖,具明顯韻律結構。安山質熔巖類含金豐度為4.84×10-9,安山質火山碎屑巖類為5.65×10-9,次火山巖及脈巖類為40.6×10-9。火山巖是金礦的直接賦礦圍巖和礦源巖。礦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北西向為主,北東向次之,兩組斷裂交匯部位多為礦化集中部位,北西向斷裂帶的上部表現為脆性張裂隙,產狀近直立,下部韌脆性剪切,產狀平緩,具有伸展機制下犁式正斷層或剝離斷層的特點。火山熱液礦床產于火山噴發相巖石中,為與火山噴發作用有成因聯系的礦床,在曉天盆地中主要分布在單龍寺以東地區。礦體均為充填型脈狀礦體,礦體可分為石英大脈型、石英細脈型或二者的復合型,呈脈狀、板狀居多。礦床均位于火山機構的火山斜坡相巖層之中,火山巖層似-假單斜構造,巖層走向為290°~330°,傾向20°~60°,傾角一般在10°~35°之間。在東溪、南關嶺床所發現的52個金礦體,礦體長一般20m~40m,最長也僅223m~250m,延深最大僅225m。從礦體的形態特征分析,其成礦方式主要為裂隙充填型。礦石建造為金-石英型。礦石礦物中有用礦物質為銀金礦、自然金、金銀礦、自然銀、自然銅;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玉髓等。礦石具塊狀、角礫巖、硫狀、細脈、晶簇狀構造,它形-自形粒狀、鑲嵌、碎裂、粒狀變晶結構等。含金礦物主要產于石英晶隙間,并在石英中以包體金產出。
2.2隆興次火山巖金礦
隆興金礦位于曉天—磨子潭斷裂以北,曉天火山盆地的西段,與超淺成次火山活動有密切的成因聯系。該礦床特征與福建紫金山金銅礦相似,屬高硫淺成熱液型金礦。礦體主要賦存在次火山巖-凌家沖閃長巖體的內外接觸帶和巖體上侵時形成的頂部裂隙帶或火山放射狀裂隙中,以交代型和充填交代復合型為主要產出方式,礦體呈脈狀、透鏡狀、似層狀、條帶狀產出。礦體規模較小,長一般20m,最長100m,走向不穩定。礦石類型有蝕變巖型和石英細脈型;礦石組合為黃鐵礦-石英型,有用組合為金、銀,且Au/Ag<1,Au與Ag呈正相關關系。礦石礦物主要為銀金礦、自然銀,此外還有黃鐵礦、黃銅礦、赤鐵礦、褐鐵礦等;脈石礦物為石英、斜長石、方解石、絹云母、玉髓和重晶石等。石英是金的主要載體礦物,其次為黃鐵礦、黃銅礦,金以晶隙金和包體金賦存于載體礦物中。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角礫狀、梳狀、細-網脈狀、皮殼狀和蜂窩狀等;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結構、鑲嵌結構、碎裂結構、交代殘余結構、變晶結構等。
3.研究區地質特征
3.1地層
研究區內僅見新元古界廬鎮關群燕春巖組:巖性為斜長角閃片巖,出露于研究區西北部的大沖樹一帶,呈規模較小的團塊狀,以殘留體或捕虜體形式在河棚巖體二長花崗巖內分布。
3.2構造
研究區內褶皺構造不明顯,燕春巖組表現為單斜層,局部出現小褶曲。斷裂構造比較發育,構造線受NW向曉天-磨子潭斷裂和NNE向西湯池斷層群構造控制,在區內表現為斷層、破碎花崗斑巖和脈巖群三種形式。
3.3巖漿巖
研究區內巖性以河棚超單元中的二長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為主。其中二長花崗巖占據區內大量面積,石英閃長巖在研究區西南-西北角呈不規則狀-橢圓狀分布,花崗閃長巖在研究區西部呈不規則狀-殘留體分布。
4.研究區礦化特征
區內多金屬礦化以鉛鋅為主,其次為、銅、磁鐵礦,少量黃鐵礦,偶見螢石礦化等。礦化主要分布在小畈-走馬嶺一帶。初步圈定礦化脈6條,均分布于工作區中南部余家老灣一帶。礦化脈規模均較小,且品位不均勻。深部礦化脈賦存標高為201m~-253m。(1)含鉛鋅礦化脈。該類礦化主要見于余家老灣一帶,初步圈定1條鉛鋅礦化脈,5條方鉛礦化脈。礦化形態以脈狀產出,與石英脈共生。礦化脈長度約30m~80m不等,厚度0.95m~5.0m;延深15m~40m。礦化脈傾角40°~70°,根據地表脈巖及破碎等產狀,推測走向為北東向。(2)含銅礦化脈。該類礦化地表僅局部可見,走馬嶺一帶經探槽揭露,在二長花崗巖滾石裂隙面可見有孔雀石化。經西ZK51孔鉆探,深部初步圈定1條銅礦化脈。礦化形態以脈狀產出。礦化脈長度約30m,厚度0.33m;延深15m,根據地表脈巖及破碎等產狀,推測走向為北東向,傾角45°。(3)含磁鐵礦化脈。在西ZK51鉆孔內有所顯示,該孔巖性以花崗巖為主,次為晚期破碎花崗斑巖、閃長玢巖脈。黃鐵礦化,鉛鋅、銅礦化在該孔微弱顯示,僅局部見于花崗巖內裂隙,與長英質脈伴生產出。孔內深部磁鐵礦化發育:其中32.86m~33.09m為磁鐵礦化云斜煌斑巖,內見有赤鐵礦產出。436.76m~495.26m為磁鐵礦化黑云二長花崗巖,磁鐵礦充填于黃鐵-石英脈內,脈體軸夾角近直立,局部富集處密度可達7~8條/米。
5.研究區成礦機理
通過對研究區區域成礦背景、典型礦床地質特征分析,總結研究區主要成礦機理可分為5個階段:Ⅰ-長石石英階段,脈體成分以石英為主,含少量鉀長石。這是區內最早的熱液活動階段;Ⅱ-方解石石英階段,脈體成分以石英為主,次為方解石,石英和方解石呈消長關系,區內所有大脈型礦體均屬此類,也是主要成礦階段之一;Ⅲ-梳狀石英階段,主要由石英組成,含少量金屬礦物,形成了區內石英細脈型富礦體,它是最為重要的主成礦階段;Ⅳ-方解石階段,主要由方解石組成,含少量石英,該階段無成礦顯示;Ⅴ-晚期石英階段,脈體由無色透明石英微脈組成,該階段是熱液活動最晚期顯示,不含礦。
參考文獻:
[1]劉恒剛,陳賀,等.青城子礦田金鳳金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探討[J].黃金,2009(04):17-21.
[2]李軍旗,杜樹林,等.盧氏縣小南溝礦區金銀多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淺析[J].礦產與地質,2011(05):360-364.
作者:姜丹丹 單位: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