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自然環境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環境觀念是在環境與資源的沖突中產生的。從歷史來看,生態環境的破壞,并不始于今日,它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眾所周知,文明始于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當人類對自然界實施著改造時,某種意義上自然界原有的生態就開始遭到了破壞,只是這種破壞對于強大的自然界來說,微不足道。然而,在局部地區,它的破壞,仍然引起了自然界的“抗議”與“報復”,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貯藏庫。”[3](P383)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工業文明的后期,具體來說在20世紀加劇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雷切爾•卡遜就曾經就滴滴涕這一劇毒農藥的使用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寫過一本有名的書《寂靜的春天》。雷切爾之后,諸多的科學考察報告和著作揭示了地球生態失衡的嚴重性。就這些年人們特別關注的全球變暖問題來看,由于氣溫的上升,北極的冰融化加劇,海水上漲,已經導致北極熊、海豹、諸多海鳥棲息地急劇縮小,某些物種已經瀕臨滅絕,這種變化對于人類生存的影響已經有所顯示,更多危險還處于不可知的潛在狀態。“一些頂級的科學家告訴我們,除非我們果敢而迅速地行動起來,大規模削減導致全球變暖的污染,不然,在下一個10年里,我們就將跨進無路回頭的嚴峻險境!”人類當下生存的困境與危險,必然直接聯系到環境,環境的問題必然追索到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掠奪。人類對地球資源近乎瘋狂的掠奪,問題又在哪里呢?只能是在人類的觀念上。
工業社會,一種自文藝復興生長出來的人文主義澎漲到了極端,它與文藝復興旨在反對神本主義的人文精神完全不相融合,這種觀念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是地球上至高無上的主人,有權盡情掠取享受地球上的一切資源,二是認為這地球上的資源是無限的,可以供人類任意浪費揮霍。這種主張我們姑且名之為“極端的人本主義”。在極端的人本主義觀念的指揮下,憑借高科技的威力,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趨于被打破,地球上諸多原本宜于人生存的自然條件發生變化,這個地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不那么宜居了。為對抗工業文明的弊病,一種名之曰“深層生態主義”的聲音出現了,這種聲音的基本觀點就是將人類文明看成是“地球這個行星的艾滋病毒”,將地球上的生態問題的嚴重出現歸罪于人,這是有道理的,但是解決此問題的方式過于極端。怎么能將人類比喻為地球上的“艾滋病毒”呢?正如阿爾•戈爾所說的:“這種內在的比喻只會導向唯一的藥方:從地球上消滅人。”這顯然是荒謬的。
兩種主義———“極端的人本主義”和“深層的生態主義”,均行不通,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人文主義與生態主義的統一,這種統一所創造的文明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既不是“極端的人本主義”所標榜的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價值主體,也不是“深層生態主義”所主張的“地球高于一切”,而是要恰當處理好人的利益與生態的利益關系,實現二者的統一。所謂統一就是生態平衡,基于地球上生態平衡破壞的情況不同,可以分類處理:生態問題嚴重的地方,要調整文明建設思路,犧牲人的某些利益,堅決地讓位于生態利益,力促生態恢復;生態狀況良好的地方,要確定生態與文明共生戰略,堅決防止生態破壞現象出現。生態文明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所謂共生,就是自然的向人生成和人的向自然生成。這個過程中,生態與人出現了可貴的互動:一方面,人的目的性(人的建設文明的意志)合乎了生態發展的規律,具有合規律性;另一方面,自然的規律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態平衡的規律)肯定了人的意志,具有合目的性。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即是生態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由于有了生態與文明的相向互動,生態主義就不是自然的生態主義而成為了人文的生態主義,人文主義也就不再是社會的人文主義而成為了生態的人文主義。生態與人文的這種統一的最高成就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主體是人,也只能是人。生態文明建設不是讓人生活得不好,更不是如深層生態主義中某些人所主張的讓人去死①,而是讓人類生活得更好。所以,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主體是人,目的也是為了人。與工業文明的人主體之不同在于生態文明主張的人主體是融入了生態利益的,或者說是以保護生態平衡為前提的,是人與生態的共生并共贏。生態文明有一個重要的原則———生態公正的原則。生態公正不僅保證人的權利與價值,也保證著物的權利與價值。生態公正的基本原則有環境正義的原則。1991年美國第一次全國有色人種環境領導峰會提出環境正義的17條原則,其主要內容有“保證地球母親神圣、生態系統的統一,所有物種的依賴性和免受生態破壞的權利”。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人與自然的互動,即作為規律的“真”與作為意志的“善”的互動:一方面是“真”向“善”的生成,另一方面又是“善”向“真”的依歸。是“真”和“善”的統一,這個統一的成果就是“美”。
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美的創造的歷史。值得強調的是,這個統一,在人類已往的文明中,并沒有能夠全部做到,或是部分地做到了,又部分地違背了。生態文明是人類新的文明,在實現真與善的統一上,生態文明立足于人類全部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的基礎,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基礎,它在實現真與善的統一上,完全能夠達到人類從來沒有達到過的高度。基于美是真與美的統一,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可以創造人類從未創造過的美。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個過去的文明從來沒有過的原則———生態平衡的原則。不是生態,當然也不是人,而是生態平衡成為調控人與自然關系的最高指導原則。生態平衡原則必然給人類的審美帶來新的視界,新的標準,新的方式。生態文明的美既聯系于生命的美、自然的美,又聯系于文明的美、人的美,這是一種完全嶄新的美。雖然這種美我們現在還不能做出很好的描述,但它確是在地球上露出了曙光。在生態文明時代人類以新的觀點新的方式實現自然對人的兩種基本價值:環境的價值和資源價值。在生態文明時代,人不是從此就不要從自然索取資源了,這項活動永遠需要,只是這項活動不應是對環境價值的破壞,而應是環境價值的新實現;同樣,環境保護不應成為消極的被動的保護,它應與自然資源的新的開發結合起來。這種新開發具體是什么,需要人去探求,這條道路充滿艱辛,光輝燦爛。它是真的追尋,善的實現,還是美的創造。,這條道踐沒有盡頭,魅力無窮!
在生態文明時代,不是“資源”而是“環境”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認識的總體性概念。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對地球價值的認識主要為資源。地球上的一切,無不被看做是資源。而在生態文明時代,也許由于工業文明已為人類積聚了相當的財富,人們對財富的貪欲較之工業文明時代有所降低,由于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人們的環境意識大為提升。基于環境問題的全人類利益一致性和生態問題的全球一體性,環境概念可能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認識的總體性概念。與其將地球看做資源,意在開發,還不如將地球看做家園,意在珍惜。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雖然資源與環境兩個概念早就存在,但從人類出現直到工業文明的后期,人們一直重視的是資源,而忽視環境。由于環境本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資源,所以,實際上,不是環境,而是資源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的總體性概念。然而,在生態文明時代,不是"資源"而是"環境"成為人類對地球價值認識的總體性概念。
地球的資源價值仍然在,但對人,不是最高價值,環境才是最高價值。在人們的觀念中,“資源”不再是為統屬“環境”的總體性概念,而是“環境”成了統屬“資源”的總體性概念。在人們的實踐中,所有對地球資源的開發性活動,均需按程序先做環境評估,根據其對環境影響決定是否開發以及如何開發。生態文明時代,環境作為人類對地球價值的總體性概念,其價值非常豐富,擇其要者,有生存價值、生活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精神價值。精神價值中,有科學認識價值、道德啟迪價值、歷史信息記錄價值和審美愉悅價值等。
(一)在環境的諸多價值中,生存價值是最為根本和最重要的,它關系著人能否生存。工業社會前,環境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生態平衡比較好,人類感覺不到來自環境的生存威脅,進入工業社會后,隨著生態平衡的破壞,諸多生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人類也明顯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威脅。人類的環境意識的覺醒突出體現在對于環境的生存價值的重視。相較于資源對人的價值,環境的生存價值無疑重要得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命都保不住,要財富何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理直氣壯地說:“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或者說:“保住綠水青山,才要金山銀山。”
(二)在環境的諸多價值中,精神方面的價值如歷史信息記錄價值、審美價值等無可替代,而且不可計量,因此也就無法拿來與資源做比較。從本質來看,資源是一個經濟概念,它是可以折換成金錢來衡量的,而環境則是人文概念,它是不可以折換成金錢來估算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金山銀山有價,綠水青山無價”①。
(三)環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用來為人提供生存生活的場所的,是居,而不是游,更不是借此來做旅游生意大賺其錢。環境具有部分的經濟價值,但它是有限的,其規模止于保護。對于環境,保護永遠第一。人類財富的獲取,不能依賴開發環境的經濟功能。我們的口號是:“保住綠水青山,才建金山銀山。”
(四)人類對于價值的認識,向來主要以財富計,而財富以金錢計,故而重視資源價值,忽視環境價值。環境也是有價值的,如果不是用金錢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遠勝金山銀山”。保護和建設美好的環境,其根本上是讓人更好地生存生活乃至發展。人的生存與發展與別的生物的生存與發展是相關的,彼此存在著不可分離的生態關系。一個美好的環境不僅是有利于人生存生活與發展的環境,而且也是有利其他生物生存生活與發展的環境。調節人與物的利益的原則,為生態平衡原則。生態文明時代,在審美上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對自然的審美意識凸現為對環境的審美意識。自然與自然環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概念與人的概念相對,它的內涵中可以沒有人;環境之所以稱為環境,是因為有人在其中生存生活,故自然環境概念中必然有人。人對于自然的審美,如果聯系到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他實際上不是在對自然,而是在對自然環境進行審美了。雖然人類對自然的審美一直就是對自然環境的審美,但是,人類并沒有明確地認識到它。直到生態文明時代,環境的審美才發展成一種成為一種重要的審美方式。
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受;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征,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馬克思在這里說的“最美麗的景色”“礦物的美和特征”均可以理解為環境的美。他說了兩類人對于環境的美沒有感受,雖然一窮一富,在對待自然環境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功利。饑腸轆轆的人們不會去欣賞食物美。為了生存,窮人是可以不惜破壞自然環境的。基于此,我們能理解那些無奈砍伐自家門前的風水樹去賣錢換糧食的人們。對于販賣礦物商人來說,他們看不到礦物的美,不是因為生存不下去,而貪欲,在他們眼中,礦物都是金錢化身,礦物意義就在于它能變換成金錢,哪還有礦物的美呢?馬克思說的這兩種現象,在生態文明時代都不應該讓它存在。要讓窮人有別的手段富起來,而對于富人,要制約他們的貪欲,通過這樣的方式,釋放他們的審美潛能,喚醒他們的美感,認他們能欣賞自然環境的美,能珍惜綠水青山。環境的審美意識的高揚,不僅是生態意識的最切合人性的覺醒,而且是人類向著新的文明攀登的光輝體現。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最大的福音,人類的最大福音。
作者:陳望衡單位: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