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中國哲學主流形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當代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摘要]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可大致劃分為古代哲學、近現代哲學與當代哲學。當代中國哲學中的主流形態不是中國古代哲學、近現代哲學進一步發展更新形成的哲學,也不是中國當代本土生長起來的其他新的哲學,而是從外國引進、然后又加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是運用中國語言表達的、與中國傳統哲學相融合的、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被中國人不斷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是中國當代的國家哲學。我們應該自覺地、積極地促進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發展和創新。
眾所周知,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
哲學是三種不同的哲學形態。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是就其產生和存在的地域來說的,而馬克思主
義哲學則是作為一個學派而區別于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無論是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它們都源遠流長,在社會歷史上都是不斷發展的,可以
劃分為古代哲學、近代哲學、現代哲學以及當代哲
學這么幾個時段上的哲學形態。在每一個時段上,又往往并不是只存在著某一個哲學派別,而是大都同時存在著若干不同的哲學派別。對于中國哲學發展過程中的古代哲學和近現代哲學,主要有哪些較大的哲學派別和較有影響的哲學家,學界已有公論。然而當代的中國哲學呢?學界意見不一。筆者認為,當代中國哲學也有一些不同的哲學派別(比如新儒家等),但主流的哲學形態乃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照搬原裝的歐洲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同于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意味著,“中國哲學”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學界通常認為,“中國哲學”只包括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近現代哲學(似乎中國哲學到當代中斷了,在當代中國社會就沒有中國哲學了),那是狹義的“中國哲學”。廣義的“中國哲學”還應當包括中國當代的已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界說“中國哲學”時,應當明
確這一點。
為什么當代中國的主流哲學不是中國古代哲學、近現代哲學進一步發展更新形成的哲學,也不是中國當代本土生長起來的其他新的哲學,而是從外國引進、然后又加以中國化的“洋”哲學呢?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哲學產生和存在于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于中國的封建社會延
續時間很長,所以中國古代哲學存在時間也很長,
較有影響的哲學派別和哲學家也很多。中國古代哲學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從1840年代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
中國近代社會,再從1919年到1949年的中國現
代社會,中國并沒有像歐洲諸國那樣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其中也生長著一些資本主義因素,在社會上還進行著資
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近代、現代兩個階段加起來的
時間很短,社會又總是動蕩不安,文化的構成和發展狀況相當復雜,新學與舊學的矛盾十分尖銳。
過去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哲學,由于許多觀點已落后于時代,承擔不了救中國于水火的歷史重任,從而逐漸走向衰落。一些有著新氣息的哲學思想
開始萌芽,如嚴復、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孫中
山等人接受了外國傳來的自然觀上的唯物論和進
化論并大力宣傳,孫中山在認識論上提出了知行學說。但他們的哲學思想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中國
古代哲學的窠臼,沒有形成像歐洲近代哲學那樣
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沒有構建起博大精深的新的哲學體系,缺乏較高的思辨水平,因而在那時的中國并沒有被廣大民眾和學界普遍接受,在中國
近現代社會中并沒有發揮出多大的積極作用。“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
在中國大地上同中國本土哲學相融合,為中國革命者和廣大勞動群眾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顯示出巨大生命力和社會價值,因而被
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普通民眾所接受和認同。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確定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治國理政的哲學基礎,并利用執政條件大力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
發展。這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成為中國的國家哲學。中國的國家哲學當然應該屬于“中國哲學”范疇。因而,從存在和發展的地域之角度上說,這種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毫無疑問乃是當代“中國哲學”中的主流哲學形態。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產生時曾是西方現代哲學的一個學派。它為什么會傳到中國,并能夠被改造和發展,“化”成為中國當代的主流哲學呢?
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中國化,首先是因為哲學是一門具有世界性的學問。人們通常理解的一
般意義的哲學,即同其他具體科學和部門哲學相區別的哲學,是指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曾經特地用“世界觀”這一術語來指認自己的“新哲學”(辯證唯物主義)。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會有一定的世界觀,這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強烈的求
知欲的推動,認識周圍事物越來越多、認識范圍越來越廣、抽象思維能力越來越強,并對客觀世界進行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引出的必然結果。這樣的世界觀經過知識分子的加工,就成為哲學。因此,自從人類社會有了文字,有了文化,便就有了哲
學。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會有哲學。同時,哲學的產生也是根源于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需要。人們為了正確謀劃自己的實踐活動,為了論證一定實踐活動的可行性,也要求有哲學層次的一般方法論提供基本原則和方法的指導。這也決定了哲
學必然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的一門學問。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哲學,在具體內容上、尤其語言表達形式上,不可能完全一
致,肯定會互相區別。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實踐活動,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哲學各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形
式。但是,它們在基本內容上也肯定會有許多相同、相似之處。這是由于它們考察的對象相同,都是世界整體及其與人的關系;思考的重點也相同,都是關于整個世界的一般性、共同性的問題,諸如世界的本質、本原問題,萬物存在的基本狀況問題,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變遷問題,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精神的本質和作用問題,等等。它們在具體內容上的區別,那只是表現為思想觀點不一樣,理論深度不一樣,體系結構不一樣。正是由于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哲學所考察的對象相同、思考的重點也相同,所以,同時代的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哲學是可以相互對話、相互爭辯和相互借鑒的;不同時代的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哲學也是可以相互繼承、相互吸納和相互利用的。既然如此,那么,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傳到中國,中國人可以研究、吸納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也曾傳到歐洲,被歐洲人研究和吸
納),就是毫不奇怪的事情了。更何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原本就是帶有相當鮮明的世界性、
人類性的,關注的重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
人類”,終極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哲學還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科學性,經受過自然科學新發展的洗禮和大量實踐的檢驗,所以,這種
哲學更是格外能夠吸引中國人的目光,受到中國人的重視,被中國人深入研究、吸納和付諸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中國化,還因為中國人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20
世紀初期傳到中國的。那時,清王朝腐敗,社會動蕩,再加上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各種矛盾集合于中國。當時的中國人看到中國傳統哲學諸如理學、心學等等既不能深刻地說明這種現實,也不能有效地指導人們改變這種現實,因此迫切需要科學
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許多志士仁人急切尋找救國救民之道,包括
請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但效果都不很好。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震醒和啟發了中華民族,讓中國人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和社會主
義制度的美好。、陳獨秀、瞿秋白等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積極地向國人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共產黨人廣泛宣傳馬克
105
思主義哲學并指導自己的革命實踐,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后
來,中國共產黨人繼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
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性和價值性在中國得到了相當充分的證明。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確實是可以實現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表現為,它被中國人使用中國語言來敘述和表達,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和詮釋,與中國本土哲學相融合,被中國人吸納、應用并進一
步發展。簡言之,就是指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由外國哲學轉變成為中國哲學,并使之與時俱進成為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既是指“化”的過程,也是指“化”的結果,是動態的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劃分為逐步推進的幾個階段。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經歷了如下七個發展階段:(1)、陳獨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初步傳播階段。在
《晨鐘》和《新青年》上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和《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理論文章,出版了《唯物史觀》等著作。陳獨秀發表了《馬克思學說》、《社會主義批評》等文章。他們系統地介紹唯物史觀,對唯
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2)瞿秋白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全面傳播階段。他出版了《社會哲學概論》等著作,比較全面地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介紹和宣傳。(3)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階段。他撰寫的《大眾哲學》,在人民群眾中產
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4)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化階段。李達在日本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他撰寫的《社會學大綱》,相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論。(5)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的中國化階段。不僅撰寫了《實踐論》、
《矛盾論》等重要著作,而且還注意運用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觀點,并重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指導實際工作。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起到了尤為巨大的作用。(6)蘇聯版本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廣泛普及階
106
段。在新中國建立后,對蘇聯版本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教科書的引進和在高
等學校中的普遍使用,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
國化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正是通過學習這本教科書,許許多多的青年人初步了解、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觀點。盡管這本教科
書體系的結構以及某些內容在現在看來有不少缺點,然而其主要內容還是應該肯定的。當代哲學家黃楠森教授說:“從內容上講,舊體系的大部分原理是應該給予肯定的,其中不少原理,不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怎么發展,是很難推翻的,如物質
第一性原理以及辯證法的許多原理。這些年來,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比較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變化比較小,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具有極高的普適性,能夠經受住實踐的檢驗。”[2]這就是說,對于蘇聯版本的《辯證唯
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教科書的引進和在高等學校中的普遍使用,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個重要階段。(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創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真理標準和人道主義
討論為契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推動,由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思想解放和積極探索,更由于鄧小平、、等黨的領導人的大膽倡導和率先示范,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的速度大大加快,還不斷擴展研究領域,深化研究內容,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呈現出新的面貌。在當代中國影響巨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所以,這個階段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化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新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不再是“外學”,而已成
為中國的“內學”,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是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當代的國家哲學。基于
此,我們說,當代中國哲學,其主流就應當是已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幸,因為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找到了大批知音,遇到了生長的沃土,并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而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使之中國化而融入“中國哲學”,則是中國人之幸,因為中國人找到了救國強國的理論武器,擁有了能夠指導經新晨
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促進人和社會不斷發展的科學真理。
已經中國化并將繼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
學,應當在中國大地上不斷發展和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需要,也是中國哲學進一步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其實,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現中國化的進程中,并不僅表現為中國人了解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了什么,而是已經逐漸有所發展和創新。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創新表現得更加明顯。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領域,由傳統的對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研究,擴展到對經濟哲學、價值哲學、人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等等的研究。所研究的課題,既有基礎理論問題,又有大量的在新時期新階段出現的新課題,如世界歷史理論、社會形態理論、東方社會理論、生產理論、交往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等等。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其實并不只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由“外”轉“內”,而且還是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現代化和時代化。
當前,我們應該更加自覺地、積極地促進中國哲學的當代主流形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我們要繼續做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比較、融合工作,繼續從中國古代哲學和近現代哲學資源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觀點,把它們改造成為
適合當代人口味、適應當今時代需要的東西,充實到中國實踐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中來,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并獲得為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另外,還必須重視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第
一,要及時了解當今世界具體科學發展的新的重大成果,揭示它們的哲學意義,吸收到中國化的馬
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中來。第二,要重視研究當代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哲學,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吸取一些正確的、有益的概念、觀點,來補充、豐富當今中國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過應當指出,我們只能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吸
取外國哲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些科學的、有價值的概念和觀點,切不可帶有“崇洋”心理,生吞活剝“洋教條”,把自己“創新”出來的哲學概念和命題變成連許多專業哲學工作者都看不懂的洋味十足的哲學話語,那不能算是中國化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要時刻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及時研究新的社會問題,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發現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深化對人類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動力和規律的認識。哲學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實踐的推
動。理論創新的實質,即在于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作出新概括。時代的發展提出的新問題需要哲學的研究和回答。時代的發展推動哲學理論的發展。當代的中國哲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與時俱進,始終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