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外語翻譯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態翻譯學的概念和原理運用于本科翻譯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模式構建上強調翻譯人才應具備相應的“雙語知識+翻譯能力+綜合素養”,提出翻譯人才培養的生態三維度模式,目的在于改善翻譯課程教學質量,培養譯者在生態翻譯系統中的選擇與適應能力,最終提高外語專業翻譯課程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翻譯課程;教學模式
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作為理論依據,將翻譯活動從生態化視角進行研究,將教育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以教學環節中各生態因子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整體性作為研究視角(盛俐,2015),翻譯課程教學將呈現全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和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
1生態翻譯學理論對高校翻譯課程教學的影響和啟示
1.1生態翻譯學理論
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觀照,胡庚申教授便提出了以下引起學術界熱議的概念:翻譯生態環境、譯者中心、適應/選擇。“翻譯生態環境”不只是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的語言環境,“是原文、源語與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由此可見,任何譯者在進行復雜翻譯活動時,都需要立足于雙語交流的“三維”,即語言維、交際維和文化維,并經由“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這一過程(胡庚申,2008),最終的譯文才能達到適應交際行為的多維轉化程度。生態翻譯學的發展是跨學科的,或是定義為多學科交叉融匯的研究成果,這符合當代社會與時俱進的學術發展方向;同時,它是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對當代翻譯學理論研究的一種延伸,反映了譯學理論研究由單一學科視閾轉向跨學科整合一體的發展趨勢(胡庚申,2008)。高校本科翻譯課程借鑒生態翻譯學的全新跨學科視角,為課程建設拓展了原有思路并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翻譯課程教學模式研究提升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2高校翻譯課程教學研究的現狀
近年來對翻譯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層出不窮。有伍小君(2007)提出的以教師為中心,側重理論和技巧講解的傳統式教學模式,有曹曦穎(2008;2009)和王春燕(2013)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有王湘玲和賀曉蘭(2008)、李明和李南哲(2013)提出的項目驅動的協作式教學模式;以及雷曉峰(2013)、王鳳霞和楊惠馨(2012)提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主的“交互式”教學。劉和平(2013)在總結翻譯模式的理論及應用研究是指出,這些教學模式提出的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原則上是一致的。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對翻譯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也伴隨著生態翻譯學的理論研究方興未艾。如魯芮汐和饒華宏(2015)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理論視角對培養翻譯人員素養和激發翻譯人員學習興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王軍(2017)提出的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教學環境建設;高莉莉和劉寶強(2017)提出的“適應選擇論”對改進翻譯教學手段的指導以及“生態理性”對完善翻譯考核評價體系的指導;王劍娜(2017)提出的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的“知識、技能、素養”生態三維度研究。從整體上而言,對生態翻譯學的理論觀照研究要多于具體教學模式的細化研究,宏觀的研究多于微觀的研究,如具體的教學目標如何設置,譯者培養如何適應“生態選擇”,譯文評價如何進行“事后追懲”等。目前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對翻譯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包括如何構建合理的生態翻譯教學體系,實踐中探索基于生態翻譯學的“生態三維度”教學模式,以期達到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性、關聯性和平衡性等,尚需進行更加積極的探索。1.3生態翻譯學理論影響下的翻譯課程教學翻譯課程教學的人才培養重點是培養具實際應用能力的高端翻譯人才,使其具備一定的翻譯理論、靈活的翻譯技巧以及豐富的文化知識,并同時兼有良好的綜合職業素養,譯者在未來的職業翻譯活動中能發揮良好的“選擇適應”能力。生態翻譯學注重以譯者為中心,強調翻譯過程是在所涉及的各因素之間進行多維轉換、有序關聯和整體互動,關注譯者的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將“適者生存”的法則運用其中來制約譯者中心論的翻譯行為,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復雜翻譯過程區別于以往各種翻譯理論對翻譯過程的闡釋。翻譯適應論“除了自身的理論意義之外,也具有明顯的實用傾向……它強調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僅有利于譯者適應能力和選擇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且對翻譯課程設計、翻譯教材編寫、譯員選聘任用等都會有實際的導向作用”(李亞舒、黃忠廉,2005)。無論是從研究焦點還是其理論視角上,生態翻譯學無疑是為翻譯課程教學研究轉換了新的思維視角,并為系統描述各種翻譯現象和詳盡解釋各類翻譯問題提供了與眾不同的理論觀照,由此既從宏觀的教學體系上也在微觀的教學實踐層面也給翻譯課程教學改革鋪陳出了諸多的理論依據。
2基于生態翻譯學的“生態三維度”翻譯課程微觀教學模式構建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理論是從生態化視角研究翻譯的本質和過程?!皩⑸鷳B學中的‘平衡’‘和諧共生’‘適者生存’應用到翻譯學當中,提出‘翻譯生態環境’‘翻譯生態系統’‘譯者適應性選擇’等概念。翻譯過程中以‘譯者為中心’,譯者根據所處‘翻譯生態環境’對翻譯文本進行適應性選擇,達到‘譯有所為’,采取‘事后追懲’原則對翻譯行為進行修正性評價,目的是提高譯者的翻譯質量。”(胡庚申,2008)因此,就教學生態環境而言,翻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教學實施手段、教學方法內容以及教學環境等都屬于生態翻譯教學體系內的各個附屬因子?;谏鷳B翻譯學的翻譯教學環境以生態翻譯學作為理論基礎,構建涵蓋翻譯“雙語知識+翻譯能力+綜合素養”三維度的生態化翻譯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將學習者逐步認知翻譯的本質和過程,提高其“適應選擇”的能力,適應“整體翻譯生態環境”,實現譯者翻譯綜合素養能力的全面提升,并將“譯文有生機、譯者有所為”視為教學目標之一,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生態三維度”微觀教學模式具體到教學內容方面,對于雙語知識的培養,從本科開始的階段就應以夯實語言基本功為目的,進行各類課程模塊的設置,為學習者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和語言習慣,提高兩種語言能力素養,并培養跨文化意識。具體而言,可以讓學習者以認知雙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為前提,加強其對雙語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宗教信仰、傳統習俗等綜合背景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對于翻譯能力方面,則著重強調譯者口筆譯翻譯技巧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體可為學生開設“專業口譯實踐”和“專業筆譯實踐”等課程,提高翻譯實踐能力。對于綜合素養能力的培養方面,著重培養學生職業翻譯能力素養,如為學生開設商務英語翻譯、文學翻譯、科技翻譯,學術文學翻譯等課程選擇,為適應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傊半p語知識+翻譯能力+綜合素養”的生態化翻譯教學模式的三方面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實際教學中應加強整體動態平衡的培養模式,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3結語
以生態翻譯學理論為主要理論框架,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課程教學進行全方位研究,這是一個用全新的視角和開創性的思路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胡庚申,2011),探討生態翻譯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在豐富翻譯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拓寬翻譯教學改革的內容及其應用研究范圍方面具有積極的探索。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放在基于生態翻譯學的教學模式實證性具體探索。
參考文獻:
[1]曹曦穎.任務型翻譯教學模式理論基礎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5):97-100.
[2]曹曦穎.翻譯教學改革的新走向——任務型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3):272-276.
[3]高莉莉,劉寶強.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4):81-83.
[4]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a,(2):1-5.
[5]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b(6):11-15.[6]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7]雷曉峰.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翻譯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3(1):85-88.
[8]李明,李南哲.構建項目驅動的翻譯教學模式以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207-208.
[9]李亞舒,黃忠廉.別開生面的理論建構——讀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J].外語教學,2005(6):95-96.
[10]劉和平.翻譯教學模式:理論與應用[J].中國翻譯,2013,34(2):50-55.
[11]魯芮汐,饒華宏.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海外英語,2015(12):143-145
[12]盛俐.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構建[J].雞西大學學報,2015,15(3):89-92.
[13]王春燕.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能力培養新途徑———任務型翻譯模式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1):96-100.
[14]王鳳霞,楊惠馨.本科英語專業交互式翻譯教學模式探索[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25(4):135-139.
[15]王劍娜.論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的生態三維度[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7(6):127-131
[16]王軍.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7,35(6):76-79
[17]王湘玲,賀曉蘭.項目驅動的協作式翻譯教學模式構建[J].外語教學,2008,29(5):94-97
[18]伍小君.“交互式”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建構[J].外語學刊,2007(4):121-123.20
作者:趙丹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