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兩大戰略思想,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又一次理論創新。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本質上是和諧社會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二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以人為本
一、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
十七大報告在論述科學發展觀時指出,發展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要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就意味著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社會內部各種關系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性。
1.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發展的學說,關于發展問題的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關于研究和實現發展的科
學世界觀和價值觀。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發展觀
把發展作為理論和實踐探索的主題,直接繼承和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學說,特別是它的社會發展觀,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推進開辟了更加廣闊的思路和視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之本、思想之源,而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發展觀又將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提升到了新時代的境界。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義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
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
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就是要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
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
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保證子孫后代永續持久發展[1]。
科學發展觀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發展手段等,集
中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茖W發展觀在科學社會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為什么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為誰落實科學發展觀、依靠誰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
怎樣落實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我們黨指
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和諧社會論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
質屬性”,既表明和諧社會論對科學發展觀邏輯展現
的關鍵是本質上的展開,又表明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和諧社會論。
和諧社會論對科學發展觀實踐本質的邏輯展開表明,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并非僅僅是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過程實踐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良性社會關系狀態和實踐活動狀態,以及中國社會主義社會與其他空間上并存的各種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良性關系狀態,它尤其是指實踐主客體及主體際各因素之間,通過良性實踐活動和良性實踐關系的相互作用而不斷達到相互揚棄的狀態及趨勢。這即是說,社會和諧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演進的內在根據,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實踐規律。這種實踐規律在本質上不僅表明和諧發展即是科學發展,而且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過程,乃是一個
不斷構建社會和諧的實踐演進過程。社會和諧作為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根據和總體實踐規律,進一步彰顯了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和諧社會論。
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實行“統籌兼顧”以不斷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其實踐的本質皆在于在共同富裕
的道路上創造社會和諧,在于通過不斷構建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的和諧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及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在于通過“統籌兼顧”以達到總體和諧,以及化解各方面、各區域、各部分、各階層間的利益矛盾,
正確目標、前進方向和動力源泉。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
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科學發展觀體現了全面的社會主義發展觀??茖W
發展觀提出了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
布局,指明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是包括經濟發展、政
治發展、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全面的發展過程,指明了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3]。這對于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構建社會主
在于通過不斷地化解矛盾達到社會總體的和諧發展。全面發展在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相互促進,在于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各子系統協同共進,在于一切實踐主客體因素間的良性互動??沙掷m發展在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于通過環保經濟和循環經濟使自然資源得到科學開發和永續利用??梢姡茖W發展觀的本質在于社會和諧,它在本質上是和諧社會論[1]4。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深入貫徹
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和諧社會關注的社會建設,主要是處理人民內部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在
社會層面上達到的和諧包含在科學發展觀的目標當
中,發展等于以人為中心結合社會綜合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地位。只有加快發展,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
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只有加快發展,才能更好地調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是逐步實現人
節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利益關系,解決好各種社會矛盾;只有加快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但是,這種發展不是單純追求速度的發展,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發展,是速度、結
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茖W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堅持和發展了馬
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
可持續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
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高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旗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治國理念。在全面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對于實現社會和諧具有重大意義。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它解決了發展依靠誰、為了
誰的問題[2]68。一方面,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群眾在
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中的偉大作用,發展必須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必須反映和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依靠人民謀發展和發展為人民的辯證統一,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構
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社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實現。
三、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關系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構建和諧社會是從和諧的角度促發展??茖W發展觀的主題是發展,和諧社會的主題也是發展。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新晨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同時也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離開了科學發展觀所堅持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失去了
礎和動力,也是解決中國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所在。離開了發展,
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把以人為本
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機結合起來。只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從而實現我們黨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把發展放在首位。
其次,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人與人之間相互尊
重和信任、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
要求,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以人為本是發展的價值尺度,也是發展的力量源泉。人不僅是和諧社會的受益者,也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從而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一切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使全體人民各得其所。面對利益矛盾沖突的新格局,必須注意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形成能夠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利益協調機制,要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
再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茖W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只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條件下,逐步理順各方面的經濟社會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管
理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和創新,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持續鞏固,我們黨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只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在經濟實力增長,綜合國力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激發社會活力,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穩定,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實現社會和諧。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則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4]。
總之,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生活觀、實踐觀、價值觀、意識觀相統一的科學世界觀,在本質上是和諧社會論。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典型理論形態,是指導構建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的科學世界觀。而和諧社會論作為
科學發展觀實踐邏輯的具體化和展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的直接理論環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的直接理論指導。這種關系表明,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理論部.樹立和落實和諧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學習讀本)[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
[2]張云飛.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小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商碧輝.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和諧社會建設[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7(1):27-30.
[4]李抒望.對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的辯證思考[J].決策與信息,2007(1):10-13.
就談不上科學發展觀;離開了發展所奠定的基礎,就不可能有社會和諧。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