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柏格森的自然哲學論文范文

柏格森的自然哲學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柏格森的自然哲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柏格森的自然哲學論文

一、物質與生命

在《創造的進化》的第一章,柏格森就面臨著這些問題:在一般的物質,與有生命體所是的這一部分物質之間,其差異何在?也就是說,無機物和具有生命的有機物,其差異何在?什么是生命體的個體性?無機物的個體與有機生命體的個體的差異何在?實際上,柏格森是通過對個體性的反思,來解決物質和生命的差異問題的。在物質世界,不僅有生物界的個別的身體,也有著呈現為個體狀態的無機物(如一粒沙、一塊石頭、一個水晶)。這兩種類型的軀體、這兩種類型的個體性,其差別何在呢?在第一章中,柏格森首先為我們概括和描述了他在之前著作中所提出的綿延概念。他指出,人首先可以通過對內在的意識狀態的考察,發現綿延。綿延是“一種從過去吞噬未來的持續的進展,不斷前進、不斷膨脹”。[3](P4)在這種內在的綿延之中,過去、現在、未來都交融在一起,每一瞬間都是一種“自身的創造”,[3](P7)是無法預測的;意識狀態之間互相滲透,彼此間沒有清晰的分界線,也無法用言語來描述,亦無法在空間中展開。與之不同,一個物質對象,呈現出另外一些特征。第一,無機物的特征首先在其可分性。無機物被看作是多個并置的部分的集合。如果無機物發生了變化,則是通過這一集合中的某一部分被另一部分取代,或者是對這些部分的重新安排。作為無數部分的集合,無機物總是可以不斷地被細分,直至被細分為無數分子、原子的集合。第二,無機物的特征還在于它是一種人為的孤立(isolementartificiel)的產物,也就是說通過某種人為的抽象等活動,使得該物從其環境中脫離、孤立出來。在柏格森看來,在物質世界的延續性之中,只有通過某種人為的操作,才有可能抽象出某個個別的物質對象,從而賦予某種個體性。而這種抽象過程,則是與我們的意識相關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孤立的操作并不是完全人為的、也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有其客觀的基礎。實際上,唯有在實踐之中,在研究對象之際,才需要把一個對象或一個系統從整個宇宙之中抽象出來,孤立地加以研究。但是,每個對象、每個系統,都關聯著一個更大的系列,直至關聯著整個宇宙。①第三,無機體的特征還在于,它沒有歷史,也并不分有我們在意識之中發現的綿延的各種特征。當然,物質也有其綿延,正如下面糖水的例子所說明的。當一塊方糖放入水中,總需要時間等待其慢慢溶入水中。實際上,任何一種物質的反應或者變化,總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綿延。但是當人們把物體從宇宙之中抽離出來時,根本不考慮其綿延特征。“我們關于對象的全部信念,我們關于科學所孤立出來的所有體系的種種操作,實際上都基于這樣一個觀念,即時間從不侵蝕這些對象”。

當人們把物質對象從宇宙之中抽象出來時,就把空間化時間的概念用于其上了。現在,讓我們考察一下有機物。如果人們可以將無機物和有機物都視作許多部分的集合,無機物似乎只是由許多部分堆積而成,每一部分都是同質的,各個部分之間并無根本的差異性;相反,有機物則呈現出部分的相異性和功能的多樣性。有機物或者生命體的孤立或者說抽離,相對于無機物而言則要自然得多。“一個生命體,是由自然本身所孤立出來并閉合的”。如果無機物是一個人為的抽象的系統,那么生命體則是一個自然的系統。毫無疑問,生命體也是物質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在兩種系統之間存在著某種差異。“唯一的問題就在于,是否我們把生命體所稱的自然系統,應該類比于科學在粗魯的物質之中所切割下來的人為系統,或者這些自然系統應該拿來與宇宙整體之所是的自然系統相比較”。正如法國學者弗朗蘇瓦(ArnaudFranois)所強調的,兩種系統之間的差異,奠基于數學化時間和綿延的差異。①對于生命體的物理化學解釋,其錯誤就在于,沒有看到具體時間和抽象時間之間的差異。生命體因此不同于無機物,尤其是因為其內含的時間性。也就是說,生命體的軀體是一個正在綿延著的東西,而無機物則難以體現這種綿延,只能用一種數學化的時間來考察。生命軀體有別于一切通過人的操作剪切和劃分出來的人為體系。“把生命比作一個對象,這是一個錯誤”。柏格森在有機生命體和意識之間建立了某種類比關系。“如果我特別對我的身體進行考察,我發現,與我的意識相似,我的身體從小到老、漸漸成熟”。無機物是一個不會老去的存在,然而生命體則有其生老病死。對此,在生命現象中,可以發現諸如出生、長大、衰老、生病、死亡,幾乎在所有各類、所有層次的生命中找到這些現象。在所有的生命體之中,都有著某種由不同階段構成的具體的時間性,無法被簡化為物理時間或者數學時間。柏格森斷言:“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某物活著,某處就敞開著,有著某種時間得以嵌入的層面”。顯然,相對于無機物,生命體呈現出更多的個體性特征。“生命是一個個體”。

但是,即使在生命世界之中,也很難決定,哪些是個體的,哪些不是,哪些屬于這個個體,哪些屬于另一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個體性卻是生命的本質特征之一。個體性或者個體化勿寧是一種趨勢而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生命體顯示出一種個體化的趨勢,但同時它亦包含另一趨勢,即生殖的趨勢。“個體性在其自身之中有其敵人”。如果生命體是一個完美的個體,那么其生命體中的任何部分一旦與身體脫離都將無法存活,這樣的話,生殖就變得不可能。通過生殖現象,在一個個體生命的內部,有著一種趨勢,超越個體,并且在這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之間建立起聯系,在這一代個體與下一代個體間建立聯系,并最終與祖先相聯。這樣,個體的命運就與其物種的命運相關,甚至與所有生命的命運相關。通過反思個體性理論,柏格森向我們顯示出,有一種超越個別生命體的普遍的生命。有一種生命之流(courantdevie),在進化的某個階段誕生。“這種生命之流,穿越由它一個接一個的身體,從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分化為各個物種,散布在諸多個體之中,但完全沒有喪失其力量,反而是隨著其前行而越來越強大”。這樣,一切的發生,仿佛生命有機個體只是一個為了讓生命之流得以通過的一種中介。這一生命之流顯現為一種沖力、一種努力、一種創造。在關于遺傳的討論中,柏格森顯示出,在生命的遺傳現象中,表現出一種想要超越個體性、克服個體性的努力。“一種可遺傳并朝向特定方向的突變,這種突變逐漸積累、逐漸構成、發展為一具越來越復雜的機器,這樣一種突變,毫無疑問應該聯系到某種努力,但卻是不同于個體努力的一種更為深刻的努力,一種獨立于環境的努力,這種努力為某一物種的大部分個體所共有,更多地內在于這些個體所帶有的胚胎而不是在其實在的軀體,并保證這種努力因此會傳遞給其后代”。這樣,一般意義上的生命,不僅呈現在同一物種不同世代的個體之中,也呈現在生命界所有物種的所有個體之中。因此,通過這種方式,柏格森建立了生命的延續性和統一性。②“生命顯現為一種生命之流,以發育完全的有機個體為中介,從一個胚胎傳遞到下一個胚胎”。這種超越個體、超越世代、超越物種的生命之流,代代相傳,從而可以視作某種普遍生命或者宇宙生命。

二、生命與意識

《創造的進化》的第二章,處理的是生命進化的不同方向。第二章的任務就在于考慮在生命進化的多個不同方向之中理智的誕生。普遍生命,通過片斷化、個體化,形成各個物種和各物種之中的許多個體。這種個體化運動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生命所感受到的來自于物質的抵抗,一方面則是生命本身所帶有的力量。尤其是第二個原因,即生命自身所帶有的力量,才是這種分化的真正的深刻的基礎。這種生命進化的深刻原因,柏格森命名為“生命沖力”(élanvital)。生命的分化的第一步,在于植物和動物的分離。將他們分開的,并不是某些特征,而是許多不同的趨勢,這些趨勢將他們推向兩大對立的方向。在那些最初級、最原始的生物中,同時存在著兩種互補的活動:一方面,它們想要從自然之中獲取、收集能量;另一方面,他們通過運動消耗這些能量。植物主要沿著第一個方向,他們的優勢在于自身就可以制造其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借助于它們的光合作用,因此它們也無需移動、無需感覺。動物則是在另一個方向上發展的。由于動物無法自己制造能量,所以,他們必須直接或者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必須移動位置以便獲得獲取食物。動物朝向強化運動的方向進化,因此漸漸發展出一套感覺運動系統。正是在第二個方向上,也就是說意識和運動的方向上,標志著生命運動的基本方向。這樣,植物和動物,顯出意識的不同層次。正如柏格森所寫的:“我們通過感覺和清醒的意識來定義動物,通過沉睡的意識和無感覺來定義植物”。進化的第二階段,乃是動物界中的分化。在這一階段,柏格森區分出四個大的方向: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椎動物。前兩種動物,其實都淪為某種麻木,節肢動物朝向本能,而脊椎動物則走向理智。在普遍生命和普遍生命借以顯示出來的特別生命形態之間,一直都存在著某種沖突、某種矛盾。普遍生命傾向于擴大、傾向于越來越自由地運動。但是,每個物種,就其本身也是生命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所追求的,首先就只是其物種自身的自足、舒適,因此盡可能地想要以最少的能量消耗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樣,一個物種就容易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漸漸地就可能放棄某些運動功能,淪入某種半睡狀態。對于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而言,都不同程度上“囚禁在或硬或軟的外殼之中,這些外殼或者是阻礙了或者僵化了這些動物的運動能力”。動物中的這兩大分支,和植物一樣,放棄或者說部分放棄了其運動功能,從而不再能夠前行在運動的方向上,從而墮入麻木的方向。在脊椎動物的節肢動物這里,生命成功地給出了運動性和意識。這兩個分支,分別以不同的方式發展出一套感覺運動系統(systèmessensori-moteurs)。在這個方向上,進化的最高點,分別體現在人和昆蟲(特別是某些鱗翅類昆蟲,如螞蟻、蜜蜂)上。在人這里,意識最終在理智的形式下取得其獨立性。在鱗翅類昆蟲這里,本能發展到最完美的水平。在筆者看來,相對于前人,柏格森深化和豐富了意識的概念。在進化中,本能和理智是意識的兩種互補的形式。在柏格森看來,感覺-運動系統在動物身體的各個器官之中占據著核心和主導的地位。這樣,動物界中的進化,從原始物種到高級物種,就可以視作以進化出一套完美的感覺-運動系統為目的,從而最終進化到昆蟲和脊椎動物。感覺運動系統的完善導致了其他器官的變化,因為其他器官的目的原本就是為了支持運動。生命就在于在物質之中嵌入某種不確定性,①但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了運動、意識和自由。而在生命之中,特別是在節肢動物和脊椎動物這里,這種不確定性是通過神經系統的迂回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神經系統是“不確定性的貯藏室”(unréservoird''''indétermination)。生命的進化,就在于一種努力,努力創造這一類型的器官。在人和昆蟲這里,神經系統得以最為充分的發展,但卻是分別朝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本能和理智。因此,柏格森描述了本能和理智之間的差別。當然,我們在此也無法為二者劃出一道截然兩分的分水嶺。實際上,理智和本能二者既相互對立,又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因為二者有著共同的來源。二者是兩種趨勢,而不是兩個已經形成的東西。二者共同的來源是什么?實際上,正是同一種生命沖動,在物質之中尋找出路,以便表現出意識和自由。“通過有機體顯現的生命,是要從粗鄙物質之中獲得某種東西的努力。因此,人們并不奇怪,如果人們在這兩種心理活動(本能和理智)之中,所看到的只是作用于無機物質的兩種不同方式”(EC,137)。通過這樣的行動的努力所獲得的某種東西,正是移動的自由和意識的自由,而這兩種自由也將為生命開啟無限多的可能性。本能和理智的區別,首先在于制造工具上的不同。理智是一種能夠自己制造工具的能力,特別是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困難。這樣,人應該被定義為“工具人”(homofaber),而不是“智人”(homosapiens)。①而對于昆蟲和一般的脊椎動物而言,這些動物不會制造工具,但他們卻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工具。這些工具,諸如脊椎動物的眼睛,鳥類的翅膀,呈現出來的復雜性包含著無限多的細節,以及其運轉時功能的簡單性和實效性,可以稱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跡。而人為制造的工具,不論如何完美,如何先進,相對于自然總是有所不足。例如,無論多么先進的飛機和直升機,都不可能像鳥類一樣靈巧和隨意的飛行。正是因為使用工具的不同,本能和理智在解決同一問題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其次,本能和理智的不同,還在于二者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認識方式。當一個生命體立刻對它所接收到的運動做出回應,做出相應的反應活動,它既不需要意識,也不需要認識:因為本能已經足以引導它做出反應。在本能中,行動和表象完全地相應。如果外在的對象沒能成功地引發生命體的相應運動,或者說,令生命體直接做出反應,這個對象就成為一個障礙。只有在這時,才有意識和認識的需要。柏格森寫道:“這種行動與表象的不相應,在此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理智朝向意識,而本能朝向無意識。柏格森深化了關于本能和理智之間的比較,并將二者視作兩種天生的認識方式。本能是對事物本身的天生認識,然而,理智則是對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天生認識。如果區分認識的形式和質料,則理智只關心形式,而本能只關心質料。但是,本能和理智都只是同一種生命沖動在不同方向上表現出來的結果。在生命的進化中,對于意識而言,有兩種趨勢,一種是指向“認識的外延”(本能),一種指向對認識的“理解”(理智)。“在前一種情況下,認識是充實的、完整的,但是卻只限于某個或者某類特定的對象;在第二種情況,認識的對象的不受限制,但是,因為這種認識什么也不包含,只能是一種無物質的形式”。理智的主要目標,乃是無機的固體。理智習慣于認識外在的事物,特別是固體狀態的事物,并將這些事物在一個空間中加以再現。實際上,對于流體狀態的物體,例如水和空氣,理智已經表現出理解上的困難,并最終總是傾向于把流體再現為固體,也就是說,把流體表象為流動的固體。因此,理智越是擅長把握無機物,就越是拙于理解生命。當理智處理生命時,理智總是把生命把握為一個對象,有意無意地用表象固體的方式來表象生命。因此,柏格森指出:“理智的特征在于,無法理解生命”。相反,本能能夠使我們與生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為本能與生命活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要認識本能,遠比認識理智困難得多,我們也不可能用理智系統中的詞匯來把握本能。①在第二章的結尾,柏格森嘗試向我們說明,在生命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在生命與意識之間的關系,柏格森側重討論了兩個假設:1.意識是生理生命的效應;2.意識是生理生命的原因。第一個假設,導向身心平行論命題,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一書中對于這個命題進行了嚴格的批判。第二個假設似乎更能成立,因為“在大腦和意識之間的確存在某些一體性和相關性,但并不是平行論”。大腦越是復雜,意識生活越是超出生理生命,意識越是能夠顯示出自由。生命僅僅只是“透過物質而投射出來的意識”(laconsciencelancéeàtraverslamatière)。生命,作為生命之流、意識之流,穿透物質。一個生命體是物質的一部分,從物質的整體之中孤立出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讓意識得以順利通過,并最終在自由的活動中顯現出來。這樣,就有一種生命的運動,穿過物質形成有機的生命體,接著從有機生命體再達到意識。但是,從有機生命體到意識的運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直觀,一個是理智。在本能的方向上,意識無法走到底。另一個方向是理智的方向,這個方向比本能走到更遠。理智只能從外部來認識對象,因而無法真正地把握生命。但是理智的長處在于,無限地擴大其領域,將其知性范疇用于任何一個對象,并且通過所制造的工具來征服對象,而這些工具可以隨著認識的發展而日益完善。而且,人的理智使得人有可能超越知性的思維方式,用直觀的方式來考察世界和認識生命。直觀的某些特征接近本能,但卻是在超越了理智(知性)之后在更高的層次上對于本能的回歸。直觀不是一種知性的理解,而是一種將意識完全地置身于對象之中的同情,從而與對象融合為一。由這個角度看來,人在自然之中就占據著某種特殊地位。人不只是一個理智的存在,也是一個有著直觀能力的存在。因為在人這里,意識得以解放自身,“意識能夠反諸自身,喚醒那些仍然沉睡在自身之中的直觀的潛能”。[3](P183)這樣,在人這里,意識得以達到其自由的最高階段,也正是在人這里,意識終于找到了出口,從物質的囚籠之中解放出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柏格森斷言,“人是我們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理由”。

三、生命,還是意識?

在柏格森的自然哲學之中,生命概念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遠不如意識(普遍意識)的概念和物質的概念重要。生命,特別是就有機生命和生理生命而言,只是普遍意識穿過物質的復雜運動的產物。生命是一種被物質所阻擋的意識,或者說,由于物質的惰性,普遍的意識運動被迫中止從而形成了生命有機體,又或者說,是物質中的一部分被意識所激活、所提升。相對于普遍意識,生命體的生命或者是一種削弱的意識(動物),或者是一說沉睡中的意識(植物)。但是,柏格森也常常在另一意義中來使用“生命”這一術語。柏格森屢次指出,有一種穿透物質的“生命之流”、“生命一般”,他稱之為“生命沖力”。在這種情況下,“生命”一詞應該被理解為精神生命或者普遍意義上的意識。不過,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精神生命有別于生理生命。在我們看來,“生命之流”、“生命一般”、“生命沖力”這些表達中所說的生命,勿寧說是普遍意識的另一個名字。這樣,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之前所說的生命的兩種含義的區分,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之區分。實際上,這一區分,可以回溯至柏格森在《論意識的直接材料》中所說的空間和綿延之區分。精神生命不過就是綿延在個體生命中之體現。正如沃姆斯所說的:“空間與綿延之區分,指向生命,指向生命的兩個方面。因此,這一區分首先是一種實踐的區分:我們所混淆的,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命的層次和等級”。綿延和空間的區分導向了兩重運動:一方面,是一種放松的運動,順著能量的遞減的方向進行,這是朝向物質的運動,通向空間、幾何、重復、物質性;另一方面,是一種為了突破、逆轉和克服下降的趨勢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向上的努力,這也就是意識和精神的運動,與之相聯系的,乃是創造、自由、精神性。前一種運動朝向空間和物質性的方向;后一種運動,則朝向綿延和精神性的方向。生命,或者有機體,正是這兩種運動相遇之后的產物。這樣,生命就是借助于那正在遞減的東西而形成的。正是意識(精神)和物質在一定形式的操作活動中形成了生命。因此,我們認為,生命的概念,盡管在其形而上學中亦占重要地位,但不如意識和物質概念重要。這樣看來,似乎柏格森在主張一種二元論。但是,宇宙中的物質永遠都不可能完全地被簡化為純粹的物質性,因為物質在其最基本的形式之下,一直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綿延。這樣,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物質是弱化到幾乎為零的物質(就物質仍然保有最低程度的綿延而言)。對此,法國學者揚科勒維奇寫道:“萬物綿延著,物質相對而言也是精神性的,與精神的區別只是在于物質更多地順從于空間的惰性”。這樣,在我們看來,在宇宙之中,實際上只有一種運動,一種不斷向上、朝向精神的運動,只是這一運動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層次被阻斷,從而伸展為生命的各個物種,對于這一運動,物質只是“必要的惡”(lemalnécessaire),用來延續和暫停這一運動。不同的物種,占據著從低到高的綿延的各個層次。而精神(意識)的這一運動有兩個極限,一個極限是純粹的精神、純粹的綿延,另一個則是純粹的物質、純粹的空間。因此,揚科勒維奇認為“柏格森主義是一種實體的一元論,傾向的二元論”。在筆者看來,柏格森所說的實體,就是綿延、運動、進步、自由、創造和精神。這些名詞,都是對同一種實體或者說同一種傾向、同一種運動,在不同場合結合不同語境所給予的不同描述。就此而言,柏格森的自然哲學,最終是一種精神論傾向的自然哲學。從物質,到最簡單的有機物,再發展到原始的微生物,接下來再進一步發展為更為復雜的植物和動物的各個物種,并最終在人這里達到其進化的最高階段,都是普遍意識在不同時間、地點與不同的物質互相斗爭的產物,努力想要突破物質的一切限制,拼命地想要表現意識自身,從而實現最大可能的自由。如果我們把這種普遍意識理解為某種精神,那么《創造的進化》也是一部關于精神在自然界漫游的偉大史詩,一部柏格森式的“精神現象學”。

作者:鄧剛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拍偷拍 欧美日韩 | 午夜手机视频 | 本道综合精品 | 在线观看你懂 | 日韩在线视频线视频免费网站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丁香激情综合 | a级毛片免费 | 中文字幕永久 | 欧美网站在线 | 午夜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永久国产| 五月婷婷丁香网 |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 国产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午夜一级免费视频 | 国产男女视频 | 人人九九精品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 在线视频精品视频 | gav男人天堂| 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色94色欧美一区 |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午夜波多野结衣性色 | 图片区自拍偷拍 | 美女被羞羞网站 | 色综合激情丁香七月色综合 | 在线日韩欧美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在线成人亚洲 | 免费高清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综合五月天堂 | 四虎网站网址 |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亚洲五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