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哲學對科學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哲學對科學技術的影響是學界歷來普遍關注的問題,同樣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論題。本文分別從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傳統對科學技術的影響,和哲學對德國成為世界科學技術中心的影響深入分析,有力地表明哲學思維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闡明哲學與科學技術間的密切關系,啟發人們重視哲學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關鍵詞:哲學;科學;技術;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類的發展,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科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哲學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古代,具體的科學知識包含于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之中,哲學的思辯邏輯推動著科學知識的擴張、膨脹,而以哲學家載人史冊的先哲們同時也是科學家。無論當時的人們是否意識到,哲學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始終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到了近代以后,隨著人類各方面認識的不斷增強,人類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具體科學知識逐漸從哲學體系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學科,但是,哲學對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依然存在,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應,哲學自身也在不斷地發展與變革,各個時代的哲學家層出不窮,其不同的哲學思維方式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甚至支配著自然科學家。可以說,作為一種系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討論哲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技術的影響永遠不會過時。
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傳統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經驗主義又被稱為“經驗論”,是關于認識論的學說,與“理性主義”相對。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并在經驗中得到驗證。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洛克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的,而且歸根結底是來源于經驗”,心靈就像白板,心靈中的一切知識來自對事物進行觀察而獲得的感性經驗,而心靈也具有一種對感覺印象進行區分、比較和概括的功能。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也曾經說過:“在先進的國家,實踐啟發理論;在落后的國家,理論鼓起實踐”。這是對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思想的一種形象詮釋。經驗主義傳統一直以來都是英國哲學的突出特色。培根就重視觀察和實驗,在他看來,知識的基礎就在于經驗觀察和科學實驗。與此同時,由于信任根據觀察和實驗的歸納法,以及強調認識的實踐功用,培根不認同長期統治西方的亞里士多德的偏重演繹法的形式邏輯,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是培根。”縱觀世界科技史,英國人占有突出地位。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一個多世紀里,英國一直處于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這就不得不提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傳統。近代以來,科學研究逐漸從早期的收集材料逐步走向整理材料,科學得到迅速發展,這其中經驗歸納的方法功不可沒。
總體來說,在早期著眼于宏觀物體的經典物理學時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傳統有效地促進了科學研究的進程,極大地推動了經典物理學的進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迎接新的科學革命的同時,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科學霸主地位的變易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隨著在19-20世紀之交經典物理學逐漸轉向現代物理學,物理學的研究中心也由經典物理學的宏觀、低速運動對象轉為微觀、高速的運動對象。在這個時候,面對新興的物理學,過于強調經驗、科學實驗而輕視理論思維的經驗主義哲學傳統應對起來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因為實驗家的物理經驗不能把它提高到最抽象的領域中去。適用于科學動年時代的以歸納為主的方法,正在讓位給探索性的演繹法。”當然,這絕不是單純的否認經驗主義的哲學傳統,眾多的英國科學家也不乏像牛頓、麥克斯韋等在科學理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特例,只能說在經典物理學逐漸轉向現代物理學的過程中,英國強調直觀具體事實,重視經驗而輕視理論思維的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適應新的物理學革命了,那么哪一種哲學思維才更符合新的物理學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尤其看重理論思維的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傳統。
二、哲學對德國成為世界科學技術中心的影響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哲學的民族,與英國重視經驗,輕視哲學思辨的經驗主義哲學傳統正好相反,德國理性主義則重視理論假說,大膽思辨,簡單地說,理性主義認為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在19世紀以前,德國還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到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則一躍成為了世界的科技中心,這固然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諸多因素中哲學可謂起到了先導作用,哲學尤其是自然哲學,通過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以及對科學的啟蒙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科學的發展,并進而促成了德國在世紀之交成為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首先,哲學的啟蒙作用極大地促進了科技文化的傳播,哲學的興隆帶動了科學的興隆。哲學革命的爆發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科學提供了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從根本上為科學的發展掃清了思想障礙。作為“德國啟蒙運動之父”的托馬修斯就對自然科學懷有極大興趣,他的學術思想激進,具有革命傾向,他倡導理性,反對偏執思維,認為哲學應擺脫經院哲學的束縛,并從亞里斯多德的重壓下解放出來。可以說托馬修斯的進步思想在那個時代對人們從神學的權威中解放出來,并逐漸投入到科學技術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當時社會政治經濟都遠遠落后于歐洲其他國家的德國,正是由于哲學啟蒙及哲學革命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并進而促進德國科學的體制化。第二,哲學與科學的緊密結合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德語中與科學含義最接近的詞是wissenachaft,但其內涵要遠比Science廣泛,這也直接反映了德國科學與哲學的密切聯系。在德國,以普朗克黎曼、高斯、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康德關于天體演化提出的潮汐假說和星云假說即是哲學思想也是科學假說,對當時的科學思想有直接的啟蒙作用,因此恩格斯稱他是“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觀念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的人。當英國、法國分別進行產業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時候,德國國內則興起了哲學革命,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還有著深刻的思想和社會原因。
經過哲學革命,哲學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更加動搖了經院哲學和傳統神學的地位。所以說德國科學技術的崛起不是偶然的,這與科學和哲學緊密結合分不開的。第三,在教育中注入哲學因素對德國教育的改革影響深遠。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歷來都是和教育的因素分不開的,教育的成功會直接培養大量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成為科技進步的中堅力量。德國之所以在第二次物理學革命中大放異彩,并最終在19世紀成為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就不得不提到德國成功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成功又離不開哲學的變革,哲學因素在教育因素中的注入對德國科技的發展影響深遠。通過分析哲學對科學的啟蒙作用、哲學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以及哲學對德國教育改革中的影響,說明德國的哲學滲透于各個領域,通過與其他因素的互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德國科學的發展,潛移默化地促成了德國成為19世紀中后期世界科學的中心。綜上所述,作為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對科學技術的影響可謂潛移默化、深遠持久,我們應當積極吸收英國經驗主義傳統及德國理性主義傳統的優點,在重視經驗觀察、科學實驗的同時,也要重視理論假說、大膽思辨。此外,無論是儒家哲學的“實用理性精神”,還是道家倡導的“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中國自然科學的產生,事實也證明,古代中國產生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輝煌的技術工藝,但科學理論卻一直處于較為原始的階段,更沒能自發的形成近代科學以及成為近代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這固然不是否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而是要正視并克服自身的不足,為使我國在21實際成為科技強國提供一個較為科學的參考。
作者:胡永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