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職業道德培養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培育期;定向期;就業實踐期
在21世紀,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生產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提供高質量高層次的服務。那么,這一切取決于什么呢?我想莫過于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是職業道德素質的表現,是從業者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事業獲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綜合素質。人的綜合素質是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變動性的整體,各個因素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欠缺,都會造成人的整體素質的降低。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注重培養自己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一、高職大學生就業現狀
1.供過于求。在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于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于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于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
當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企業普遍實行的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于培養與培訓的費用也大幅減少,在招聘的時候會對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優中選優。經濟危機造成的結果是,無論是從結構看,還是從總量上看,大學生的數量都是供過于求。
2.缺乏勝任力。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企業是非常現實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并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現在很多企業都停止了招聘新員工,尤其是大學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實力的公司進行的優中選優的戰略性人才儲備;而有些有實力的公司,在進行人才的戰略性調整,希望通過現在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變化,招募和儲備一批中高端人才和優秀的技術骨干,從而迎接經濟危機過去后的新的發展。而大學生沒能在這一轉機中受到青睞,其根本原因是大學生畢業后,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對大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的反思也愈發深刻。學校也在積極尋找教育改革途徑,雖然每個學校每年都在做著就業率統計和報告,但是有些學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經在好幾年前就開始了,比如在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等好幾年前就成立了實驗室,引進了實訓的教學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實習工廠,現在又在積極探討本身引進企業的教育產品和模式。企業首要考慮的不是職業道德行為教育問題,卻間接地促進了職業道德行為教育的改革和對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應該說已經開始思考教育本身的問題、解決途徑和自身的價值了。企業一開始考慮的是如何能獲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勝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業在相關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養班,按照自己企業的要求和實踐培養大學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業工作,比如機械工程系的遠大班、中聯班、博世班等。這是解決目前問題的途徑之一,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還是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實踐。問題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決問題的過程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側重點,逐步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高職學校教育中不同階段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
1.打好基礎。為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做準備
順利就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長期規劃。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需要大學生們在大一學期間就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大一是“培育期”,學生應多與學長進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來想從事職業的情況,利用網絡進行輔助學習。
在各類招聘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對于高職高專類畢業生企業普遍表示更欣賞他們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務實的工作態度據了解,參加招聘的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產集團、酒店、IT行業等等,顯示出民營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業“人才高消費”的觀念有所改變,有不少企業就表示:“能用大專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這說明,學得一技傍身的高職高專畢業生正逐漸以過硬的專業技能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企業也開始轉變用人觀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學歷,而更加推崇“實用的才是最好的”擇才理念。
因此,大一時期最重要也是最實際的事就是要端正學習態度,不要以為進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每學期為了考試而學習要知道我們現在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是為了今后就業打基礎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大一正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要在職場上擁有過人的實力,必須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為最終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打好基礎。
2.扎實專業知識基本功,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是形成良好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基石。
大二為“定向期”,學生應考慮未來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開始嘗試兼職和社會實踐活動。我院推行一張文憑多種證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希望學生積極通過英語和計算機相關證書考試,在畢業時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招聘會上,參加應聘的人成千上萬,用人單位憑什么選擇你呢?在同等學歷下,你怎樣才能脫穎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優勢,展示別人沒有而你擁有的東西。作為大二的學生,不妨利用業余時間,根據自己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根據自己的興趣培養一項專長。它會為你今后就業增加一項砝碼。
3.要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特別是動手能力培養是養成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關鍵。
1.就業態度消極、挑剔。
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后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愿意被分配到車間去,不愿意到生產一線參加工作,認為流水線上工作簡單、重復、枯燥,不體面,而且累人。他們認為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車間工廠工作會是一種浪費。他們相信自己是管理人才、高薪人才,覺得一線員工的工種和工資不能詮釋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在離校工作前挑剔單位,在工作后頻繁跳槽。沒有穩定的工作,經驗也就相對減少,試問哪家公司會試用頻頻跳槽的員工。在選擇就業方面一定要慎重考慮,因為一份工作給自己帶來的不僅僅是利益收入這么簡單。這其中還包含了人脈和知識。沒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自身是學不到什么東西的。所以在臨近畢業時一定要慎重選擇,這關乎自己的將來。
2.缺少擔當和使命感。
筆者今年擔任《哲學與人生》這門德育課,在授課到第四單元“順應歷史潮流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這一章時,為了避免說教,特地把這章設計成講座,和學生們談青春,談家庭,談青年的責任。學生更多的是在談抓住青春,及時行樂,利用青春好好戀愛。當然這些都是青春的內容。可是當我往“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引導時,課桌上多了些趴著想休息的臉龐。課后和他們交流年輕人的擔當,他們居然說:這太遙遠,老師你想多了。當然,現在的社會是進步的。思想也是進步的,可是這并不能代表我們的思想被束縛。學生這樣想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在跟著時代在進步。不管是在哪方面都是引領潮流的。可是,他們這種缺少擔當和使命感對以后的人生價值觀是有直接影響的。
3.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
現在高職院校的孩子大都是“90后”,這代人的獨生子女特點,讓他們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獨自占有,不愿與人分享。一切向錢看,不具有團結協作精神與意愿,只想到自己的前途,卻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前途和社會、集體團隊是成正相關的關系。這樣在以后的社會經驗中他們會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團結是團隊中比較重要的成分。缺乏合作精神這會使很多事情往多方面發展。只有在體會到團隊精神后才能做得更好。
4.貪圖輕松,怕吃苦,缺乏敬業精神。
筆者所在高職校,多數學生來自城市,大都有著比較富裕的家庭,沒有吃過苦。他們不了解,也不愿意去多想生活的不易,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對于外界的新鮮事物吸收得很快。加之在全球化、市場化大潮帶來物質豐盈的同時,他們也被這種大潮帶來的另一方面諸如更看重物質,怕吃苦,樂于享受,惰于努力等消極思想所裹挾。在與用人單位交流溝通后,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校、企業都認為:經驗、知識以及能力都是可以在工作與實踐中逐漸培養和慢慢積累的。不怕招聘到的學生技術差,就怕招聘到的學生道德素養低。他們可以沒有很多的社會經驗,可以從零學起,但是必須要有踏實肯干的精神,肯學習肯吃苦。然而現實中職業院校的學生生活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中,有不少學生確實放松了對自己品德修養的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進行強化。
二、黃炎培先生有關職業道德的教育思想
黃炎培先生把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了概括:“敬業樂群”、“勞工神圣”和“金的人格”。
1.敬業樂群。
敬業樂群是指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工作中盡善盡職、有所作為,有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追求,同時還要具備高尚的情操以及團隊精神。我們在工作的同時能給身邊的同事帶來方便。這對自己沒有壞處。反而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樂趣。我們在幫助別人后當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是樂于幫助我們的。
2.勞工神圣。
黃炎培先生將職業院校的校徽定為“雙手萬能”的圖案。他將“勞工神圣”的思想貫穿于多年的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職業平等意識和尊重勞動的品質。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能者多勞”這句話是真實存在的。做的事情多,收到的回報就多;做的事情少,自然就不要抱怨沒有回報。這都是成正比的。自己懶惰是得不到什么的。只有付出之后才能有收獲。
3.金的人格。
黃炎培先生始終秉持把對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格培養放在首要位置,要求院校學生“人格完整”,要求學生時時刻刻在高尚純潔的人格、博愛互助的精神、俠義勇敢的氣概與刻苦耐勞的習慣四個方面中進行人格修養。同時還教育學生“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爭;將吾整個生命,完全獻給我國家、民族生存工作上”。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思想培養的方式方法
1.“敬業樂群”職業道德的培養。
首先,學生自身要做到學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要引導學生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一方面,所學專業是解決生計的手段。另一方面,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是有益于服務民眾和國家建設的目標的實現。許多高職學生在入學時對所選專業根本不了解,進校學習后發現已選擇的專業自己并不喜歡,由此就產生了抵制學習,放縱玩耍的惡行。因此,面對剛入校的新生,學校相關專業人員要做好專業宣講,及時地引導他們樹立對專業前景的憧憬和自信。從職能部門來說,要會同班主任,開展系列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未來要從事職業的社會價值和職業成功的方式、路徑。為此,可組織行業勞模開展講座,讓優秀的專業畢業生進行交流,使在校學生都能認識到在現實的工作中,自己所學專業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專業崗位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本專業成功的可行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從德育課角度來說,德育教師要利用課程內容,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個性,制定有效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使他們確定自己未來的就業目標。從家庭角度來說,需要督促學生堅持理想,嚴格執行自己的職業規劃。其次,還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現實中,成就卓越的公司企業都認同敬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都有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而這些優秀的企業文化聚合了員工的智慧和力量,促進了企業的良性發展。同時,還要加強院校教師的師德修養。相關部門要把教學督導工作做到實處,把一些教師從職業倦怠的現狀中喚醒,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讓教師敬業奉獻、勤業吃苦的精神和行為照亮學生。再次,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要正確開展自己的人際交往,正確對待與教師、同學、同事的交往,要懂得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建立對朋友積極的情感反應,要懂得欣賞他人,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要善于團結合作,懂得眾人拾柴火焰高。
2.“勞工神圣”職業道德思想的培養。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要讓學生明白職業平等、尊重勞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熏陶。如:對勞動之星的宣傳,用主題班會的形式讓校園保潔阿姨談工作;制定全員美化校園周,讓領導、教職員工和學生都參與到流汗的勞動中,打破以前的領導走過場,老師一旁背手指導的不示范的狀況。其次,雖然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生理成熟,但是心理上還是不夠成熟的。這些行為主要表現在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和情緒上不易控制。其主要原因是他們人生中缺少目標和理想,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是很明確。所以自身的條件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在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有交流。要提醒他們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自己的未來,要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樹立良好的心態,要積極向上;同時還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監視作用;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自己的未來,要有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培養堅韌的意志。
3.“金的人格”職業道德思想的培養。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已為古今中外所共識,歷代教育家曾經有過精辟的論述。比如,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唐代韓愈,還專門著有《師說》一文,指出教師三大任務是“偉道、授業、解惑”;十七世紀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強調教師應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要無限熱愛學生,反對學校中使人變得呆笨的棍棒紀律;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這些論述體現了對教師職業道德作用的重視。
“學高信為師,身正堪稱范”。學生時代正是世界觀、品質、性格形成階段,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時,這個時期的學生又具有“向師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通過他們的眼睛在心靈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對他們的精神世界起著無聲無息的作用,就好比一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此,教師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動,為學生樹起前進的旗幟,指明前進的方向,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種。
面向21世紀,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場全面深刻的社會改革。時代要求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代有創新能力,能自主學習,全面發展,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這一點,對于跨世紀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勝任21世紀教育發展的要求,就必須切實加強師德建設,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要高度重視師德教育
首先,必須旗幟鮮明地把師德教育納入學校重要工作日程。根據《武漢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結合本校的實際,提出師德教育的具體要求,做到目標明確,措施具體,結合不同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點,務求實效,使師德教育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其次,要把師德列入教師的崗位責任制,定期檢查和考核,對涌現出來的師德高尚的先進典型,大力予以宣傳、表彰;對品德有缺陷的教職工,要加強教育、幫助,促進全體教師更好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把師德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積極引導教師學習理解《武漢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規范》)
通過對《規范》反復深入地學習,使教師從自身所肩負的歷史重任的高度,認識什么是教師職業道德,明確《規范》是黨和國家對教師應該具有的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提高教師遵守《規范》的自覺性,使教師聯系工作、生活的實際,深入了解《規范》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把《規范》作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準則,進一步強化師德教育。
三、學習師德榜樣,鑄造一代師魂
師德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如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高尚師德,一輩子也忘不了,時時激勵著魯迅先生去英勇戰斗。教師要將自己的師德水準不斷提高,就要以優秀典型為榜樣,勤于學習,虛心學習,善于學習。可學習的榜樣非常多,首先要注意從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營養,比如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要主動了解他們的事跡,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升華自己的師德境界;其次,也要學習優秀教師的榜樣,在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中成長起來了一大批優秀教師,他們的教育實踐和先進事跡,生動地體現了新時代教師道德的嶄新特點。要通過聯系自己的實際,找出差距,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和他們的感人事跡,提高師德認識,激發師德情感。
四、堅持他律與自律并舉,重在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