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設計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寫實素描是設計基礎造型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這種表現形式以模仿客觀事物作為出發點,以事物的客觀現實形態為依據,在過程中注重物象視覺形象的全方位表現,強調對客觀形態的再現性描繪,從而對物象的造型樣式展開研究與表現。寫實素描的訓練主要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為創意構思的實現做好準備。寫實素描不同于傳統素描的練習,既要求學生掌握構圖、透視、空間、造型因素,同時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寫實表現能力,運用特殊的繪畫工具和技法將物象的質感肌理進行微觀化的表現,使所畫內容精細逼真。在作品的構思上,盡可能引導學生將作品進一步做意象化處理,突出物象的結構特點,將最動人的、最能引起觀者注意的部分作深入具體的描繪,以達到學生繪畫造型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提高。在實踐中可以參考西班牙超寫實大師克勞迪奧•布雷沃的繪畫方法,畫家通過對生活中一些物品的深入觀察研究,將物品從表面的自然狀態中解放出來,注入了新的元素。他運用寫實物象的手法,賦予無生命的物體以生命和靈性,升華其韻味和內涵,賦予其圣潔的魅力。寫實素描不僅是外在的觀察體驗過程,也是內在心靈的構造過程,包含著一種心靈見之于物質形式的審美創造。素描寫生是鍛煉學生內心營造審美意象,通過一種形式傳達出來,實現藝術表現的物化過程。因此要求學生從中剝離出主體的感性符號,以“物”作為藝術創造的基點。在素描寫生過程中,隨著物象體驗的深化,學生創造表現的靈感得以激發,共同構成一個神奇的世界,以繪畫語言構成形、色、景、意、情等多種變化的情感表達樣式,從而完成寫實素描審美再創造的最高境界。在寫實素描訓練中,對物象形式特征的把握與觀察的生發是相輔相成的,必須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僅僅抓住了一種物象的表面形式特征是不夠的,還要對內在的意義進行探索,使其產生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對于物象特征的把握,必須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這就需要充分發揮繪畫技巧,使內容與形式達到統一。
二、設計素描的解構表現訓練
設計素描主要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創新能力,由于學生入學前是以具象素描訓練為主,其思維模式和繪畫表現受到束縛,因此如何突破具象造型困擾,開發學生設計能力是本環節教學的重點。要正確理解“解構素描”這個詞的含義,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解構,解構就是在確定傳達信息的前提下,通過對視覺圖形元素的創造和構成來傳達這一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解構是將所畫物品進行分解后重新組成新的畫面,但與構成有所不同,解構還需具備構圖、造型、空間等繪畫基本常識,進一步運用點、線、面等元素構成新的視覺語言,以此達到設計創新的目的。解構素描訓練,是培養學生從模仿繪畫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通過直覺和理性認知物象,并進行深入的分析歸納,通過物體變換重構畫面的形式,結合構圖進行設計創新實踐,使形式逐步多樣化。解構需要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完成:第一,從描繪一組客觀具象的物品入手,比如水果、蔬菜、日用品、化妝品等系列物品。通過觀察,深入了解所描繪的客觀物體,徹底了解物體內部與外部結構的構造。第二,通過客觀具象的形態派生出抽象過渡的思維狀態和想法,從研究自然形態中培養深入觀察表象和內在生命的洞察力,從而超越模仿,變為主觀性的認識與創造。第三,以描繪的具象形態作為切入點,從中發掘潛在的表現元素,在原形的基礎上進行打散,重新添加組合,或者置于新的空間,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從物象的形中抽取符號,用構成的形式將主觀的思維意念固定在畫面上,脫離寫實的繪畫形式,通過再造的形態和構成表達作者的審美感受。解構素描練習與寫實基礎練習在觀點和方法上有較大的區別,必然會帶來諸多的問題,如物象如何轉換?意識如何產生?意象怎么把握?這些問題集中在一點,就是如何創造意味的畫面。對于物象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繪畫基礎練習中往往以物象外形的特點為依據,對其夸張、變形,但這些都類似構成練習。分解與重構的學習,能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物象的聯想,提煉意趣,并以素描手法將物象進行解構和重構,交織于“內在意味”的意象之中,使“聯想”能夠“妙得”。設計專業的素描教學重點在于從物象中提煉和駕馭形式語言轉變,從客觀再現物體向形式美轉變,從被動塑造向重新認知、解構物象轉變,在這一系列轉變過程中向更高的境界——創造性思維邁進。因此,設計專業的學生從開始就應當進入創意狀態,從傳統的素描中走出來,開啟設計藝術的創新之門。
三、設計素描的創意表現訓練
設計素描是為設計服務的,是學生表達設計創意、交流設計方案的手段和語言。設計素描旨在拓展學生的視角、豐富和發展其想象力,拓寬其設計表現路徑,增強其創意表達能力,最終實現通過三維空間展現奇妙的藝術構思。創意素描的特點主要是借助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啟發學生在原型的基礎上加以想象,運用創新思維能力形成創意理念,從而發現新的創意元素,形成新的表象,創造新形象,形成新的視覺圖形。即通過創意素描練習,調動和擴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打開創意之門,增強創意的表現力,提升創意內涵。具體來講,創意素描的實施還需以下四種方法。
(一)觀察聯想法
通過對客觀事物表象的觀察和分析,個體產生豐富的聯想,這是創意性素描過程的內在操作性程序,聯想的豐富性同時又折射出寓意的多樣性。個體的聯想在由一物向另一物轉換時,注意物象間的形似特性和造型特征,即它的表象結構形式是重要的基礎,也是物象轉換的原型。清代畫家鄭板橋通過對竹子觀察聯想,不僅創造出了新的表現形式,并賦予竹子深刻的寓意,一枝一葉都喻示著對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
(二)想象構思法
想象是對眼前的客觀事物在現有直觀感知和表象的基礎上,通過大腦內在加工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因為新形象是在已有直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內在加工創造形成的,所以想象是比聯想更為復雜的心理活動。想象的意義在于它的獨特性、創新性和靈活性,它突出了個體的創造性思維。如荷蘭畫家埃舍爾,他的作品充滿幽默、神秘、機智和童話般的視覺魅力。他如同一個魔術師,擁有超乎常人的獨特想象和傳神的畫技,能夠將極具精妙魅力的想象內容和內心世界立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三)意識轉換法
觀物的意識轉換,需要學生在把握物象形式特征與了解物象概念轉換的基礎上,由被寫生物象的形式特征聯想到另一個與其置換的物象形式特征,通過對二者間具有相似性、關聯性和共通性的各種元素的內加工,再加上個體的主觀經驗、文化背景和個性特征的共同作用,組合構成意象形。因此,使二者精妙結合、神形契合的關鍵在于找到物象間形式特征的共同特征,并在個體大腦中進行抽象、概括和綜合。同時要緊扣物象特征和內在意趣的合成,做到嚴謹而不板滯,細致而不繁瑣。換言之,只有抓住二者的形式特征和相互轉換的共用形,才能使思維與實踐形式得以實現。如西班牙畫家納蘭霍,他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聯想,以及結合意識的轉換,創造出富有詩意般的藝術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美感無處不在,無論是素描或創作,都給人一種迷蒙淡雅的美感。
(四)直接表現法
這是一種較為常用的表現方法。它將創意主題直接如實地表現出來,充分運用繪畫的寫實能力,給人以逼真的現實感,拉近了創意主題與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該手法由于直接將創意主題表現在觀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畫面的主題展示角度,應著力突出最容易打動人心的部分,運用色光和背景的烘托,使創意主題置身于一個極具感染力的空間,這樣才能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
四、結語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文化課程基礎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知識傳授的重視,更要加強對學生需求與興趣的了解、掌握與引領,從“快樂設計”這一思想根基為立足點,讓學生從課程學習中感受到快樂,要讓學生知道學好平面設計不僅有助于未來就業,而且可以提升自身人文藝術素養。例如,在具體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引入現實生活中較為經典的優秀平面設計廣告,以廣告的表現手法和創意特點作為學生興趣的“激發源”。教師現場向學生說明其精妙之處,可以通過多媒體現場操作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變魔術般地進行色彩配置,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設計的魅力,并讓他們親自動手,獲取成果,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以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為主導,滲透“快樂設計”互動元素
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計算機平面設計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牢牢把握教學內容的具體實際,從現實出發,緊密結合中職學生的具體特點,自覺摒棄傳統古典教學中單向性的演示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加強思考和實踐操作,將“快樂設計”的互動元素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有助于構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提升他們主動思考、深入思考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經典案例設計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以“綠箭口香糖廣告”這一平面設計為案例講解時,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請哪位學生說說該平面設計是否具有創意?”“該設計的創意點有哪些?”“你認為其存在哪些不完美?可以在哪些地方進行改進?”等,如此引發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提升平面設計的實踐能力。
三、以啟發學生積極探究為向導,滲透“快樂設計”自主元素
構成素描的教學是整體設計素描教學中最關鍵,也是觀念轉變最關鍵的一個過程。在構成素描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用抽象的點線面,黑白灰的眼光看待具象世界,為下一步用抽象元素組織平面構圖做好準備。構成素描最難的問題在于如何使學生明白何為抽象的造型元素,如何從具象的世界中發現抽象元素的組成規律和結構?這是觀念與視角的問題,但是要通過繪畫的手段來完成。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了一節理論課,這節理論課主要是從現代主義的根源于發展過程中展示抽象因素的來源。首先從塞尚開始,引導學生在塞尚的畫面中明白平面結構和用圓,矩形,三角形,柱體等基本造型元素重組具象世界。然后是格里斯,在格里斯的畫面中,重點介紹如何用拆散輪廓線的方法發現形與形之間重構的可能。之后是蒙德里安《灰樹》系列作品,分析如何用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的造型元素重整帶有自己主觀意圖的畫面。通過這個過程,主要使學生明白何謂抽象?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現抽象?如何理解與建立抽象元素與人的主觀情感和意圖的對應關系?這種圍繞主觀意圖組織抽象元素的能力就是設計專業最基本的圖形圖像能力。在進人實際畫面階段,作為教師,首先要做的事盡可能的鼓勵學生破壞習慣性的對于空間中的造型的認識。一是建立平面的概念,一是打破輪廓線的束縛,發現新的抽象的形。在這兩種概念初步建立起來之后,要逐漸帶人意圖,使所有的抽象造型圍繞一個具體明確的主觀意圖來組織,例如:平衡還是流動?對稱還是側重?柔和還是激烈?封閉還是開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領悟到抽象意圖的實現方法與組織規律。
二、形態轉化與聯想生成
在構成素描階段使學生初步建立抽象的圖形圖像意識之后,第二個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學生從特征人手,由特定的自然形態聯想生成,形成學生不斷演繹拓展的思維方式,培養設計專業圍繞特定要求,尋找最優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此階段首先要幫助學生拓展自己發現和關注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生動變化的自然形態的能力。本科階段的學生之前的繪畫經歷使他們局限在畫室之中,眼睛所見只是瓶瓶罐罐的靜物水果石膏像等等,現在要求他們去自然界中用自己鮮活的觀察能力和多變的角度發現。本階段的課程內容設計了四個主題:點,線,面,肌理與材質。要求學生用照片的方式圍繞著四個主題尋找自然形態,然后在畫室之中從照片當中的自然形態出發,聯想與之有特定聯系的其他物質形態,并完成畫面變現。本課題的重點首先是培養學生從豐富多變的外在中尋找歸納主要特征的能力,例如以線為主的自然形態,線的形態是怎樣的?流楊還是頓挫?堅硬還是柔弱?線的組織結構又是怎樣?聚散?虛實?節奏等等,從這些特征人手,去聯想和尋找與之有某種特定對應關系的其它形態。在尋找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圍繞每一個主題尋找三到四種方案,并從中選擇最優化的一種。
三、形態組織與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