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茶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并非僅僅停留于物質層面,它不僅強調飲茶的過程,更追求飲茶所體現的審美境界。普通民眾和僧人處于生理的需求飲茶是“茶禪一味”思想的物質基礎,而“茶禪一味”思想則是對這一生活模式的審美升華。就僧侶而言,從事基本的農業生產活動不僅是重要的經濟來源,也成為農禪的基本形貌。自馬祖道一提倡“農禪結合”,僧侶和寺廟為獲得發展開始大力提倡禪林經濟;而僧人對茶的大量需求則成為推動農禪的另一因素。這就形成了蔚然壯觀的寺廟茶文化現象。僧人對茶的需求不僅在于生理層次的需求,更逐漸成為重要的佛事活動。茶與禪的結合是與敬茶所形成一整套佛教儀軌緊密聯系的。“正因為茶與禪能融為一體,所以茶助禪,禪助茶,‘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決非僅由其藥用性質的特殊方面所決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觀念上把茶吸納進其“自然之道”的理論系統中一樣,禪門亦將茶的自然性質,作為其追求真心(本心)說的一個自然媒介?!?/p>
二、茶禪一味思想的生命意識
茶禪一味思想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它不僅浸潤著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取向,更體現了中國文化中豁達、開通的人生觀和生命意識。“茶禪一味”的精髓不僅在于審美境界,也體現在茶禪一味思想所表現的生命態度上。中國人對茶禪一味的認識是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作為基礎的,因此,也飽含著中國人對自我生命歷程的解讀和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是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自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重視農業生產就成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熱切關注的問題,進而生發出“重本抑末”的思想。對于農業的重視使得中國人極為強調對土地的堅守,在傳統的禪理經濟中,僧侶種植茶葉的目的之一就是為提供經濟來源。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茶禪一味思想中感受到中國人對生命歸屬感的重視。當禪宗高僧大德強調“吃茶去”時,不僅是要告訴學佛之人以平常心看待周圍的一切,也是要以平常心對待生命。只有獲得了對于人之生命本真狀態的理解,才能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升華至最高的境界。無論是對于禪宗佛理的闡釋,亦或對于僧人生活狀態的展示,現實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將是所有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佛教徒而言,生死不過是脫去這一世的皮囊進入六道輪回而已。如果能在禪修之中獲得佛法領悟則可以進入不生不死的涅槃之境,而這樣的生命狀態也并非只是屬于佛家僧侶。任何能夠誠信信奉佛法,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去修行的人都可以實現終極佛法的回歸。不僅是對于佛法領域可以借助于茶禪的方式實現,我們還能從佛法中感受到“茶禪一味”思想對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認可。從茶禪的修行過程而言,所有涉及茶的行為都需要遵從自然規律,這是因為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獲得自然對人類的回饋。在中國文化的沃土中,佛道兩家對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貢獻。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認為茶具有“返璞歸真”的品格。因此,人們通過品茶不僅可以獲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達到回歸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后,他們渴望獲得精神的慰藉、找尋心靈的家園,被道家思想賦予了獨特內涵的茶文化就成為中國士大夫階層重要的寄托方式之一。
三、結語
【關鍵詞】南方 北方 南北差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道:“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生活資料的空間配置和組合十分優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幾大文明之國都出現在這一代。地理環境?,是指能夠為人類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質資源和活動場所的系統。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產生的基礎。幾千年來中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地理環境?,它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具有廣泛的影響。如果單純的從地理上劃分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一般都是以秦嶺――淮河為界。秦嶺淮河以南被稱之為南方,以北則稱之為北方。然而文化上的南方和北方的劃分一般則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稱之為南方文化,以北稱之為北方文化。羅家倫先生曾在《歷史的先見》中寫到:“中國的氣候是溫帶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黃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長江流域。溫帶的氣候,沒有酷熱嚴寒,因此養成趨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發達?!彼哉f,中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南方和北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這兩種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南北文化上的差異總的來說表現在性格差異、飲食差異、藝術差異、方言差異以及建筑差異等方面。
首先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上的差異。北方的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造成北方人的生活條件較差,人們的心思大多會被用于和自然斗爭,和生存斗爭。因此北方人的思想比較單一,直率,質樸,甚至可以說是純真的傻,在思維上善于走直線,不喜歡拐彎抹角。因為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人們顯得非常渺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習慣于過這種簡單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他們身材高大,粗獷彪悍,性格暴躁好斗,思想上則比較保守,進步雖遲卻得寸守寸,敗之不易。相比較北方南方則生活條件良好,人們的心思在滿足生活所需的同時還會有大量的剩余,他們就可以對自身和大自然進行冥思,于是文學,藝術,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在南方就得到了迅速發展,他們逐漸養成了曲線思維的習慣,做事比較含蓄委婉,在考慮自己的情況同時還會考慮別人怎么想,因此處事靈活,頭腦發達。相對北方人的好斗直爽,南方人則習慣于安逸委婉,勤于休養,身體柔脆退化,性格溫婉喜和,比較開放,但感官敏銳,害怕死亡。
其次北方人與南方人性格上的迥異造就出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北方人愛吃面,南方人喜吃米;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南方人則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的爛爛的,炒的嫩嫩的;北人喜歡大碗喝酒,甚至在冰冷的冬天也喝冰啤酒,南方人則喜歡把酒燙的溫溫的,甚至是煮出來的“黃酒”;南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不能如廁,北人就無所謂,即使只吃肉也不影響;北方人愛吃餃子,尤其是過年或者團圓的時候最不能缺的就是餃子,在北方人看來餃子意味著團圓。南方人喜歡吃混沌,北方的餃子用醋蘸蘸就吃了,一口一個,而餛燉則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這也就體現了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考究;在調味料方面: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人喜歡吃泡菜,而北方人愛吃咸菜;由于南北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方人吃辣椒則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則多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癡”,癡癡地只管吃,不包括其他,南方人喜歡把吃叫做“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喜歡吃各種各樣的茶,細細品味每一種茶的味道。北方人大多只喝花茶就夠了,他們覺得花茶既香且濃,卻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方人不懂品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如龍井、碧螺春,因為這些茶大多味道太淡,所以要細細品慢慢嚼才有那么點味,不適合牛飲,這正如南北方人的性格,北方人直爽而南方人則感情細膩。
此外南北方的差異還表現在藝術的差異上:比如北方唱戲熱鬧喧天,甚至有些劇種干脆就是“吼”出來的,如秦腔。而南方唱戲則抑揚頓挫、一唱三嘆,許多劇種近似于民間的小調,如黃梅戲、花鼓戲。北方劇講究的是真功夫,適合演帝王將相,演繹歷史劇。南方劇則是玩弄小情調,更適合才子佳人,民間傳奇。北方劇藝術的代表就是京劇,其特點是男人妝扮女人。南方劇藝術的代表則是越劇,其特點是女人妝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韻大鼓,也能夠唱出一股子英雄豪氣。南方的男人唱評彈,咿咿呀呀的仿佛是小鳥依人,所謂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男子氣概,除了吃出來,還有很大一部分程度都是唱出來的。北方人唱歌是燕趙悲歌,悲壯、蒼涼、激越、凝重、悠遠,南方人唱歌則是輕快、婉轉、玲瓏、親切、凄涼。中國人可以根據不同的情緒來分量唱南戲或北戲,唱南歌或北歌,哼南方調或北方調。
另外,南北文化的差異在語言方面則表現在方言上,比如罵人,南方人喜歡罵人是癟三,沖子,十三點,二百五,一般事從經濟收入題,原因是南方人多少受到徽商文化的影響,因為窮人受教育程度不如富人高,而且罵得很委婉,充分表達了對你的蔑視,很符合南方人的思維習慣;北方人罵人罵得很干脆直接,比如下三濫,彪等,一般是從道德品質入題,這主要是受了北方晉商文化的影響,就事論事,從不指桑罵槐。在稱謂上,北方男人稱朋友父母為咱爸咱媽,偏重于自己與朋友的關系;南方男人則稱朋友的父母為張叔李姨,偏重于雙方父母的關系。北方女人稱公公為爸爸,是順著丈夫叫,南方女人稱公公為爺爺,是順著兒子叫。
最后南北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建筑風格上:南北方在建筑上風格明顯,各成系統,一提起南方的建筑,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那小橋流水的美麗畫卷,江南的一些舊式的保留著原始氣味的小鎮,比如烏鎮,它們大多是一條小河流過,兩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順的馬頭墻,青灰瓦,安安靜靜的。由于南方緯度低氣溫高,多陰雨潮濕,所以南方的建筑屋頂大多是高而尖,且建筑的窗戶較大,這樣是為了利于通風散熱,及時排水。北方維度較高,氣溫低陰雨少,所以北方的建筑屋頂大多數是平的,建筑的窗戶較小,這樣利于太陽直射取暖,且可以收集雨水,增加資源的利用,緩解干旱。在園林的設計上南北方也各自不同。南方園林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且層次分明典型代表就是蘇州園林;北方園林建筑的設計大多平緩嚴謹,粗壯質樸,內外空間界限嚴格分明,典型代表就是皇家園林。中國著名的園林學家陳從周總結中國園林特點:南方為相間,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
總的說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南北差異的特點,我們要充分利用南北文化的特點來實現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使中華民族幾千的文化更加輝煌燦。
參考文獻:
[1]張九辰.中國近代對地理與文化關系的討論及其影響[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6).
[2]李中華.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
[3]王坤紅.原始之鏡:怒江大峽谷筆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
1.1 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淀。茶在《詩經》里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為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為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志著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著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炕?,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后春筍,不計其數?,F當代,茶行業作為大家熟知的行業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為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并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著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 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于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為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著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眾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眾化。隨著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為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 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被認為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后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后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為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峰,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其產生于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為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 信息的載體
茶文化,作為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信息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信息,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為人所知所稱贊。這種信息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并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信息的載體,傳遞著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 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盡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為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F當代,茶也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為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 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范。古詩詞中,關于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眾了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 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 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信息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信息相一致時,聽眾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于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 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有利于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為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為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 茶音相溶
從古代開始,就有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也談琵琶者在酒樓賣唱。現當代,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更是緊密。不管是茶樓、茶館還是茶社,傳統音樂隨處可見。琵琶二胡古箏各種音樂表演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品茶者在品嘗茶的同時,還能聆聽優美且旋律動聽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煩惱。由此可見,為了讓茶藝活動表現得更加盡善盡美,讓品茶者更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和情調,傳統音樂的加入變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