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手術護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一般資料我院為三級乙等綜合性教學醫院。年手術量10000多臺,普外3000多臺、婦產3000多臺、骨科2000多臺、神經外科近500臺、泌尿、腫瘤800臺、五官科、眼科800臺,在編護士26人。其中副主任護師2個,主管護師4個,護師8個,護士11個。
1.2方法
1.2.1專科組的設置根據臨床分科及年手術量分成四個專科組。如心胸外科與婦產科為一組;普外與腫瘤科為一組。每組成員分為三級結構。一級:專科組長;二級:專科護士;三級:護士。專科組長和專科護士固定。三級護士每年或半年輪轉一次,保持專科組的穩定性,充分發揮專科護士專業組的技術優勢,適應專科化發展。
1.2.2專科組長的設置(1)專科組長具有護師及以上職科,本科學歷。(2)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進行過專科手術配合的進修、培訓,對專科疾病有充分的了解。(3)工作能力較強,能全面掌握手術配合、設備、器械的使用,消毒、保養工作。(4)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善于溝通、協調,責任心強。(5)帶教意識濃,帶教能力強。
1.2.3專科組長的職務在護士長的領導下管理專科組員,制訂專科培養目標和計劃。勝任專科高、難、新手術的配合,能熟練操作大型精密儀器的安裝和使用,及日常養護,貴重物資的補充,管理專科組的科學和科研工作。組織組內人員討論,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與手術醫生、麻醉師及組員的溝通,提高專科組主動服務意識。
1.2.4專科護士的設立與職責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工作責任心強,熟練專科手術配合對專科儀器,設備、器械的使用,消毒、保養工作熟悉,能勝任帶教工作,在護士長與專科組長的領導下能獨立、出色地完成專科組重大手術的配合。發現問題及時向組長、護士長反映,指導組內輪轉護士的工作。
1.2.5專科的學習、培養(1)不定期聘請專科組內業務學習,包括專科理論、手術步驟、手術、特殊器械的正確使用。(2)不定期聘請專科醫生授課,講述引進的新技術、新術式及各種復雜手術前后的配合要點與注意事項。(3)聘請工程師器械供應商講授各種新儀器的操作與管理。(4)不定期選派組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加強交流,共同提高。
1.2.6專科組的考核考核分兩個部分:一是專科技術的量化考核,每月一次,對組內成員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配合關鍵點、新技術、新儀器掌握情況;二是滿意度考核,每季一次專科醫生對專科組的滿意度調查。
2結果
2.1專科組設立前后醫生對手術配合的滿意情況比較見表1。
2.2專科組設立前后專科技術考核情況見表2。表1專科組設立前后醫生對手術配合工作的滿意表2專科技術考核成績。
3討論
外科手術專科組的設立是專科化發展的需要,是對手術室護理提出的更新要求,是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促進護士自身的發展與提高,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首先使手術物品準備充分,配合默契,提高手術成功率與醫生滿意度。其次促進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1)賦予專科組長重任權利,激發智能,明確的目標和適當的壓力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2)專科組員在組內得到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使專科理論和技能全面得到提高;(3)服務意識增強,讓患者滿意,讓醫生滿意,成為工作的目標,了解醫生的習慣和特殊要求,使配合默契,效率提高;(4)專科護士在論文書寫科研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由于專科化護理有利于同一專科疾病、手術和護理知識、經驗的積累,充足的臨床資料,使論文撰寫和科研有了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專科護理組的設置和實踐提高護士手術配合的主動性、準確性和默契性,發揮了團隊精神,是培養現代化、專業化、手術室護士的有效途徑[1]。
1.1護理方法
兩組均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包括:按照醫囑在術前對接受手術患者進行全面的常規檢查,并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清潔使其達到手術的要求。患者入手術室前要認真核對患者的診斷資料、病歷、手術名稱和個人信息,并提前準備手術所需的物品。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主動向患者介紹洗手護士和麻醉醫師,給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調節好室溫,并注意術中保暖。根據患者的手術需求以及麻醉方式對患者的進行調整,術中協助做好治療性操作和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對手術過程中的各項細節以及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詳細記錄。手術結束后及時清潔好患者皮膚,注意手術切口和保持引流管暢通,平安將患者送回病房。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主要內容是樹立科學、正確的圍術期舒適護理的理念以及開展手術前的隨訪及探問,提高患者在圍術期身心的舒適度。側重于以下三方面:一是術前舒適護理:重點做好術前訪視,加強護患溝通,了解患者術前心理狀態,對患者提出的疑問應予以認真及仔細回答,盡最大努力用心理護理的方法對患者術前存在焦慮、恐懼的心理進行安撫,使患者達到心理上舒適。二是術中舒適護理:重點是調整好手術室的室溫,一般保持在25℃,濕度保持在50%~60%,盡量減少器械的碰撞聲以免增大患者的恐懼和緊張心理,避免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煩燥等情況發生,提高手術環境的舒適度,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及生命體征,動作輕柔嫻熟,指導患者作減輕不適與疼痛的深呼吸等,做好術中意外問題的應急措施,沉著穩定處理,避免慌張引起患者的心理負擔,此外,對清醒患者,護士要以親切的眼神、體貼的語音與其交流,術中杜絕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使患者感到醫護人員工作的認真與對自已的重視,體現“與其同在,身同真受”的存在,為患者創造一個即舒適又嚴肅的手術氛圍。三是術后舒適護理:重點做好術后生命體征觀察及回訪,手術結束后應將手術結果告訴家屬,指導患者家屬如何照料,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術后疼痛護理。術后第2天隨訪患者,了解術中的感受、術后基本情況等,征求手術過程中對護理服務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改進工作,提高護理質量。
1.2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指標包括心理狀況、護理滿意度及術后舒適度,心理狀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評價,對兩組患者術后恐懼、焦慮、抑郁、偏執、強迫癥等5種不良情緒的嚴重程度進行單獨評估。以2分為分界分值,分值高于2分說明患者存在此情緒,分值低于2分則說明不存在此項情緒。護理滿意度從環境、宣教、態度、操作及治療結果進行評價,于手術結束后第2天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全程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個選項,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每組總人數×100%。舒適度采用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由專業護士對患者的主觀感受進行評價,內容包括疼痛、恐懼、睡眠障礙等,分為舒適、基本舒適和不舒適三個選項,舒適度=(舒適+基本舒適)/每組總人數×100%。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SCL-90評分比較
顯示觀察組SCL-90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及舒適度比較
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及舒適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1檢查手術所需的藥品、物品、器械是否準備到位,同時檢查儀器性能是否完好。對所缺的藥品、物品、器械及時補齊,儀器性能有問題的,及時維修或更換。
1.2患者送到手術室后,嚴格執行三查七對,認真核對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明確患者的術前診斷及將要進行的手術,并根據手術需要擺好。一般患者取平臥位,頭部稍抬高20°左右,頭下墊頭圈固定,雙上肢平放在身體的兩側并稍加固定。同時建立靜脈通道,對于老年患者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予吸氧和心電監護。協助手術醫師穿手術衣,消毒、鋪巾。
1.3配制,用2%利多卡因10~15mL加腎上腺素2~5滴。對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據手術需要和基礎疾病的情況腎上腺素減量或者不用。
1.4協助手術醫生連接好儀器,依次打開儀器開關,最后打開冷光源燈泡,將吸引裝置連接好。同時備適量0.9%生理鹽水用于術中間斷沖洗吸引管。
1.5在鼻內鏡下尋找病灶,觀察病變范圍。病灶范圍僅局限于上頜竇者,可行中鼻道上頜竇造口術。鼻中隔偏曲影響到患者鼻腔鼻竇正常引流,可先行鼻中隔矯正術。術中根據手術進程和醫生需要,及時遞送手術物品及器械。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對于出血比較多的患者,應觀察是否有出冷汗、頭暈、面色蒼白、口唇紫紺、血壓下降的情況,如出現以上情況,根據病情可予補液、止血、升壓或者輸血等治療。并觀察有無并發癥,有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反映,并及時處理。在處理過程中要準確無誤地執行醫囑。
1.6用膨脹海綿填塞鼻腔壓迫止血,手術完成后,做好患者的面部清潔,填寫好手術護理記錄單,并送患者回病房,與病房護士做好交班。
2術后護理
2.1術后心理護理術后頻繁出血或者出血量比較多,再加上術后疼痛,或者其他一些并發癥,患者會感到不適甚至恐懼,對手術效果產生懷疑。所以術后也要加強患者心理護理,在積極處理各種并發癥的同時,應多開導患者,耐心向患者講解并發癥的處理過程,給患者以康復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2術后觀察病情及健康指導術后應注意觀察患者鼻腔有無滲血,滲血量多少,判斷有無活動性出血。如出血比較多,且眼瞼淤血腫脹,應及時告之醫師給予積極有效的處理。囑患者術后采取半坐臥位,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鼻腔填塞的目的及重要性,不能自行取出紗條,告訴患者不要大聲說話、用力咳嗽。
3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