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部手術腸梗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男48例,女17例,年齡11~78歲,平均40歲,發(fā)病時間4~29天,平均10.8天,原發(fā)疾?。杭毙躁@尾炎穿孔32例,胃癌根治術4例,胃潰瘍胃大部切除3例,外傷性胃腸破裂11例,外傷性肝脾損傷4例,肝膽疾病6例,急性胰腺炎5例。
1.2治療方法
65例病人先采用保守治療,治療措施包括:①有效胃腸減壓、禁食、禁水。②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③加強營養(yǎng)支持,尤其是已有一周未恢復進食的病人采取全腸外營養(yǎng)。④應用胃動力藥與針灸、中藥等。⑤應用廣譜抗生素。⑥選擇使用生長抑素,必要時加用糖皮質激素。16例保守治療無效改為手術治療。
1.3治愈標準
治愈標準是肛門恢復每日排氣或排便,24h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ml,并不含膽汁,腸鳴音恢復正常,腹部軟,恢復飲食后梗阻癥狀不再出現,并停止藥物治療。
2結果
術后確診麻痹性腸梗阻2例,炎性腸梗阻5例,粘連性腸梗阻57例,機械性腸梗阻1例。除1例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小腸絞窄未能及時手術而死亡,其余64例治愈出院。
3討論
3.1術后麻痹性腸梗阻
常發(fā)生于術后1周內,多繼發(fā)于腹腔內嚴重感染、腹膜后出血、腹部大手術后等。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脹顯著均勻,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病變主要位于胃、小腸及全部腸管。X線顯示大小腸全部充氣擴張。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液體療法、針灸、促胃腸蠕動的藥物新斯的明等對癥治療。若腹內壓過度升高大于25mmHg,影響腹內臟器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則需及時行腹部減壓術。
3.2炎性腸梗阻
發(fā)生于術后2周左右,病因是腹部手術廣泛分離腸管粘連、長時間的腸管暴露以及其他的腸管操作,或者腹腔內積血、積液及其他導致腹腔內無菌的炎性殘留等原因,引起腸壁水腫和滲出、粘連而形成的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一類腸梗阻。臨床表現以腹脹為主,腹痛相應較輕或無腹痛。體檢無腸型或蠕動波,觸不到明顯的腸袢或腹部包塊,叩診多為實音,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無氣過水音或者金屬音,X線攝片發(fā)現多個液平面,并有腸腔內積液現象,CT可見腸壁水腫增厚、腸腔積氣、腸袢成團。治療方法除胃腸減壓、液體療法、針對性使用抗生素,主要是腸外營養(yǎng),同時輔助生長抑素,必要時加用糖皮質激素,在腸蠕動恢復階段可應用腸動力藥,以促進梗阻腸道運動功能的恢復。對于炎性腸梗阻來講手術應該是禁忌證,因為炎性腸梗阻的出現表明腸粘連及炎癥正處于較嚴重的階段,此時手術難度很大,建議先保守治療。
2.3粘連性腸梗阻
常發(fā)生于術后2~4周,一般用非手術治療多可緩解。若出現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①腹痛由陣發(fā)性轉為持續(xù)性,范圍擴大,出現腹膜刺激征者。②腹脹進行性加重、不對稱,腹部有局部隆起或觸及有壓痛的腫塊。③嘔吐物、胃腸減壓抽出液體、肛診或者肛門排出液體為血性,或者腹部穿刺抽出血性液體。④保守治療24~48h后癥狀無改善或者加重,并出現體溫與白細胞升高、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者。⑤72h非手術治療無效,腹部X線檢查見孤立、突出、脹大的腸袢,不因時間而改變位置者。
2.4機械性腸梗阻
常于術后3~4天發(fā)生,原因大多與手術操作有關,腸管還納腹腔時未理順腸系膜,以致腸系膜扭轉形成血運性腸梗阻,腹膜腔隙未關嚴導致腹內疝,引流管橫跨腸管致腸管直接受壓發(fā)生腸梗阻,以及吻合口狹窄、腸壁血腫等,過早進食粗纖維食物致食物性腸梗阻。因此一旦表現為機械性腸梗阻,保守治療無效應及時手術,以免腸管絞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