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政治經濟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除遵照本校「博碩士論文撰寫須知之外,本所補充規定如下:
1.論文之封面、封底紙張一律為金黃色云彩紙,論文限橫式書寫,平裝套印,書背需以楷書體印注校名、所別、題目、著者姓名及學年度。
2.論文須加英文題目頁及五百字以內中英文摘要頁(格式參閱附錄)。
3.正文一律以12號細明體打印,行距1.5,章節標題分別為24、18號,但字體不拘。封面及中文題目字體一律使用24號楷書。英文題目限用TimesNewRoman18號,姓名及其它14號(格式參閱附錄)。
4.章節標題置文頁中央,如「第一章緒論、「第二節小結,避免使用「壹、「貳、「參大寫字樣。子目請依一、(一)、1、(1)、A、(a)之順序標明,置于文頁左方。
5.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均空三格,直引原文時,短文可徑入正文,外加引號。如所引原文較長,可隔行另行抄錄,每行之第一字均空三格,若分段落,段頭再空兩格。
6.附注一律列于文頁下側,并以半頁橫線與正文隔開,附注開頭不空格,行距縮小為1,字體限用細明體10號。
7.圖表限用阿拉伯數字排序,標題字體得異于正文,但其下方之說明或注釋,字體格式同附注。
8.論文頁碼自摘要頁起用羅馬字i、ii、iii表示,正文起用阿拉伯數字。頁碼列于文頁下端正中央,字體大小同正文。
9.論文內容次序規定如下(不適用者可略):
(1)考試合格證明(2)中英文題目頁(3)中英文摘要
(4)謝辭(限2頁以內)(5)正文目錄(6)表目錄
(7)圖目錄(8)符號(9)正文(10)參考文獻
(11)附錄(12)履歷或自述
(二)注釋體例:
本所為求論文格式一致,特作以下規定:
1.所有引注均須詳注出處;如引注系轉引自其它書籍或論文,則須另予注明,不得徑錄引注之注釋。
2.無論在正文或注釋中,凡書籍、雜志、報紙之名稱均須加書名號(《》);如為西文著作,則在書名下劃一橫線或用斜體字區分。文章名加篇名號(〈〉);引用文字加引號(「);如為西文著作,則加(“”)標記。
3.注釋一律使用阿拉伯數字,或用上移方式標示,或用括號方式如:「(注1)。采用后一方式時,應列于標點符號之后,且和正文字體同大小。注釋內容則列于文頁之下端,字體應稍小。格式如下:
(1)專書
a.中文書籍:作者名:《書名》,(出版地:書局,版別,
年月),頁x-x。
b.西文書籍:Author’sfullname,CompleteTitleofBook
(Placeofpublication:Publisher,Edition,Year),p.xor
pp.x-x.
c.翻譯著作:Author’sfullname原著,譯者:《中文書名》
(EnglishTitle)(出版地:書局,版別,年月),頁x-x。
(2)論文
a.中文論文:作者名:〈篇名〉,《雜志名》(出版地),x卷x期(年月),頁x-x。
b.西文論文:Author’sfullname,“TitleoftheArticle,”Name
ofJournal(Placeofpublication),Vol.x,No.x
(Month/SeasonandYear),p.xorpp.x-x.(周刊、雙周刊
須加注日期)
c.學位論文:Author’sfullname,“TitleofThesis”,Ph.D
dissertation,HarvardUniversity,June1998.
作者名:《論文題目》,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d.研討會論文:Author’sfullname,“TitleofEssay”,Nameof
Conference,Place,Month,andYear.
作者名:〈論文題目〉,會議名稱,地點,年月日。
e.研究計劃報告:作者名:〈計劃名稱〉,委托機構名稱+計劃(年月)(編號)。
(3)報紙
a.中文報紙:作者名:〈篇名〉,《報紙名》(出版地),年月日,第x版。(如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和篇名。)
b.西文報紙:Author’sfullname,“TitleofArticle,”Nameof
theNewspaper(Placeofpublication),Date,p.xorpp.x-x.(4)第一次引注須注明出處之完整數據(如上);第二次以后之引注有兩種格式:
a.作者名:書名(或〈篇名〉,或特別注明之〈簡稱〉),
頁x-x;
b.如全文中僅引該作者之一種作品,則可更為簡略,即:作者名,前引書,頁x-x。
c.翻譯作品第二次出現時只列中文部份,并依中文著作處理。
(5)網站資料
a.中文論文:作者名:〈篇名〉,《雜志名》,x卷x期(年月),頁x-x。網址:可直接瀏覽此文章之網址(瀏覽日期:年月日)。例如:
連文榮:〈我國對外商品貿易整體分析〉,《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貿易趨勢預測季刊》,第21期(2001年11月)。網址:trade.gov.tw/trend/trend_index.htm(瀏覽日期:2002年8月12日)。
b.西文論文:Author’sfullname,“TitleoftheArticle,”Name
ofJournal(Placeofpublication),Vol.x,No.x(Month/SeasonandYear),p.xorpp.x-x.Website:detailedwebsite(viewdate).例如:
Irwin,A.Douglas,“CausingProblems?TheWTOReviewofCausationandInjuryAttributioninU.S.Section201Cases,”NBERWorkingPaper,No.w9815(July2003).Website:/papers/W9815
(viewedonJuly3,2002).
c.機構名稱:〈篇名或網頁〉,網址(瀏覽日期)。例如:經濟部國貿局:〈我出口產品在主要市場之競爭力-2001年〉,網址:trade.gov.tw/trend/trend_index.htm(瀏覽日期:2002年5月12日)。或是西文例子:
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BankingonGrowth”(London:EIU,January16,2003).Website:/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541253(viewedonApril13,2003).
d.中文報紙:作者名:〈篇名〉,《報紙名》(出版地),年月日(如為一般性新聞報導,可略去作者名)。例如:
中時電子報:〈加入WTO新紀元-契機與影響〉,2001年11月30日。網址:.tw/special/wto/0_3.htm(瀏覽日期:2001年12月2日)。或是西文例子:
Fischer,Stanley,“BreakingOutoftheThirdWorld:India''''sEconomicImperative,”IndiaTodayConclave(NewDelhi,India,January22,2002).Website:/external/np/speeches/2002/012202.htm(viewedonOctober13,2002).或是
CNN,“GermanEconomyStalls,”January17,2002.Website:/2002/01/17/international/germany(viewedonMarch3,2002).
4.英文書名及期刊論文之名稱,除介系詞如of,fo本論文
整理提供
r及指示詞如a,the以外,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但第一個字的第一個字母,不論何字,皆須一律大寫。
5.英文書刊在正文引注中姓氏在后,在參考文獻中姓氏在前,且依照姓氏字母排列。(前者如JohnDow,后者如/Dow,John.)
歷史唯物主義最早由經濟地理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引入,而批判現實主義直到70年代末才被部分學者有意識的運用到研究中。兩者是從不同角度對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空間定量革命進行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社會批判,對方法的批判受到社會批判的限定。它認為如果世界以假象或某種迷惑性的方式展現在研究者面前,那么定量方法將加強這種誤解。批判現實主義起初是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后來被西方學者發展為一種社會科學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相似,也通過社會關系來理解人。它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根本不同,定量革命的自然性將妨礙它為社會人的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20世紀70年代,與空間定量革命相比,歷史唯物主義沒有將空間放在優先地位,而是將其與社會關系同等考慮。激進批判的重點較少關注人們所觀察到的周邊事物的差異,而是注重解釋差異的根本原因,其結論可歸結為空間格局由社會過程所塑造。而在空間定量分析中“地理”被不恰當地約減為“距離”、“局部變化”和“特征”等。實際上,空間應是一種社會建構,而社會關系的建構卻超出了空間,這造成了空間差別。在地理政治經濟理論來源的歷史發展中,批判現實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興盛時期,這一時期可稱為“社會和空間時期”。此時,歷史唯物主義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背景或一種批判的襯托,且兩者也出現過不和諧的聲音。例如,批判現實主義不贊同歷史唯物主義過于注重階級而忽略性別、種族和階層等。早期的經濟地理學者多數有一個特別的方法經歷,即進行過空間定量的經濟地理研究,例如DavidHarvey、MichaelWebber、JohnHolmes和RayHudson等人,當代地理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EricSheppard也有過類似經歷。空間定量研究者的方法相當狹窄:技術或工具箱方法,它的實證主義觀念也是有問題的。然而,也不能完全拋棄它。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歷史唯物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面臨的困境。尋求歷史唯物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方法的融合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學者們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抽象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基礎,歷史唯物主義雖有不同的抽象形式但也贊同抽象這種方法。作為融合的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帶有批判性的歷史唯物主義成為主要方法論。這種轉變意義重大,主要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使得地理政治經濟學研究較少注重空間現象的描述,而是看重提供分析洞察空間不平等的能力。方法中隱含的批判觀念在實踐中能夠產生關注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平衡。縱觀地理政治經濟學萌芽與形成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我們可以發現:歷史唯物主義較先引入,持續發展,最后成為主要方法;批判現實主義較晚引入,影響漸微,處于輔助補充地位。表面上看,是批判現實主義研究者興趣轉移的結果,實質上是科學邏輯演變與選擇的必然結果。即便如此,批判現實主義的介入仍有持久影響:“偶然性”進入到主流的詞匯,批判意識持久地存在,多元化的概念也符合流行的經濟學方法。特別是它的以下兩個結論具有重要價值:一是國家和經濟是兩個獨立的社會關系,它們以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方式相連接。二是結構思想,可以被歷史唯物主義有效地利用,通過結構的重建和體制結構的新形式,資本可能緩和總是反復出現的積累障礙,而工人階級也可以發展自己的社會關系以反抗剝削。當前,地理政治經濟學理論甫成雛形,如何利用這兩種方法增強對空間經濟的解釋能力,需要從它們對關鍵性問題的解釋中尋找幫助。
二、兩種方法論對幾個關鍵性問題的解釋對比
(一)抽象
地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關鍵步驟是抽象。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歷史唯物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抽象的方式有趨同之處。抽象和具體、單面與多面的統一等觀念深深植根于批判現實主義。例如,人類首先按性別劃分,然后按階級等等。同類型的層次化也存在于歷史唯物主義中,并且可能是其方法的最主要方面。例如,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不斷穿梭于歷史無關的和歷史主義之間、一般勞動過程和特定的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之間、階級社會和資本主義階級社會之間等等。然而,仔細考察,兩者的差異確實存在。抽象可分為兩種形式:第一類是經驗主義的抽象,這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主要方式。第二類是實質的、本質的或系統的抽象,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方式。經驗主義的抽象是從具體或多面抽象為單面。它沿著較少的實在、更純粹的概念的方向遠離現實。當然,任何將世界劃分為對象的研究都需要概念,即使研究者沒有意識到,從具體到概念的抽象法,在批判現實主義看來就是形成無內容方式的一種抽象。AndrewSayer認為批判現實主義主要是對形式或形式上相似的關系的抽象,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理性的抽象。這要求在所研究事物之間的本質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抽象。不能以形式的相似性,如人們的貧困,來區分人,而要以其與他人的豐富的關系來區分,例如,作為國家、雇主或家庭的人。從某個角度來看,馬克思也運用了這種形式的抽象,例如,將中世紀以前的古代、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視為階級社會的具體形式。不過,此處馬克思只是部分分析。此后,他更深入地指出,一切社會形態由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生產方式所規定。這為理解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之間的區別,以及擴大再生產的特定歷史形式的積累過程指明了方向。馬克思訴諸經驗主義抽象形式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即反對把資本主義簡約為歷史虛無或自然形態的做法。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形態,因此是歷史的創造,它所產生的核心矛盾——剝削行為,絕不能被解釋為世界的法則,或某種自然的、不可避免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的主導抽象方式是歷史的、系統的或本質的,是通過實踐而進行的抽象。它與實踐的社會歷史的具體形式,與現實以及更具體的、多樣的、整體的歷史階段相符合。例如,對資本抽象后發現,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地理政治經濟學中“區位”這一概念非常重要,它離不開人類生活的具體社會形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區位觀念,要早于資本主義初期商品貿易所依賴的區位概念。區位成為生產中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房地產對優越地段的追求,是在最近才產生的,也許不早于有多個區位可選擇的企業的出現。抽象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抽象層次。經驗主義抽象方式的結果是產生了不同的“水平”,它與越來越多的抽象概念的層次相符,趨向具體的層次與趨向其他方向的層次相對立。因此,可以通過整合較抽象的概念與其他概念再現具體:從頂端開始的一系列嵌套的先決條件。地理政治經濟學者的研究已經吸收了這種抽象層次的概念,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取決于抽象的層次以及在理論概念上與歷史特異性的相符程度,例如,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呈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更具體的形式。歷史唯物主義的抽象中固有的一種方式是注重概念的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性:本質的一個必要前提是本質。例如,國家不能獨立于使之成為國家的物質條件。生產關系在各個時期各不相同,具體的國家處在較低的抽象層次上,在闡明特定時期的國家形式時,要首先闡明生產關系的歷史。這意味著,國家從來都不僅是作為經驗主義抽象的國家,而是特定歷史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或任何其他具體形式。再如,要研究資本,必須首先抽象出剩余價值,然后抽象剩余價值的不同表示形式及其在生產上能夠被占有的具體形式——租金,利息和企業利潤,而它們處在較低的抽象層次上。
(二)內部和外部關系
批判現實主義在抽象問題上的方法核心是一種內部和外部關系的概念。抽象的目的是要確定一種結構,在這些結構中,通過定義使對象成為由該結構所決定的運動模式的內部關系的產物。外部或偶然關系只影響運動模式的表述,而不影響模式本身。歷史唯物主義的內部關系是主體與其存在的客觀條件之間的關系:即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并被進一步看作財產關系。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形態中就被這樣理解。“勞動者把自己勞動的客觀條件看作自己的財產,這就是勞動同勞動的物質前提的天然統一。因此,勞動者不依賴勞動就擁有客觀的存在。個人把自己看作所有者,看作自己現實條件的主人”。并且“個人把勞動的客觀條件簡單地看作是自己的東西,看作是自己的主體得到自我實現的無機自然。……直接要以個人作為某一公社成員的自然形成的、或多或少歷史地發展了的和變化了的存在,要以他作為部落等等成員的自然形成的存在為媒介”。換句話說,這種財產關系,成為一些社會組織形式(例如家庭)擴大成為部落和公社的先決條件。個人只有作為這個共同體的成員才能擁有生產的物質條件。資本主義消除了這些關系,使個人自我生產和再生產的社會和物質的客觀條件表現為與其自身無關:不是作為他存在的前提,而是既定的、物化的、外在于人的、并作為必要的決定因素被占有,這就是外部關系。物質生產的客觀條件似乎獨立于任何主觀性,而主體顯得獨立于既存的任何客觀條件。生產手段、勞動對象和工具如今表現為資本的社會形式,作為與勞動者無關的事物,它們雇用了缺乏客觀性的勞動者(沒有與土地等相似的客觀存在的形式)。主體和客體在此被主體和客體的逆轉所分離。現在,以資本為形式的客體在實現自己的過程中雇用了主體。資本似乎成為主體而工人成為以抽象勞動力為形式的客體。如果現在以勞動對象和工具的形式出現的客觀條件外在于個人、物化于資本形式并因此缺乏前提,那么人們參與其中而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也是如此。例如,工資關系現在表現為馬克思所說的“外在必然性”: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是必然的,但從工資工作能否被找到來看是偶然的。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關系表現為自然的、繼承的、個人無論是作為部落成員或在奴性的關系中與生俱來的東西。在資本主義關系中,一方面,個人從被認為從自然和不可避免的關系中解放出來,并通過勞動力市場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另一方面,社會關系表現出物化的、個人必須適應的東西。因此,雖然個人可以選擇他的工資工作的方向,但不能拒絕這種選擇。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個人的客觀條件在當代社會表現為外在于主體的外部關系。如果與主體有關,則是自給自足的、沒有必要前提條件的,因此沒有歷史的或非地理政治經濟學的。無對象的主體和客體似乎獨立于任何主觀性:只以超出任何主觀控制的資本的邏輯而存在,因而產生了矛盾,例如,沒有買者的賣者和沒有賣者的買者、未投資的資本、無力支付的債務、沒有原材料的工廠等。簡言之,資本的限制必然產生,如果生產要繼續發展,就必須緩和這種限制。歷史唯物主義是典型的歷史主義主張:人及其存在的客觀條件之間的內部關系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表現為”那種沒有歷史前提的事物之間的外部關系。批判現實主義則是歷史無關的,具有自然主義(科學主義)的性質,它主張內部和外部可以直接應用而與主體和客體無關。
(三)整體性和多樣性
歷史唯物主義從整體上來認識世界,整體的組成部分憑借其與整體的關系才成其為部分。整體性就是應對處于變動中的“離心力”關系的問題,即部分和整體之間的張力不斷重復出現。因此,通過一個整體的整合的力來緩解離心力,整體以其自身具體的形式而不是以其組成部分的形式而變化。批判現實主義對世界的看法是本質上的多元論,也可表示為分化的或多樣性的:由眾多關系的結構所組成,每種結構都反映組成它的要素之間獨特的因果特征,并且這些關系可能包括偶然關系。例如,將勞動分工視為具有因果聯系的獨立結構,并有別于資本分工。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探討整體性有兩個限定性條件。第一點,這并不意味著對世界的決定論的理解。未來仍然是開放的也是無法預測的,不同的部分可以并能夠以相對獨立的方式發展,但僅是“相對地”。整體化的沖動,一致的必要性,或稱之為“社會秩序”,起源于生產,一切都開始并歸結于生產,并且生產始終是社會的生產。在資本中,產生的必要性表現為積累的必要性。整體性的不同部分都是生產的條件或關系。同時,整體性不是靜態的,而總是在整體化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發展的自主性產生了矛盾,這些矛盾又可能產生新的機會。第二點,這是一個集合的整體,不僅是與生產有關的整體性,而且是關于生產參與者的具體活動的整體性。生產的參與者帶來了整體的連貫性并重塑整體性,同時整體性又重塑了參與者。例如,人們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這種生產方式不僅應當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來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和一定的生活方式。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人們生產了自己的世界:不僅包括他們的生活資料和生產這些生活資料的手段,也包括他們的社會關系、文化、政治等等。將世界當作一個整體是把生產及其客觀條件、物質和社會、政治、話語權、空間等都看作是生產的瞬間,如同馬克思所指明的,并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些條件都被視為獨立的、物化的、有著自身的邏輯,以自己的方式發展。
(四)矛盾和變化
批判現實主義認可變化的世界。沒有變化,它的系統開放性的概念,它對人性的批判,都將變得毫無意義。然而,它無法解釋變化產生的原因。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矛盾產生變化,矛盾的概念在空間經濟研究中也很突出。歷史唯物主義中矛盾概念的核心是對立統一:生產性的個人,或社會意義上的、不能簡化掉社會關系的個體與生產條件的對立統一。生產條件可能促進、破壞或抑制生產活動,通過生產條件(制度,技術等)的變化來緩解矛盾,使生產進一步發展,但是,新的生產障礙會不斷產生。例如,社會勞動分工的發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國家形式的出現,都是以剩余產品的生產為前提并促進了剩余的擴張。但是,社會勞動分工的不同部分逐漸產生獨立的運動形式,可以抑制甚至破壞生產。資本主義中的直接生產者將貨幣工資作為其生產的必要條件,且是外在的條件,或“外部必然性”。這種外在性有一個歷史過程,即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形態中的“自然統一”,在那里勞動者將他的客觀條件看成屬于他的,作為他的“無機的身體”,這些關系的瓦解讓位于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統一:勞動力和生產手段被生產關系用貨幣財富聯結起來。勞動通過工資工作有效地實現了自身的再生產。然而,資本也自我驅動去再生產自身,隨后產生工資下行壓力以及機器對工人的替代,工人自我生產的能力被削弱。在歷史上,這是勞工運動的發展、抵抗工資削減和推動建立福利國家的原因,即矛盾的產生與緩解。與此同時,資本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勞動力。如果將勞動力逐出勞動過程,也就排除了能夠產生比成本更多的價值因而能夠產生資本家的利潤的生產條件之一。這反過來,迫使資本需要緩和由其優勢(包括其向任何空間的擴展)所造成的矛盾。“緩和”但不能克服,“不能因為資本把每一個這樣的界限都當作限制,因而在觀念上超越它,所以就得出結論說,資本已在實際上克服了它,并且,因為每一個這樣的限制都是同資本的使命相矛盾的,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是在矛盾中運動的,這些矛盾不斷地被克服,但又不斷地產生出來”。批判現實主義承認變化,但沒有矛盾的概念。它是在二元論下的對立統一,如個人與社會、文化和經濟、經濟和政治等,其目標是彌合它們的差異并探索、定義、闡述它們組成二元論的兩部分之間的互相依賴關系。用批判現實主義的術語來講,就是探討它們是如何內在聯系起來的:在脫離獨立的因果力量的條件下,它們如何能夠被歸入單一的結構。“文化與經濟的辯證法”的研究就是一例。然而,它缺乏對這種二元論的歷史、先決條件的考察。
(五)因果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因果關系概念非常相似。它們反對原子論式的因果概念,即原因定量地影響結果而不改變對象或結果的性質,都堅持因果關系的行為理論,即變化因人們的行為而發生。兩者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批判現實主義的因果關系中,根本的真實性和經驗世界被區分開來,它從關系結構及其運行的偶然環境中來闡明經驗現實。應該指出,這完全符合上述批判現實主義所闡釋的內部和外部關系之間的區別。歷史唯物主義也認為世界具有層次性,但不是經驗和實在之間的區別,而是形式和內容或馬克思多次描述的表象和實在、形式和本質、表象和本質以及表現形式和隱含聯系之間的區別。雖然表象和實在可能讓人聯想到批判現實主義的經驗和實在之間的區別,但是馬克思說的卻是完全不同。他的“表象”是指意識形態的形式,與批判現實主義的“經驗”的形式不同,是根植于占主導地位的、歷史的、社會的生產關系,它們是“實在”的形式,雖然有時是虛幻的形式。如果表象顛倒了我們生活的世界,這僅僅是因為起作用的社會關系本身已經顛倒。例如,工資形式掩蓋了勞動者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的矛盾。聯系到內部和外部關系,那么,外部關系是表象,是內部關系這個實在的歷史發展結果。這種表象被理解為生產的社會條件和所有生產關系的物化自然。事物有自己的歷史軌跡,因此,正如馬克思敏銳指出的,成為彼此矛盾的一部分,這種矛盾導致人們不斷重申生產的中心性,在資本主義的情況下,就是以積累為中心。表象還包括國家、家庭、空間、文化和勞動分工等,它們通過前面提到的批判現實主義的經驗主義的抽象得以再現。批判現實主義將低層次的抽象而產生的表象作為關系的構建物。批判現實主義對因果關系的解釋遵循如下思路:首先,揭示以社會關系的結構為形式的實在,這種實在需要特定的因果關系性質,并且是經驗世界的必要條件;然后指出它與偶然條件的結合是如何作為觀察事物的起點。例如,DoreenMassey對企業的新的勞動空間分工及其特定的地理表現之間關系的分析。換句話說,人們需要運用前面所述的經驗主義抽象方式,抽象出關系結構,以便從表象返回到實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認為,確實可能從一些經驗的形式開始,如同在批判現實主義中一樣,例如對地域發展不平衡或城市形式變化的研究。但是,這必須被置于資本和它的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中來考慮。批判現實主義分析中被認為是偶然的條件現在表現為構成一個矛盾整體的條件,這個矛盾將要被調動起來、再利用和改造,以便消除積累過程中的障礙。看似偶然的條件得到改造和重新組合成新的關系,以便能夠使單個資本或資本整體來應付它們所面臨的挑戰。
三、結語
在現實的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不存在脫離生產關系的生產方式。一定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必然有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現其中;反過來,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也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之中,而不能夠存在于其外。按照這樣的理解,手推磨的生產方式,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同時,封建社會封建地主和農民的有一定人身依附關系的特有的生產關系也就蘊含在這種生產方式之中。同樣,蒸汽磨的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表標志,同時,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建和雇傭工人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也就包含在這種方式之中。與此相適應,揭示封建社會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其直接的研究對象就是手推磨的生產方式。同樣,揭示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其直接的研究對象就是蒸汽磨的生產方式。
二、廣義生產關系學說
第二種派別經濟學家的觀點是則認為,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生產方式理解為生產關系,即一定生產資料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包括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我們知道,在學術界,“廣義”的規范性范式是內涵規定性少,外延范圍大。然而,這里定義的“廣義”更像是“總和或綜合”的意義。如果真的要給廣義生產關系下定義,也只能是適用于一切社會經濟形態的定義,即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進一步地,如果“廣義的生產關系”是由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構成的經濟關系系統,那么,前者與后者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我們不妨看看《資本論》序言中的經典語句“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里的“生產方式”是“廣義的生產關系”,從而句子前后成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但是,引文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后面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并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個定義抹殺了“相適應”一詞的內在邏輯關系。所以說,某些學者用“廣義生產關系”代替“生產方式”是不正確的,不符合馬克思原意的。如果承認生產方式具有自然和社會二重屬性,也就是承認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那么《資本論》序言中的那句話在邏輯上是可行的,因為這里的生產方式絕不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簡單加總,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個新事物。
三、生產的自然形式和社會形式的辯證統一
眾人皆知,任何生產都是由生產的主體—勞動者和生產的客體—生產資料構成的或者說任何生產總是勞動者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借助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的經濟活動,所以說,生產方式,即生產的方式,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有機結合形式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經典的三要素論)的結合形式。顯然,這是最一般、最抽象意義下的生產方式,適用于任何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經濟類型)。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特殊性表現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特定的結合方式上,這里的結合既有技術形式的結合,與生產力相關;又有社會形式的結合,與生產關系相關。實際上,既然商品經濟時期的生產活動總是通過社會分工進行的,那么這個歷史階段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必然發生兩方面的關系:一是自然關系,表現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技術方式;二是社會(生產)關系,表現為勞動的社會組織方式。因此,生產方式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具有二重屬性:自然屬性-反映生產力的內容和社會屬性-反映生產關系的內容。既然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屬性的內容,所以也就不存在生產關系可以脫離生產方式而獨立存在的問題了。
馬克思曾說,“在一定的生產方式本身中具有其活生生的現實性,這種生產方式既表現為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又表現為他們對無機自然界的一定的實際的關系。”運用生產方式二重性原理不難看出,“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在現象形態或者說在形式上表現的是勞動或生產的自然形式的變化,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自然形式或技術條件的演變,反映了勞動的自然形式的內容。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這些“形式”的變化,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隸屬”發展為“勞動對資本的實際隸屬”,反映了勞動的社會形式的內容。
“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的演變過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逐漸建立過程,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向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轉變過程,是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矛盾升級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和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這個演變過程不僅有物的自然的關系,還有人的關系,而且后者是本質的、最重要的。它們表面上是生產工具的更新換代—手工到大機器,表面上是生產力方面的內容,其背后卻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的內容。因此,這正是馬克思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體現,馬克思總是運用由現象到本質,由形式到實質的方法論剖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如果拋棄了這個方法論,就會犯割裂生產方式或勞動方式二重性的錯誤,從而使得《資本論》研究對象的研究方向偏離正確軌道。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