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音樂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元化國家,56個民族各自多姿多彩、異彩紛呈,都有其不同的藝術特色。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或含蓄或奔放的展現出各自民族的音樂特點,民族音樂的種類繁多、樣式新穎,形成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多元化特色。每個民族的情感都寄托在音樂文化的情感中,通過音樂情感幾千百年來的沉淀和積累,少數民族音樂逐漸的成為一個民族情感的血脈,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意志的靈魂,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上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校音樂教育中吸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讓大學生不僅了解更多的音樂文化、音樂內涵,更多的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從而加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這就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所在。
二、在高校中繼承弘揚少數民族音樂的途徑
(一)完善高校音樂課程安排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既要立足于本土音樂又要完善少數民族音樂的設置,彼此相輔相成,共同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環境中,主要構建音樂類型、方式、風格為主設置不同的課程安排。課程中要應用于理論結合實踐來進行,進行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理論的課程,如《中國民歌鑒賞》、《中國民樂演唱基礎》、《民族民間音樂》等。在此之外,應有計劃地設置師生戶外實踐教學去用心靈感受體會民族音樂的產生、藝術風格等。這種方式會讓大學生更好的吸收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色形式,并受益頗多。
(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音樂教學最根本的是以聽賞為基礎。聽音樂是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認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逐漸建立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如山西民歌《繡荷包》、東北民歌《小拜年》、《小看戲》、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等。其次聽賞具有代表意義的地方戲劇,如黃梅戲、豫劇、越劇等。再者聽賞民歌器樂曲,如小提琴協奏曲《梁?!?、二胡曲《空山鳥語》、《二泉映月》等等。這些都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的途徑,其次結合實踐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滿足當代大學生對音樂文化的需求。
三、高校音樂教育融入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豐富高校音樂課堂
目前,我國大學大部分音樂教育課程設置較為單一、音樂選修類課程較少,大多以欣賞為主,只有極少類少數民族大學開設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在高校的音樂課程上增添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可以讓大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文化,同時也能豐富高校音樂教學的內涵,豐富高校音樂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并使廣大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所在。因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課堂中豐富了音樂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音樂文化的和諧與發展
音樂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觀念與認知的所在。我國音樂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能被人遺忘,它有其獨特的魅力,象征著我國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僅是在提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地位,也是在促進各少數民族文化共同發展,共同熔鑄在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并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個性文化與中國傳統多樣性文化共同發展。
(三)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目前并不是處在普及的階段,大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也并不全面。高校音樂教育吸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了解,從中對少數民族加深認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對樹立新時期大學生的文化觀念、認識價值、思維方式及精神內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開設少數民族音樂不僅可以讓學生聽到各種各樣的獨特音樂,還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文化氣質和心理素質,增強大學生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使他們學會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尊重來自不同民族的同胞,尊重文化差異性,使他們增強民族自豪感,進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語
“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边@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1670 ) 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書式教育、四階段學制 ( 幼、小、中、大 )、確立學期、學年、寒暑假、班級制、直觀性、自覺性、系統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則的同時,還提出了興趣教學的至理名言, 對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碩大和深遠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以學生的興趣所在作為開展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環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同時更大程度地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計算機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為“電腦音樂創作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音樂作曲軟件的開發利用則成為“電腦音樂創作教學”得以開展的保證,同時為學生今后在音樂方面的發展開拓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電腦音樂創作課的教學,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提升了同學們對音樂的興趣,同時鞏固和發展了學生基本的音樂素養。因此,電腦音樂創作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的推廣和普及必將對我們的中學乃至所有階段的音樂教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必須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問題。筆者在高中音樂課的教學實踐中,對利用電腦音樂創作系統進行創作教學這一課題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中 電腦 音樂創作教學 創新素質
這是高中學生的一節音樂課: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逐步完成一首小樂曲的“創作”:輸入主旋律、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從教師設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節奏型)中選擇相應的,調整各軌的音色、音量并不斷回放、修改。教師則利用電子課堂系統進行監控,隨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由于可以利用音樂軟件將自己的音樂主張轉變為樂曲,體會創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學們學習得愉快而主動,課堂氛圍輕松和諧。
我們不僅要問:是什么使這些高中生對音樂課產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教學模式并被推廣嗎?它是否預示了今后音樂課發展的一個方向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這些問題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進行“音樂創作教學"的可行性
1.倡導創新教育,是實施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然結果
所謂創新教育,是指在基礎階段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應試教育側重于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素質教育則側重激發學生個性特長和對知識的組合創新,將書本知識運用實踐驗證或進行延伸創造,立足于開發特長、釋放學生的潛能。教學不再將知識的學習作為教學的目的,而是把知識的學習作為認識事物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科學方法的手段;學生在“發現”知識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而是強調創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樂創作為音樂課教學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創造性教學的空間。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作曲、編曲練習中意識問題、發現和解決問題,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達到獨立認識和創造性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傳統音樂課都無法達成的。
2.“音樂創作教學"著眼于未來,符合“三個面向”的要求。
啟發并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并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創造的精神,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內容。音樂的創作、表演、欣賞過程都離不開想象力、創造力。有關研究表明,人在二十歲以前,智力的提高幾乎是直線式的。如果人的大腦在新型的教育活動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創造性的才能發展到更高的程度。音樂創作教學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學生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的智力得以開發和發展。在創作活動中,通過學生創作音樂,增加學生創作的欲望和勇氣,打破創作神秘的思想。
3. “音樂創作教學"可以擴充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與思考力。
通過有意識的對客觀現實的觀察了解,運用所學過的各種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段進行創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獲得了了更豐富的生活經驗。從而加強了學生對生活與音樂創作之間聯系的思考。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創作、表演他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學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勵自己。
4. “音樂創作教學"可以促進其它教學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的音樂課中,樂理知識的教學非常重要,但其內容較難掌握,而且缺乏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視唱練耳、聽音記譜等訓練學生音樂能力的練習,在原來的音樂課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學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樂天賦較好的同學以外,其他大多數同學的音樂能力還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創作課中,上述所有的內容都成為了操作軟件的必要條件。學生只有具備了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電腦進行編曲的可能。在編輯樂譜的過程中獲得、鍛煉和鞏固有關的音樂知識,同時通過作品的完成來檢驗學習的效果,形成了一個學習——創作——再學習——再創作的良性循環。
二.高中電腦音樂創作課的實踐
1.明確“音樂創作教學"的深廣度
①“音樂創作教學"深廣度的界定
創作教學的廣度,指廣義音樂創作教學活動,凡有利于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教學活動,都包括在內——象即興編唱一首歌,敲擊一個節奏,選擇適當的伴奏樂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修改、補充、更正他們不熟悉的歌曲節奏、旋律、歌詞、表情處理等,也都屬于音樂創作教學的范圍。
音樂創作教學的深度,主要指使學生初步掌握音樂表現手段和曲式結構等作曲常識。如旋律的進行,節奏的變化和主題的發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轉、合的結構等等。
應當指出,從目前的音樂教學實際水平出發,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都會作曲,都具有記譜的能力。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我們應逐步培養學生創作與記譜的能力。
②創作教學的教學計劃
為了更好地了解創作課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價值和前景,筆者向學校申請,將校內的一個30人的小班作為實驗班,進行音樂創作教學的實踐。在通過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學的音樂素質之后,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定了教學計劃(實踐時間為一學期),將一首歌曲的制作簡化到旋律、節奏、和聲、歌詞及音色音量的設定幾個部分,爭取通過將近15個課時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電腦音樂制作系統的操作,完成簡單的歌曲創作和編配。具體計劃如下:
周 次 教 學 內 容
第1 周 樂理知識查漏補缺,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第2、3周 學習音樂軟件操作
第4周 通過選擇的方式完成一首樂曲的編配
第5—7周 獨立完成一首樂曲的編配
第8、9周 進行創作歌曲演唱比賽
第10周 機動
③教學內容范圍的選擇
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為不同程度的學生設定了不同的要求。
a.樂曲的輸入
根據自己的水平,同學們可以自己創作一段樂曲或選擇輸入一段自己喜歡的旋律??紤]到有的旋律在節奏、曲風上存在著眾多的難點,教師建議學生選擇節奏規整、稍舒緩的旋律。在音樂軟件上有三種樂譜輸入方式:會演奏鍵盤樂器的同學可以利用電腦鍵盤的“鍵盤”功能錄入樂譜;一般的同學可以使用單步錄音,選擇好音符的時值,用電腦鍵盤將音符一個個彈奏錄入;也可以選擇使用鼠標點擊輸入的方式,這種方式速度較慢,但是操作最為簡便和直觀。
b.節奏的選擇和編配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種風格的節奏,學生可以根據樂曲的特點選擇不同風格的節奏型作為“鼓底”。 這是一種簡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據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輕松地完成節奏的編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個基本的disco節奏,用三個軌道分別輸入大鼓(××)、小軍鼓(×)和落地踩叉(××××)的節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聲的編配
學生可以從教師為作品編配的和聲中選擇,也可以自己進行和聲的編配。如果進行獨立制作,學生必須掌握的有關和聲的基礎知識,一、四、五級的編配以及伴奏織體的設計。在此基礎上,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和聲編配能力和聽覺檢驗,設法為作品進行和聲編配。
d.歌詞填寫
填寫歌詞看似簡單,實際上牽涉到連音線、圓滑線、倒字等等一系列問題。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在這個環節中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學創作的歌詞能夠符合一般的審美觀點。
2.指導學生做好“音樂創作"的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包括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具有獨立的視唱能力和記譜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等。這是他們進行音樂創作的基礎。在兩個課時的短暫教學時間里,樂理知識教學的內容主要是五線譜的記譜與和聲的編配。五線譜知識的復習、鞏固可以結合音樂軟件的操作學習進行?,F在筆者在教學中所使用的是市場上最為流行的Cakewalk 編曲軟件和Encore 專業打譜軟件。為了使學生具有正確規范的概念,樂譜的輸入、修改均在Encore軟件上進行。專業打譜軟件所具有的規范化功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操作。比如現在要求輸入一小節4/4拍的旋律:如果輸入時值總和超過4拍,電腦就會發出“?!钡囊宦曁崾据斎脲e誤,并拒絕輸入超出時值的音符;如果輸入的時值不足4拍,在樂譜上就會出現音符排列錯誤或演奏出錯(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況。和聲編配的學習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級及其排列規則。在實際操作中,對學生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只要大致的和聲結構正確便予以認可。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較長的時間內,通過平時的教學工作,一點一滴地去積累,靠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對教師的要求
(一)創設音樂情境,點燃學習熱情
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大前提是將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在此,教師要思考如何才能將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徹底點燃?如何才能最大化吸引學生參與音樂課堂學習?其中,以音樂情境為載體,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情境,入境學習,則能將學生興趣點燃。傳統的以灌輸式為主的音樂課堂基本不能調動學生的激情,學生長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個性完全被壓抑,得不到解放,因而有時會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必須利用情境教學來將學習興趣喚醒。例如:在學習《歐洲民間音樂》這一課時,筆者以情境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歐洲民間音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別具特色的歐洲人文景觀圖,讓學生足不出戶“游歐洲”,煥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利用問題與學生互動。師:你知道哪些外國音樂家?“舒伯特,莫扎特,貝多芬……”“他們都是來自哪個大洲?”“歐洲”?!胺浅0?,你聽過歐洲的民間音樂嗎?它們有何特點?”教師播放羅馬尼亞排簫《森林的多依那和婦女的舞蹈》,帶領學生一起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畫面。師:聆聽完這首音樂,你眼前浮現了什么畫面?你們知道什么是排簫嗎?……教師利用問題,讓學生參與進課堂,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也不斷高漲。
(二)設計有效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以往的高中音樂課堂出現“低效”“無效”等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沒有將學生主體性激發。也就是說,教師過于注重自己的引導性教學,認為學生對音樂知識的了解處于淺層次,不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為此,教師多是灌輸音樂知識,學生被動聽。這樣的教學只會讓音樂課堂教學走下坡路。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教師應設計有效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進而實現有效教學。例如:在學習《飄逸的南國風》這一課時,筆者設計幾個問題,牽引學生思維,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首先,教師播放歌曲《小河淌水》和《彌渡山歌》,等音樂播放結束,教師出示問題:
1.這兩首都是有名的云南民歌。請問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差異有表現在哪里?
2.請思考同是云南民歌,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差異?
3.民歌的民族風格,以及地方風格主要表現在哪些音樂要素上?在學生探究時,教師循環播放兩首民歌。學生不明白時,先靜心聆聽音樂,再投入探究。作為教師,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以是合作者,也可以是引導者。但是,在學生探究時,不宜對于學生提出的觀點當場下定論,而應留下懸念,刺激繼續探究。
二、科學評價音樂課堂,激勵學生不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