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外漢語碩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孝”作為人類共同的感情,各個國家對孝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孝作為中國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歷史的厚重度、理論的系統性和其烙入骨髓的深刻性都是其他文化所無法比擬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碰撞往往令教師措手不及,如何正確地闡釋中華文化并為外國人所理解和接受,是每一個對外漢語教師應當深思熟慮的。當前孝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研究還為數不多,而且大部分也是在文化因素的教學中有所提及。陳逸飛在其碩士論文《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孝”的教學設計》中為“孝”從漢字到文化的教學做了系統的設計。葉劍華的碩士論文《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范疇“孝”的語義分析及文化闡釋》通過對“孝”字義項的分析來闡釋每個義項包含的文化蘊意。
韓笑在研究對外漢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選擇時指出“我們的教材中應致力于宣傳一種吸收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推崇個性自由和平等的人格,追求平等積極進取的新的孝文化觀。”劉冬冬在其碩士論文《針對中級外國學生的<論語>思想文化教材編寫設計》中提及儒家“孝”思想的教學中應注重中西對比,其對《論語》的教學編排對“孝”的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王艷麗研究了朝鮮漢語教科書《訓世評話》中孝文化的素材并探源其在中國典籍中的出處,分析了《訓世評話》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編排特點,對于我們文化教材編著有很大啟示。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孝文化研究成就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已對中華傳統文化表現了極大的關注,有的學者甚至提出了文化主體論,這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自覺。孝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對外漢語文化因素的研究中已初露端倪,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拓展。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孝文化研究不足
對外漢語中的孝文化研究還十分欠缺,尤其是針對性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在文化因素中有所提及。因此孝文化傳播存在以下不足:(1)理論性不足。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和指導,缺乏理論會導致實踐的無目的性和無計劃性。對外漢語孝道缺乏理論研究,傳播的原則、內容篩選、途徑構建等皆缺少論述。(2)系統性不足。構建系統的傳播模式和課堂教學范式是目前孝文化傳播亟待解決的問題。(3)實踐性不足。對外漢語教學本身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孝道的教學如何正確合理地開展,需要研究者針對課堂教學實際制定可行的計劃。現有的研究也未能注重中外的差異,沒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對孝道傳播做出合理的具體的揚棄和編排。(4)方法較單一。當前研究的方法單一,大多局限于文獻研究法等常見方法,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豐富研究方法,如采用跨學科研究法等方法,從而擴展研究視野,豐富研究成果。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孝文化研究展望
【關鍵詞】對外教學;動物成語;教學
成語是傳承我們國家燦爛語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結構穩定、內涵豐富、數量龐大等特點。成語教學能夠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成語教學對提高對外漢語整體教學水平是有利且必要的。有鑒于此,深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研究,掌握正確的成語教學規律,對提高對外漢語整體的教學水平也有著深遠的意義。動物成語在成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成語的普遍特點。因此本文重點探討成語中動物成語教學的部分。
一、動物成語使用的偏誤
通過調查得知,留學生在使用動物成語時往往會出現以下兩種偏誤
1.不理解動物成語的語義造成的偏誤
有些動物成語的字面意義與實際意義相同,留學生學習和使用這樣的成語非常自如。但是有很多動物成語的字面義與實際意義不一樣,這樣就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難度,學生在使用成語過程中容易造成偏誤。例如成語“守株待兔”,學過此成語的人都知道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是“比喻企圖不經過努力就想獲得成功”,而沒有學過此成語的學生則從字面義理解為“坐在樹邊等兔子”。
2.不理解動物成語的感彩造成的偏誤
由于不理解動物成語的感彩造成的偏誤很多,例如:①珍妮非常喜歡收集郵票,就像葉公好龍一樣。②戰士們都很年輕,各個如狼似虎,很快就把任務完成了。①中的“葉公好龍”是形容只是口頭上的愛好,而不是真正的愛好,表貶義。在這句話中,珍妮是真正將收集郵票作為愛好,所以這個成語與句意不符。②中的“如狼似虎”也是一個貶義詞,表示像虎狼一樣兇殘,這里應該用“生龍活虎”。
二、教學策略
成語來源復雜,用法多樣,教學策略也是多種多樣。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將成語的語義講清楚,讓學生明白成語的具體語義和用法,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使用好成語。
1.判斷動物成語的感彩
教授動物成語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能夠判斷這個動物成語的感彩,是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表示貶義的動物成語,如“膽小如鼠”、“畫虎類犬”、“蝦兵蟹將”等;表褒義的動物成語如,“一馬當先”、“鶴立雞群”、“沉魚落雁”等。
2.將動物成語分類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動物成語細致分類,使學生在應用時可以更加準確。
(1)按照成語表達的意思分類,可以分為情狀類,“狼狽不堪”、“膽小如鼠”、“多如牛毛”等;品行類,如“攀龍附鳳”、“狼狽為奸”、“雞鳴狗盜”等;狀貌類,“沉魚落雁”、“牛頭馬面”、“尖嘴猴腮”等;行為類,如“鞍前馬后”、“雁過拔毛”、“殺雞取卵”、“順手牽羊”等;處境類,如“虎落平陽”、“羊入虎口”、“釜中游魚”等等許多類別。
(2)按照不同的動物形象分類,如含有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馬到成功”等;含有狗的成語“狗仗人勢”、“雞犬升天”、“狗尾續貂”等;含有虎的成語“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調虎離山”;含有蛇的成語“蛇蝎心腸”、“畫蛇添足”、“杯弓蛇影”等。
不同的動物形象在漢語中體現不同的文化含義,古代中國崇尚龍,所以含有龍的成語大多表達褒義,含有狐貍、豬、狗、鼠、蛇、狼等動物形象的成語多數表達貶義。通過對動物種類及其形象所蘊含的不同文化意義的研究,可以推出動物成語的語義色彩。
出于分類的習慣和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分類方式進行講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不同成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對于初級的學生,進行聯想教學,采用以舊帶新法,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新學的成語;而對于中高級的學生,注意教授類似成語的細微區別,運用近義詞或者反義詞的關系,將成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體系,從而加強學生學習動物成語的效果。
(3)講授動物成語的教學方法。成語是文化的載體,語義豐富。不同的教學方法適用于不同的成語,結構簡單、語義直接的成語可以用直接法講解,直接講清楚成語的語義,學生就能夠理解。對于格式固定的成語可以采用認知法進行講授,如“倚馬可待”,通過語素分析法可以知道,這個成語表達的是靠著戰馬,立刻寫完書稿,形容一個人文章寫得快。留學生學習成語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自如運用成語進行寫作或交流,語境法正好為留學生提供了這一契機。
綜上所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從成語蘊含的不同文化涵義來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將成語按照一定方式進行分類,并對成語的出處、語體色彩、感彩、意義、搭配、功能等詳細講解,這樣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成語。
參考文獻:
[1]王美玲.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2]馮艷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初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08
摘 要:本文簡要回顧了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狀況,以綜述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期在回顧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閱讀的同時,能夠對此有更系統的理解。本文包括兩部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概況,狹隘視野內對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綜述;習得
本文討論的“小范圍”是指所參考的文獻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核心刊物的論文,主要參考了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漢語學習、語言研究等刊物的論文,其他的著作及學報、學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討論。
一、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概況
以下簡要說明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大致狀況,包括六個方面,大致從橫向角度,依據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對象進行分類。
(一)對外漢語教學本身
1.學科定位
對漢語教學的研究,首先是從本身開始,或者說對外漢語教學自身的發展,也要從其學科定位開始。劉《也論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體系及其科學定位》認為所有模式都認為本學科有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正是學科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標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強調具有綜合性和跨學科性,對外漢語教學應定位于語言教育學科。潘文國《論“對外漢語”的學科性》從學科體系的角度,指出對“對外漢語教學”一語正確的切分應該是“對外漢語/教學”,進而論證“對外漢語”名稱的合理性和本體性,解釋了造成“對外漢語教學”至今沒能發展為一門學術意義上的學科的原因。
2.學科發展
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從無到有,不斷發展,關注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的論文也發展開來。程棠《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說略》持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是中國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科建設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創建階段和發展階段。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在回顧了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歷史,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動因的基礎上,展望了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前景。另外,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的論文還有很多,這也預示了這門學科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將不可阻擋。
(二)語言各要素教學
1.語音教學
王溫佳《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討論了外國人學習漢語聲調的問題,四聲中除陰平外,其余三聲均有調型和調域錯誤,在調型錯誤中,陽平主要是被讀為調值與半上聲相同的低平調。程棠《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的幾個問題》持語音學習是外語學習的基礎,語音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他的關于漢語語音教學的論文諸如林燾《語音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等,不再贅述。
2.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點,語言學界特別是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原則、方法,已經做過不少有益的探索,這些探索無疑是我們開展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肖賢彬《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語素法”的幾個問題》分析了“語素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優勢和困難,并對將來編寫貫徹“語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幾點設想。詞匯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著留學生漢語的整體水平,但至今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尚未建構起一個理想的詞匯教學體系和途徑。
3.漢字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我們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關于漢字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積薄發。劉社會《談談漢字教學的問題》認為漢字教學最基本的經驗為:語文步并進、用字素分析來進行漢字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漢字教學原則,提倡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有機的組成部分。萬業馨《文字學視野中的部件教學》從文字學的角度對漢字部件教學的有關問題展開討論。
4.語法教學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是整個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不僅是學科發展成熟的標志。這方面的論文可謂卷帙浩繁,數不勝數,其下位可分為句式、句法、句型、虛詞等,限于篇幅,只列舉一二,以點帶面。
周小兵《比較句語法項目的選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語法大綱,參照中國人語料和留學生作文中比較句的使用頻率和偏誤,測量語法項目的常用度和難易度,用多種練習方式。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論述與說明了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定位、其中的語法教學應著重教什么、其中的語法教學該怎么教等問題。趙金銘《漢語句法結構與對外漢語教學》文章展現了句法結構在漢語社會生活和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并借鑒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經驗,提出運用漢語詞組進行初級漢語教學的構想與思路。
5.語義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面向教學的語義研究似乎沒有語法那么繁榮,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們可以以此為出發進行更全面、更系統的研究。吳春仙《“反而”句的語義邏輯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條件,通過對“反而”句出現的語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現在一個包括前段預期和后段結果的邏輯場內。其他又如許德楠《幾種特殊的詞義轉移現象》。
(三)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教學研究可從教師、教材、習得(或稱教與學)研究三方面。
1.對外漢語教師
針對外國人教學的教師研究,涉及到教師教學語言規范、素質、技能、應有意識等多方面,隨之對應的研究也就紛至沓來。呂必松《關于對外漢語教師業務素質的幾個問題》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歸根到底是由教師的業務水平所決定的,必須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王添淼《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體態語的運用》通過實地觀察、教學錄像和師生訪談等方法,認為教師體態語的有效運用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具有輔助、替代、暗示、反饋和模仿作用。
2.對外漢語教材
楊寄洲《編寫初級漢語教材的幾個問題》以語法結構為綱,重視語義分析,這是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教材編寫要遵循的重要規則。李泉《論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重點討論了教材針對性的緣由和理據,最后指出針對性與教材編寫的其他原則的關系問題。楊石泉《教材語料的選擇》提出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應堅持科學性、實踐性、針對性等原則。
3.漢語教學習得研究
可以理解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整個過程中需要研究的問題,涉及到漢語習得,偏誤分析,教學順序研究等。魏紅《漢語常用動詞帶賓語的習得研究》提出影響留學生漢語動賓結構習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類型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針對漢語動詞帶賓語的特點和規律來開展教學。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就是發現外語學習者發生偏誤的規律的過程,偏誤分析的意義在于能夠使外語教學更為有效、更為有針對性。
(四)文化因素教學
文化因素是語言和語言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近幾年的研究和討論,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內,文化因素在不斷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其論文狀況也是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李楓《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處理問題,闡述了對文化因素進行階段性劃分的依據、必要性及其相應的分類原則、劃分辦法。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在語言教學中注人文化因素還應該注意不要喧賓奪主,不要把語言課講成文化課。
(五)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相結合
近年來,將某種語言學理論與對外漢語教學法相結合的研究也成為一種趨勢,雖難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結合將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條新的思路,在教學意識上提供一些啟發。方艷《語境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澄清不同語言學平面上的語境概念,揭示語境的本質屬性,提出語境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如何參與交際以及在交際中如何發揮作用的指導。其他與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相結合的理論有如,配價理論、字本位理論、模糊理論、非語言交際理論、含意理論等。
(六)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述評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不斷發展,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斷進步,學者們也就研究的狀況進行了一些梳理和總結。論文如:
崔永華《二十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熱點回顧》簡要回顧了二十年來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研究的八個熱點問題:構建學科理論框架,國外語言教學流派介紹,文化與文化教學研究等。孫德金《五十余年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縱覽》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論著索引》的編輯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不足
在以上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小范圍內的簡單而拙劣的總結基礎上,筆者很是牽強的提出少許自認為有缺憾的地方。
1.碩士論文中體現的研究問題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這方面的碩士論文也相繼越來越多,我們似乎被其對外漢語教學的論文的巨大的數量所迷惑,事實上,其中不乏一些張冠李戴之作。他們或者將此教學法用于彼教學中,或者將此國別的漢語習得調查用于彼國別的偏誤分析中。
2.教與學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過多從對外漢語教師如何教的角度考慮,而關注學生如何提高學習效果的研究卻是一塊很安靜的領地,如從學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習得偏誤和母語負遷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學對象中年的特點優勢等等。
3.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視角偏窄
一個領域的各部門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研究,特別是從綜合領域里,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極需加強。另外,語音及其教學的研究,有滑坡現象,這方面的研究論文數量在歷屆論文集中呈遞減趨勢,漢語語段、篇章,漢語風格及其教學的研究,除個別文章外幾乎一無人問津。
在總結與發現中,我們將不斷前進。伴隨著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逐步發展,可以說,對外漢語教學已經初步確立了學科地位。我們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學者們多年的心血和智慧。開路先賢,功不可沒,承先啟后,是學科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 呂必松.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崔永華.二十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熱點回顧[J].語言文字應用.2005(1).